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古艾国谜踪(3)

敏感的村民注意到,墓碑上“龙坪古城之西”这一行字,这说明他世代居住的龙岗坪在宋代有一座古城存在。在墓碑出土处以东的一片田地里,村民还说,此地曾有一块宽约5米、长10多米的凸起地块,不像一般意义上的田塍。按村民的说法,这就是商周时期艾侯国遗留下来的土城。
    虽然这只是种猜测。但熊耐久认为,按照史料上的记载,古艾国都城必是此处无疑,也许几千年下来国都土城早已被风雨摧毁。
    艾侯国的居民为越族之说
    熊耐久老人如此坚信不疑,除了依靠史料记载,龙岗坪积淀深厚的历史也是一大原因。
    商周时期,龙岗坪先民在这里进行过怎样的活动?1974年,在龙岗坪发现的商周遗址揭晓答案。熊耐久说,整个商周遗址,长达200米、宽100米,地面遗物以石器居多,陶片次之,这些器具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陶器烧制技术明显提高,而且纹饰更加多样化。石器有石斧、渔网坠等,其中一件为石斧,造型别致,刃部锋利。渔网坠利用自然石在两边各打一缺口,用以系绳,“由此可以知道,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是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的,商周时期龙坪岗已经成为一个中心点。”
    修水县长期从事文物研究的陈靖华先生则认为,新石器晚期到夏朝,修水的氏族部落属三苗族,后来被中原民族打败,分化瓦解,三苗之称逐渐消失,随后中原民族一部分人南下,又与瓦解的三苗族杂处,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越族,而艾侯国建立时,江西区域处在中原文化的边缘,史书称为蒙昧荒蛮之地,艾侯国的居民就是属于越族。修水古文化遗址上的遗存集合印纹陶,都被历史学、考古学认定是三苗族、越族文化遗存。
    陕君墩与艾佚侯之墓
    与龙岗坪遥遥相对的,还有一座孤零零的大型古墓,而古墓的名字“陕君墩”听起来似乎意味深长,那么,它的主人是谁?它与古艾侯国会有关系吗?
    “陕君墩”完全是凸立在一片水稻田上的,古墓口与旁边水稻田相连,水稻田的地势高于古墓底,从墓口钻进去必须趴下整个身子,因为该墓还没有任何保护设施,多年的雨水伴着泥土流入,地上已经堆积了厚厚的一层淤泥。打开手电筒细看,古墓内部墙体依然十分坚固,其独特的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墓室结构由条石和斜石所砌,分为三部分:前面部分为通道,约2米多长,通道口还可以看到门闩的洞口;中间部分为供奉厅,长宽都达到3米多,顶部竟然建成了八边形,然后逐层叠开,向上缩小,一共八层封到顶;后面部分则为墓室,长约3米,顶部可以看出是鲤鱼背形状。据传,这座墓发现于清嘉庆年间,从墓顶进入墓室的,但发现时墓室里就没有棺木与陪葬品,可能更早的时候就被人盗过。
    古墓究竟为何名为陕君墩呢?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熊耐久说,到周朝的时候,艾侯国依然存在。约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王朝,西初周年,大封诸侯国,历史记载达到71国,除封姬姓诸侯,也有异姓诸侯,其中就有不少归附周朝的小国首领,艾国当属于这一范围。《汲冢逸周书.世浮解》还说:“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
    《义宁州志》的记载似乎能够解开墓名与古艾国的关系之谜,文说:“按此或逸周书、武王时艾佚侯之陵也。曰陕君者,武王都陕,艾受封于陕。故名与之。”此文的意思是:此墓可能是周朝时艾佚侯的陵墓,因艾佚侯受封于周武王,而武王都城在陕西,故其侯君之墓,唤为陕君墩。
    不仅如此,当地还有一个传说是,王莽避难的时候曾经躲藏在这里,但这只是个传说难以找到根据,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至少能证明,这是一座西汉古墓,可能与艾侯国会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到底这是一座什么时代的古墓呢?
    但这种说法依然被否定,根据省考古所专家来到当地的调查考古,认为这座古墓应该不是唐代以前的,因为唐朝以前没有这种石墓风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