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传统相声琐记(续)


    相声和滑稽二黄
    相声中有许多甲、乙分包赶角,学演京剧、河北梆子折子戏片断,穿插笑料,供观众娱乐的段子。这种表演方式,是受了北京天桥“平民戏园”云里飞(艺名)演出的滑稽二黄的影响。云里飞有三代,都在天桥地场上演出过。
    老云里飞一九三六年时七十岁,头发斑白,留着一寸多长的胡须。他本名自庆林,又叫庆有轩。清末光绪年间,曾经在嵩祝成科班学戏,十六岁出科,武把子很好,擅演《连环套》里的朱光祖。光绪二十五年他又拜恒永通为老师学唱渔鼓《西游记》,在庙会集市上演唱,边演唱边卖药糖“沉香佛手饼”。他演唱《西游记》的时候,先敲鼓唱起来,“一洞天,美猴王,保着唐僧去取经”。他表演。“猪八戒闹无底洞”时,头部抡得象拨浪鼓,把猪八戒的神情模拟得惟妙惟肖。每逢说到美猴王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时,经常表演一手云里翻的武功,观众叹为观止,都称他:“老云里飞。”除《西游记》外,他也演别的段子,一九三五年齐如山在《相声》一文中说:“‘老云里飞’初学老万人迷,以演《拾玉镯》翻跟头带飞眼出名,从前人极乐道之。”说明他后期已经表演滑稽二黄了。’
    老云里飞有两个儿子,长子白宝山(一九三六年时四十岁)继承父业在地场上演滑稽二黄,人们称他“小云里飞”或“云里飞”,他的弟弟白宝亭专业说相声。“云里飞”善于面部表情.一睁眼、一努嘴都会使观众发笑。一九八一年壬长友在《忆天桥老艺人云里飞》一文中说,“他所演的京剧,不管是文武,里边都加有笑料。他的戏装,完全是自制,各种盔头都是用香烟盒子制做的。也有几面髯口。身穿灰布大褂,也就作为戏台上的蟒袍。有时他唱《打龙袍》时,他把大褂脱下来,向对方说:注意点儿,别把我的大褂儿给撕丁。我这件大褂儿用处可大了。上台是行头,晚上睡觉是被单。我死的时候,就是装老的老衣。如果争天没有饭吃把它拿到当铺当上五毛钱,可以全家糊口。如果你撕了个口子,那耍拿到当铺也就只得两扔。怎么个两扔呀?我扔给他,他看完了,再扔给我,啊,一分钱都不值了。”生动地介绍了他的即兴滑稽表演。他的表演既不是相声也不是京剧清唱,而是一种独特的杂耍形式。他的做派很象戏园子里的丑角。有时唱出一两口西皮二黄昧道很浓。但是他的唱工是给他的诙谐表演做补充的。他能自己包演一出戏,不用帮手,整出戏里的角色,都由他一个人分包赶角。一会儿大摇大摆引吭高歌,一会儿扭扭捏捏珠喉宛转,一会儿抬腿飞脚来几下武功表演,常常引得观众哈哈大笑。他用香烟盒糊成的小帽,分方巾,壮士帽,武生帽三种,帽角上耸立着两根鸡毛翎子,颤颤微微,非常滑稽。一九三二年素人在《平民娱乐之怪杰》一文中介绍:
    云里飞白姓,未详其名.始鬻歌于天桥草地,用白粉画地作一大圈,为其戏扬,站其中,并粉书四大字曰“平民戏园,”更标其戏目,字体作大草.以纸糊成种种花冠,唱时冠之。略涂粉于面,本其便装。或披破旧不堪之戏衣,皮黄作唱。故意惺惺学步。装模作样,学台上之声容.悉以嘻笑出之.有时整襟危坐。有时扭扭捏捏,婢学夫人,媚眼横飞.更有时丑态与妙绪环生,庄谐杂出,见者无不为之发噱.唱词既能信手拈来.头头是道,效戏迷游街.目睹所过之形彤色色,即当扬编入唱申.略无停滞,而又层出不穷.颇具餐花之妙.一般平民,争为号召,久之其名彰著。凡游天桥者无不闻其名。思想一快观,先农市场成立。由草地一跃而为乔木之迁,居然列座设场,并悬牌大书“特约云里飞滑稽二黄,兼应堂会”字样.蓄有子弟.分扬作唱相助,或与为配,不似前此之扬,场场亲自出马。
    这里对“云里飞”的演出实况,做了形象生动的描绘。一九三五年春末我曾去看过他的演出,他们戴的是用大婴孩牌香烟合子糊的纸帽子。目前流传下来的传统相声“柳活儿”,有《黄鹤搂》《捉放曹》《卖马》《阳平关》《戏剧杂谈》等十几段。其中《法门寺》《炸酱面》《空城计》《戏迷上厕所》等即是云里飞创作的。
    云里飞的儿子白全福(一九三六年时十八岁),艺名“飞不动”“跟着飞”,向他父亲学习铜锤,小花脸,擅唱《蚆蜡庙》《铡美案》等戏。云里飞的学生郭全宝(一九三六年时十六岁)擅演滑稽二黄,后来白全福,郭全宝都转为相声演员。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十几岁时曾拜颜泽甫为老师学唱京戏,颜当时正在“云里飞”场子里搭班拉胡琴。侯宝林在回忆录中曾说:
    我们就在“云里飞”邢里搭班儿。“云里飞’是天桥有名的“八大怪”之一。场子就在天桥三角市场内西南角落,那里就是“平地茶园”。从午饭后演唱,一直唱到晚饭前止.从这里说明侯宝林的“柳话”正是在滑稽三黄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发展成的。
    相声和变戏法
    相声最善于吸收其它艺术的营养来丰富自己。清末,相声艺人在天桥、护国寺庙会等处“撂地”演出时,四周围还有许多其他艺人在卖艺,于是他们就见什么学什么,选择精彩的部分加工成相声的“垫话”(开场白),也有的再进一步锤炼就发展成一段相声了,象传统相声《大保镖》中的大段“贯口”,就是仿学练把式的生意口,形成一些“包袱”。相声场子附近经常有变戏法的(即:魔术)在演出,师徒二人为招揽观众,有时敲锣打鼓,也说些对白。过去北京有句歇后语,“天桥的戏法一一又说又变”,足见表演戏法时说白的重要性。
    变戏法的场子,主要演一般手彩的小魔术。招揽观众时,师徒二人往往一个打锣,一个叨念着:
    一二三四五,
    金木水火土。
    掐诀练手彩儿,
    看看真功夫.
    有时师傅还自言自语地念“锣经”:
    挖单④一抖大吉祥,
    三足宽来五足长,
    东盖南山斑烂虎,
    西遮北海老龙王。
    列位站稳请上眼,
    变出宝贝闪金光。
    有的师徒二人说些滑稽对白,逗观众哈哈一笑以后再表演戏法。例如:
    乙  才来呀?
    甲  才来。
    乙  干什么来啦?
    甲  变戏法来啦!
    乙  会变几套啊?
    甲  三套。
    乙  头一套——
    甲  会吃。
    乙  二一套?
    甲  会拉。
    乙  第三套?
    甲  会尿炕。
    乙  就这本事啊!.
    观众笑过以后,就会安心等着看戏。人们称这种滑稽对白为“打诨”,见于文学记载的很少。一九四六年表演的,还有这样一段。
    乙  才来呀?
    甲  才来。
    乙  干什么来啦?
    甲  变戏法儿来啦?
    乙  会变吗?
    甲  会变。
    乙  在家吃饭了吗?
    甲  吃啦。
    乙  吃的是什幺?
    甲  窝头儿。
    乙  不会说点好的吗?
    甲  好窝头。
    乙  倒是说点儿高的。
    甲  高窝头.
    乙  象话吗?我在家净给你窝头吃啦?不会说点儿露脸的?
    甲  露脸的窝头。
    这段“说口“和相声的三翻四抖基本相同。在变戏法过程中,师徒合作,师傅嘴里念念有词,徒弟敲打唯一的伴奏乐器铜锣,一般说是这样:
    甲  一二三,二二三,
    .  乙  ××  (锣鼓)
    甲  跟师学艺在茅山,
    乙  ××。
    甲  茅山有个毛老道,他把戏法对我传。
    乙  ××。
    甲  教会了徒弟整八个,倒有七个成了仙。
    乙  ××。.
    甲  因寿贫财没得道,我师一怒把我轰下山。
    乙  ××。
    甲  轰出来没有别的干,变个戏法大家观,变个珍珠倒卷帘,珍珠倒卷帘哪!
    乙  ××,××,×××。
    变金杯入地时,用一块蓝布盖在一个直径三寸、高一寸半的玻璃杯土,嘴里说要把杯子变到地底下去,来和观众聊天,分散注意力,说着说着他手举木棒故做失手猛然往蓝布上一击,观众肚为杯子被打碎了,但揭开蓝布以后地上什么也没有。他说:这就是金杯入地,然后他再将蓝布铺在地上,下面盖着一个杯口大的铁圈,他抠起个象玻璃杯口似的圆形凸起的蓝布,说呆会儿就让他金杯还原,这时候,他嘴里又念叨一套;
    甲  南方热,北方寒,
    不冷不热数中原。 
    人人都说中原好,
    男又俊来女又贤。
    一二三四五,
    金木水火土。
    要叫戏法成,
    全凭毡子捂。
    说到这里,甩小毡子捂,右毛托,左手撒掉毡子和蓝布,唰,能变出个破璃杯,里面还有两条活金鱼。常言说:戏法是假的,功夫是真的,相声演员熟悉了变戏法的说口,就编成了段子,象《口吐莲花》里,甲摹拟的是变戏法的师傅,乙摹拟的是徒弟,最后以一大段说口攒底:
    甲  我正式念咒,你打锣。
    乙  好。
    甲  一请天地动,二请鬼神惊,三请毛老道,四的孙伯陵,五请桃花女,六请老周公,七请小悟禅,八请孙悟空,九请猪悟能,十请是沙僧……早请早到,吃请晚到.如若不到,铜锣相叫。接神接仙,八抬大轿。凉水泼街,黄土垫道,腊月廿三,糖瓜祭灶.将高毒,抓草料。麻雷水子,二踢脚,五百一堆,少了别要。走走留神,汽车来到,大车切轴,三轮放炮,快看新闻,今日晚报,抬头一看,神仙来到哇……。
    乙  您倒是喷哪!
    甲  我全咽了。
    整段相声夸张了变戏法念咒的信口胡云、不着边际、以吹嘘喝口水能变出口吐莲花为主题,通过掐诀念咒、夸夸其谈,最后把口里的水咽了,根本什么也没变出来,讽刺了那些专靠嘴把式哗众取宠的人们。在艺人中从变戏法转而说相声的代表人物是常连安和他的长子常宝坤。常连安,北京人,幼时曾在富连成科班学习老生,艺名小鑫奎,出科后困嗓子坏了遂改学变戏法,与吴铁庵共同研究技艺。后去张家口演出。一九二三年回到天津“三不管”,在玉林春的东边赁了个地方表演戏法。长予常宝坤亦学戏法,六岁时就能使仙人摘豆、变小茶碗,并且向观众要钱,口才很好。常连安发现常宝坤是个好苗子,就逐段教他说相声。一九三一年经常连安的把兄弟、著名评书演员陈荣启介绍,常宝坤拜著名相声演员张寿臣为师,正式学说相声。数年后艺业大进,先后由常连安、赵佩茹给他捧哏,在天律杂耍场子演出,声誉蒸蒸日上,成为一代名家,关于他变过戏法的事,却很少再有人谈起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