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杂谈相声


    群众中生长的艺术
    相声这一门艺术是在群众中生长起来的。传说开始有相声是在清朝的中叶,因为清庭腐败,丧权辱国,老百姓怨声载道,讽刺话因而很多。例如清朝末年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谚语:“明朝修庙,清朝修道”,这句话当时能引得人们哄堂大笑。现在的人不知道当时的事实,不觉得有什么可笑处;当时的事实是怎样呢?慈禧为了穷奢极侈的玩乐,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却从北京故宫到万寿山修了一道讲究的马路。民间的那句谚语就是含蓄地嘲讽清朝政府的,它表示了群众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谈到发展相声这门艺朮朱绍文先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不是关在屋子里研究相声,而是到百姓中去,集中民间的讽刺,丰富了这门艺朮。朱招文外号叫“穷不怕”,他到处讽刺清庭。有入替他担心,劝他小心谨慎些,他说:“顶大是穷,穷不怕!”这就是他的外号的由来。
    朱绍文先生的徒弟中有一位春先生,也是个对非正义的现象不满的人,他也很有才能,聪明,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很快。据说有个大地主外号叫“蜡头”,早年曾替另一个大地主管帐,起早睡晚,深夜不眠,直到蜡烛点成蜡头才休息,设法盘剥穷人,终于给自己也弄了一份家业。“蜡头”老来做寿,请春先生去作客。宴会时“蜡头”请客人们给他起个堂号,春先生抬头一看,当郎笑道:“‘海山堂’最好!“蜡头”也非常满意。到了后半夜,客人们相顾之后忽然哈哈大笑。这吋,做寿用的一对大蜡烛已烧剩下最后一节,两支蜡烛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个字,只剩下了“海山”二字。原来“海山堂”就是“蜡头”。
    相声的大发展是在全国解放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培养和关怀,相声才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在这门艺朮花朵几乎开过了全国各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相声配合这些政治运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这说明了群众欢迎新段子是由于新段子能反映我们当前的社会生活,指明敌我,划清是非,在娱乐的同时受到教育。这种教育的作用是旧段子办不到的。相声演员也愿意说新段子,西安有个相声演员名叫张玉堂,技艺不算挺高,但却很受欢迎,就是因为他说的相声新段子很多,配合许多政治运动,宣传有成绩。现在,随着社会的进展,人民觉悟的提高,新段子更是供不应求,这就需要创作大量的新段子。要创作相声,得先了解它的特点和要求。现在我把我所知道的几点初步知识,介绍给爱好相声的同志们,以便大家创作时做个参考。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
    相声有说、学、逗、唱四种类型,这不过是基本划分。“说”是指单口相声,也叫做“单春”,其中有“溜肘” (单段的),也有“八打棍儿”  (连接八段的)。单段的有打油诗、三近视、麦子地……。相声一般是两个人说,在旧社会,有时其中一个人病了或有其它事故,另一个人就说“单口”,以帮助另一个人生活和解决其它困难。“学”是指学鸡叫、狗咬、小孩哭以及百鸟的声音。这一部分是由“暗春’(口技)承接过来的。“逗”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对口相声,有二人相声和三人相声,这种段子现在最流行最受欢迎,演起来也比较容易,因为是两个演员,在表演时能互助,还能互相弥补。“唱”是唱太平歌词,有单唱、双唱,双唱的有“颠倒颠”,单唱有“饽饽阵”等。唱词中的讽刺性很大,例如“颠倒颠”中有这样的唱词:“大人为钱把高官做,小人为钱常见官,和尚为把侣皇经念,尼姑为钱住茅庵……”。旧社会的面貌被扼要地勾出来了。单唱的在开始唱时,就要有包袱(笑料),双唱的在段子里要有包袱。太平歌词的调子很简单,嗓子好坏都能唱。上面所说的这四种类型并不是很机械地划分的。有时说也要逗笑,有时也要学,也有唱,但一定是学唱,而不是自己唱上一段。逗的段子用什么来逗呢,是用说、学、唱来逗,学和唱也必须先要说明,因此相声是以说为主,口齿好,逗的笑料才大。
    相声的特点
    ① 善于飒刺——它与平时说讽刺话不同,如果他所讽刺的人在现场,也能跟着哈哈大笑而不至弄出事故;假如相声场里发生了事故,就证明这位演员运用的手法下对或是粗心大意所致。因为相声讽刺的运用,常表现在编演时的手法。有一个传统相声节目“买卖人”,讽刺商人唯利是图的本质,在这个相声里虽然也用了夸张的手法,伹由于揭露的真实和表演的巧妙,那些商人听了也是哈哈大笑。
    ② 语言精练——相声的话言不但是以普通话为主,还要通俗易懂,切忌罗嗦、重复或语气过长。如果你说的话当时别人听不明白还要想一想才明白,事情已过去了笑料就没有了。说相声要上场不过三五句话就有笑料,十句话左右就要有大笑料。为什么要用普通话呢?为的是使它普遍。过去老舍先生写相声多用土语,后来常有人写信问他某土语该怎么解释,他就不多用了,因为土语多了别地方人反而听不明白;有时在抖“包袱”时用一两句土话也是可以的。在谈到相声的语言精炼时,可以举出“夜行记”来做例子。“夜行记”中讽刺一个人夜晚骑车子不点灯,因此他不敢走大街专走胡同道,在一条胡同里,他遇到了一个下班的人民警察,民警叫他住下,他不听,使劲一蹬。乙问曱:“到家啦?”甲:“掉沟里了!”这最后两句非常简练,只有简练才能引人发笑,说多了就降低效果了。
    ③ 结构紧凑——一个段子的故事必须生动,要防止叙述时前紧后松、大头小尾或中间脱节;要步步发展,直到至高点,这时候就可以做结尾(收底),不一定要大团圆。步步紧的同时要顾到“瓢把儿”(开头)。好比京剧演员,如果一上场就无精打彩,先给观众一个不好的印象,邢就不好了。相声传统节目“大保镖”就是运用步步紧手法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④ 笑料百出——一段相声笑料越多越好,伹也不要无原则的制造笑料,强拼硬凑,与内容不符合、不相干的都不好,例如有少数演员说到中途时故意打诨叫岳父……等,观众不会感到愉快,更无收获。相声注重的是幽默,而不是低级趣味。
    ⑤ 揭发矛盾——相声揭发矛盾时要有笑料,也可以说,矛盾是通过笑料揭发出来的。例如有一个相声说老太太单疼姑娘不疼儿媳妇。儿媳妇再好也顶不过闺女,有人夺她闺女好,她就喜欢,夸她儿媳妇好,她就不那么喜欢。街坊老太太和她说:“二大娘,你好福气,姑娘出门子了,儿子娶媳妇了,够多好啊!媳妇又这么贤慧。”老太太说:“贤慧什么,看到好是表面,毛病可不小呀!底漏(即往娘家稍钱)!儿子娶了媳妇都把钱交给她,她娘家养活了闺女不教训。”街坊老太太见老太太不高兴,就把这事遮过去了,说:“没事咱斗牌吧!”老太太一掏钱很多,街坊老太大问她:“哪来这许多钱?” “你们哪知道,姑娘走娘家,给了我这五十块钱!”矛盾和笑料同时都巧妙地揭露出来了。
    现在,最流行的相声是“逗”,一个段子的构成中一般演员多喜用“垫话”开头。例如“夜行记”,不用垫话也可以,但用了便更显得活泼。名演员侯宝林有一次演“婚姻与迷信”,上台时,的场正是演的“怒沉百宝箱”。他开口就说:杜十娘这个女人就是肚子里太实在啦,李甲这小子有点理也是假的,孙富这孙子有的是钱。您说这个杜十娘死的多么苦哇!在旧社会是重男轻女的……他就这样很巧妙地把垫话引入到“活” (正文节目)中去。这种入活是灵活的。什么是垫话呢,就是短小精悍的小段,把它垫在一个“活”的前边儿,以增强活的效果。但是垫话不宜太长,最长的也不能占去活的20%的时间,否则喧宾夺主就很难入活。
    写相声的几点体会
    相声是最善于反映现实生活的,它是不墨守成规的;它容易被观众接受,是宣传工作的有效武器。我是一个相声演员,也写过几个相声。现在我介绍自己几点肤浅的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我找到材料以后,是先确立主题,就是说要解决什么问题,把这个先肯定下来然后再写。其次,就得制造“瓢把”,要设法通过几句话就吸引住观众,使他们希望往下听。如果一开始就很平淡,抓不住人,那成功的希望也不大。怎么制造瓢把,有人以为关在屋子里就能制造,这是不对的,其实整个相声的创作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群众中来,单靠脱离生活的空想是不行的。一般的谈到制造包袱的技巧我的体会是:
    ① 把一个数目字逐渐缩小,缩到最后,包袱就出来了。譬如,某首长在报告中谈到整编机构的问题,说某办公室原来有四十多名工作人员,后来减去一半,剩了二十多,后来又减夫一半剩了十几,最后再一减,剩了两个,工作照样执行,上下倒容易通气了。如果在相声中运用这种方法,就有了包袱。数字由小变大也可以制造包袱,如看见一个老头,一问多太岁数,说l41岁,细瞧瞧老头子白发瓣子上还扎着红辫根。再一问,才知道:“这不是我要扎的,是我母亲硬给扎的。” “老太太多大?” “172”,“我去看看她老人家,” “她今日不在家,她去看我姥娘去了。”
    ② 运用讽刺能制出包袱。如旧段子“买卖论”中的最后一节讽刺奸商以廉价卖布为幌子,说青色布五角能买一丈四,结果买回来一看,面子才有一寸三。“一寸三”看来确实是夸大,伹是对奸商的本质却没有歪曲。现在,我们对内部的讽刺,不应夸大,特别是需要注意讽刺的积极意义,是为了改进工作而不是歪曲,更不是诽谤。
    ③ 还有一种陪衬的手法,例如晨光茶社演出相声两分钱一段,孙少林模仿周信芳的唱腔,唱得不错,他说:“我比起周信芳先生是差一点,周先生唱戏的门票是一元六,我只要二分。”一陪衬,包袱出来了。
    ④ 再一种是制造观众的错觉,先把观众的思想引到一边去,在他不注意的时候再引回来,他就笑了。
    故事发展到至高点,一定要有个大包袱;但也必须防止单纯为了包袱响而否定了主题,过去曾有这样一个例子:解放后,我们运用旧段子“得胜者”演唱的解放军的胜利,在抖包袱的时候说是一场梦,效果非常不好。
    最后,当整个段子写完以后,一定要再检查一遍.表现主题有没有缺点和错误,是不是解决了你的段子要解决的问题。至于收底的办法,也可以用“惯口”迅速地轧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