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游招隐山断想(2)

中国的隐士很多与政局有关,每当改朝换代时,前朝老臣往往为保全名节,不与新朝合作,如伯夷叔齐宁可饿死首阳山而不食周粟。尤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很多汉族士人纷纷归隐,如王冕终生隐居不在元朝出仕,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江南读书人很多不在清朝做官。有些高人看透了官场凶险,深悟“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众人论功行赏时飘然而去,如越国范蠡、汉代张良功成隐退,流芳百世。
    不少隐士在出世和入世之间选择,终因不堪世俗纠缠,决心离世索居。如陶渊明那样,“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当他决心挂印辞官,归隐耕读后,犹如摆脱了各种捆绑思想和行动的绳索,获得了自由,归途中“舟摇摇兮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就是这种真心情的表露。
    更多隐士因不见用于当世而采取了避世之举。他们在官场中既无法特立独行,又不愿同流合污,本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君而仕”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待出世和入世的原则,在没有明君信任重用时就隐,就如韩愈所提倡的“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他们不是不愿意出仕,而是待时而作。典型的例子如诸葛亮,他躬耕南阳,既不求闻达于诸侯,却又自比管仲、乐毅。他在冷静地观察天下大势,所以一旦刘备三顾,他就欣然出山,一席《隆中对》决非即席发言,而是早已深思熟虑、成竹在胸了。一朝出仕,他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确实是这类暂隐的大知识分子的典型和楷模。
    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唐代李泌是一位十分奇特的人。他先后在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受邀为官,贵为帝王智囊,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每当朝政有故,君主心态变换时又能及时告辞,激流勇退,又是一个超脱的世外人。李泌对政局和个人的位置能把握得如此精当,确实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而且他自奉简朴,生活清白,行为检点,作为乱世的高人,李泌几乎是无懈可击的。
    也有一类隐士终身不仕,久居山林,著书立说,培养弟子。如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在河南云梦山写书授业,培养出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大批出色人才。现河南云梦山鬼谷子“战国军庠”被誉为中国第一个军事学校。本文开始介绍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虽然一直隐居,钻研学问、潜心写作,但他并非立志终生不仕,只是英年早逝,政治抱负未能施展,是一种很个别的暂隐者。
    最为人所不齿的是一些假隐士,以隐居沽名钓誉,浪得虚名以求仕。如唐代卢藏用早年故意隐居于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时刻窥测朝廷动态,揣摩进退,一旦召用,立即赴任。后人遂以“终南捷径”比喻求官最便捷的门路,多半也是这类假隐士坏了众多隐士的名声。
    其实,隐者,贵在心隐。如果心不能隐,不论身隐何处,都难有真隐。如能自觉摆脱功名利禄和各种诱惑,不论身在何处,都能超凡脱俗,从容淡定,这才是彻底的隐者。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大隐朝市”之说。
    (秦伯益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