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高邮盂城驿:明清时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驿站(图)


    
    盂城驿
    建设时间:明洪武八年(1375)
    遗产位置:高邮市南门大街东
    遗产价值:明清时代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
    在全国众多城市当中,以“邮”为名的,唯有高邮。作为这座“东方邮都”最鲜明的文化符号,唯有盂城驿。
    “盂城驿开设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后不断加建,逐步形成了明清时代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在中国大运河有关申遗文本中,短短一句话,点出了盂城驿独特而又无法替代的文化遗产价值。
    历经600多年风雨,盂城驿的存在,正如一座昭示古代文明的活化石,生动存储着祖先的悲欢离合,永久传递着历史的暮鼓晨钟。
    盂城驿是“水马驿”
    靠近运河,同时具有水陆转运、接待功能
    从高邮城沿着运河堤岸一直向南驶去,经过原南门遗址后,拾青砖台阶而下,转过南门大街,记者很快就见到了一座三层楼高的鼓楼。“这就是盂城驿的标志性建筑物。”与记者同行的高邮文广新局原遗产办主任李国耀介绍说。
    鼓楼上方写着四个大字:国脉所系。李国耀表示,这正是说明了古代邮驿的重要性。
    “古代的邮传速度也是非常快的,最快的每昼夜可达600—800里,可与我们现在的汽车速度相媲美。而驿站就同我们现在的铁路干线或公路干线一样,遍及全国。”
    明清时期,全国有驿站2000多座,能同时具有水陆转运、接待功能的驿站只有86座,这就是所谓的水马驿。而作为当时江南至京城之间重要的水马驿站,盂城驿保存的建筑结构和功能,清晰地反映出驿站在传送、接待、转运功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盂城驿历史位置的重要性又是和运河息息相关。倘若没有运河,这座古城又怎能揽下一路的仆仆风尘?
    文物普查时发现
    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年间经历两次修复
    2014年6月22日,世界读懂了中国大运河的价值。盂城驿,从此成了世界宝贵的遗产。
    “要不是在当初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盂城驿现在还只是个仓库,是码头工人存放板车的地方。”盂城驿的发现,让李国耀颇为感触。
    从明洪武八年(1375年)盂城驿开设,到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将全国驿站全部裁撤,盂城驿被历史尘封了几百年,直至1985年文物普查时才被发现。
    当时,刚刚调至高邮博物馆工作,李国耀回忆道,盂城驿的发现立刻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遗珍”。在国家邮电部、江苏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高邮市政府开始修复盂城驿,使古驿得重光。
    “‘古盂城驿’,就是由原邮电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题写的。”
    1996年—2001年,盂城驿先后进行了两个阶段的修复工程。
    一期修复工程修复了驿站的主体建筑,并建立了中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
    二期修复工程于2001年10月开始,重点修复了跟盂城驿紧密相关联的“秦邮公馆”、“棠荫小憩”。
    2013年,大运河申遗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盂城驿的保护利用也上升到高邮城建十大重点工程。
    “总投资约9500万元,用于盂城驿扩容一期和南门大街修缮整治。”李国耀介绍说,工程于去年4月18日正式开工,9月26日全部完工,扩容后的盂城驿景区面积是原来的3倍。
    大运河申遗,最受益的是群众。如今,这座“没有围墙的花园”,已成为外地游客、四周居民休憩宝地。
    马饮塘河改造启动
    有望再现驿马百匹同时饮水壮观景象
    高邮城外,南门大街汇聚了运河市镇典型的街巷空间要素。
    “街区西侧是大运河,东边连着运盐河,可达兴化、盐城等地,这里是沟通里下河水道与大运河、连接苏北皖北两地的商贸要地。”李国耀说。
    客来运河两岸,货畅大江南北,极大地刺激了南门大街的繁荣。由于运河码头和堤上的老汽车站先后搬迁,今天南门大街上渐渐冷清。然而,寂静中,扑面而来的仍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人文气息,每口老井、每幢老宅,乃至每棵老树、每块花砖,都承载着久远记忆。
    为了让老街区在历史长河中鲜活而生动起来,也是为了作答申遗成功后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利用盂城驿这个新的课题,新一轮盂城驿景区扩容工程开始启动,以2016年创成4A级景区为目标,工程包括盂城驿扩容二期、南门大街整治、城南历史街区改造等。
    “这其中,马饮塘河景观改造是最大的看点。”李国耀介绍,马饮塘河即是当年驿马饮水的地方,在盂城驿东南方,与运盐河相通,“史上有驿马百匹同时饮水的纪录,这次改造工程,就是还原这一壮观景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