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天文·天气·天灾 重新认识源头文化中系统认识论(4)

四、笔者的思考、设想与追问 
    笔者此处思考的问题是:现在已经有了先进的工具,又有了更为先进的计算方法与分析手段,能不能在长期天气预报方面超越古代先贤呢? 
    在先贤的基础上,笔者做出了进一步的设想与新的追问。设想的基本内容是:既然观测天文可以做出长期天气预报,那么,观测天文能否做出天灾的长期预报呢?有“这种”天文,就有“这种”天气,这是先贤的经验。“某种”天文会不会引起“某种”天灾呢,这是笔者所追问的问题。 
    新的追问是:如果说天文与天灾之间有着对应关系,那么,什么样的天文现象决定着海啸的形成?什么样的天文现象决定着台风的形成?何种天文现象决定着地震、厄尔尼诺的发生?总之,何种天文现象决定着何种自然灾害呢? 
    最后,还要追问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华先贤对天文的所有探索,是以地球为中心为出发点的。在太阳为中心已成为普通常识的今天,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观测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五、栾巨庆的四项贡献与两点启示意义 
    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观测,到底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先看一系列令人惊奇的事实。 
    1973年,栾巨庆做出了长期的预报:1977年长江流域将发生大洪水。1977年2月25日,栾巨庆又做出了中期预报:6月22日前后,长江流域将发生大洪水。实际情况是:1977年6月份,长江南部发生了洪涝,据南京水文站监测,长江水位达9.16米。 
    1973年,栾巨庆做出了长期的预报:1977年1月澳大利亚将发生特大洪水。实际情况是:1977年1月份,澳大利亚在发生特大洪水。1977年2月,《人民日报》对这次洪水做了报道。 
    栾巨庆提前3年预报了江淮特大雪灾。1989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苏鄂发生了70年来罕见的暴雪。降雪量比常年偏多4-6倍。对于这场雪灾,栾巨庆提前三年做出了预报。 
    栾巨庆提前5年了预报厄尔尼诺。栾巨庆在1988年《自学》杂志第三期上做出明确预报,1993年将出现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美国等国家将要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实际情况是:厄尔尼诺于1993年如期而至。 
    山东潍坊科学委员会1993年对栾巨庆的“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的成果进行了专家鉴定,鉴定结论有这样两句话:“该方法预报准确率较高。多年预报实践检验结果达70%-80%。” 
    以上资料摘自《新华文摘》1988年第6期上的《栾巨庆猜想》与2004年《骏马》第1期上的《栾巨庆现象》。这两篇报告文学的第一作者为佟佩先生。佟佩先生在《栾巨庆现象》附记中写下了一句让人难以忘怀的话: 
    “本人所写的内容全都有充分的依据,有大量的备查复印件可以证明所有内容的真实性。对此,我一个老记者的责任感和良心作保证。” 
    栾巨庆先生是一个仅有小学学历的普通工人。一无高等学历,二无高级职称,三无研究室的一个普通工人,为何能够做出在长期天气、地震预报领域内能达到如此高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栾巨庆先生继承了天文气象学中的系统认识论。 
    栾巨庆对天文气象的研究,始于祖父的引导。栾巨庆的祖父栾来宗为了弄清自然灾害的成因,曾经连续四十年观察星象,最后写了一本《天文与农时》。《天文与农时》认为,天象与天气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即“有相似的天气,就有相似的天象”。五大行星与旱涝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五星定旱涝,如棋之分胜负”。 
    对照《尚书》《诗经》《周髀算经》以及《黄帝内经》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栾来宗先生的论断与设想,都在天文气象学的范畴之内。换句话说,栾来宗先生的《天文与农时》所延续的正是中华先贤所创造的天文气象学。 
    栾巨庆先生观天文以言天气,观天文以言天灾。他将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写进了《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书。笔者认为,栾巨庆先生在其祖父的基础上做出了四点新的重要贡献。四点新贡献是:一是建立了星体对应区,即运动着的星体会在某一时间与地球表面的某一空间会形成对应关系。二是建立了星体与自然灾害——旱涝、台风、地震、厄尔尼诺等——之间的对应联系,即太阳、某一个或某几个行星与地球发生对应关系时,地球上就会发生某种自然灾害。三是根据星体运动以及与地球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气象、自然灾害做出长期预报与近期预报。四是在平面上做出了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行星天象图。 
    栾巨庆的贡献证明了天文气象学的青春活力。掌握先进实验室与精密仪器的科学家,在必然而至的灾害面前却做不出必须与急需的长期预报。一个没有实验室、没有精密仪器的栾巨庆,反而能做出科学家所做不出的长期预报。两者加以对比,除了说明天文气象学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先进与正确之外,还能做出何种解释呢? 
    现代科学的长处在于能够精确地分清微观世界的“这个”与“那个”的区别,并能分别将其定量化。天文气象学的长处在于既能够认清“这个”与“那个”之间的区别,又能够认清“这个”与“那个”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把天文气象学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与现代科学中的能够准确分析、准确定量的精密仪器相结合,对于今天、今后的天气与自然灾害的预报会不会产生出积极意义呢? 
    下面谈谈栾巨庆先生的四个不足之处。 
    一不足是忽略了恒星的作用。具体地说,是忽略了二十八宿的作用。《尚书》《诗经》《孙子》告诉后人,二十八宿与月球的对应关系变化,是地球上气象变化的重要因素。栾巨庆先生在证明自己方法有理论依据时也引用了《尚书》《诗经》中的论点,但在实际研究中却完全舍弃了二十八宿的作用。 
    二不足是谈天文时不谈干支。天地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一切变化都是时间内的变化。将无限延伸的时间变化归纳在简易的干支里,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贡献。中华先贤谈天文气象时,必谈干支。从《周易》《尚书》《逸周书》到《礼记》《黄帝内经》《史记》,天文气象与干支的对应关系,业已由零星的记载发展到系统性对应,即天文气象与干支完全融为了一体。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转,地上五种气候运行,地上的气候变化与天上的星体运动有着因果性的对应关系,这就是中华先贤所创建的运气学。运气学在《黄帝内经》占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中医文化对运气学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干支可以将零星的、杂乱的资料规律化。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干支纪年,60年一个周期,次序永不混乱。天干地支的奇特功能就在于能够把零星的、杂乱的资料清晰化、简易化、系统化、周期化,使人们面对大量的、杂乱的资料时马上会从中找出规律。但是,栾巨庆先生谈天文气象,始终没有涉及干支。 
    三不足是平面图的局限性。栾巨庆先生所作的与气象、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天象图,是两维空间图。图上的内容是行星,主要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的运动路线。这一平面图并不能清晰地反映出行星与地球之间立体的对应关系。 
    四不足是栾巨庆先生在谈气象时忽略了地球本身的因素。中华先贤以天文论气象,论的是中国的气象,尤其是中原一带的气象,并没有论及非洲的气象。相似的天文,黄河、长江流域会发生洪水之灾;但相似的天文,撒哈拉沙漠会发生洪水之灾吗?现代地质地理学告诉人们,地震常常发生在两个板块结合的部位。如果说相似的天文,会引起两个板块结合部位的地震;那么相似的天文,会引起板块中心地带的地震吗?《周易》《黄帝内经》以阴阳两种元素论及了整个宇宙以及一事一物。两种元素如果缺一,整个宇宙与一事一物既不可能形成,也不可能存在。佛教的哲理以因缘论万事万物以及一事一物。因,内因也。缘,外因也。因缘二者缺一,万事万物及一事一物既难以形成又难以存在。以天文论气象,以天文论自然灾害,天文与地球本身内外两种因素都是不能忽略的。天文因素与地球本身的因素,无论忽略了哪一个,都会影响天气、天灾预报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在“四不足”之外,还有一个值得追溯的问题,这就是栾巨庆先生的长期预报还有20%-30%的不准确。这是观测上的失误还是与只重视一种因素而忽略另一种因素的思维局限有关?总之,这是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该重视的问题。需要申明的是,指出栾巨庆先生的不足,仅仅是学术上的争鸣,并不影响笔者对栾巨庆先生所表现出的文化精神的敬重。 
    《周易·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曰:“唯变所适。”一切事物都是变化   的。不变的事物既不能通达,也不能持久。人们不应该被已有的经典所局限,包括《周易》这样的经典,只有不停的变化,才能与变化的外部世界相适应。按照《周易》的哲理,在栾巨庆先生的基础上的继续探索,是完全必要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