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关于湖南及代称考略:“潇湘”更文雅(1)


    
    烟雨洞庭湖。 本报记者 张京明 摄
    时至今日,不乏把湖南称为“三湘”、“三湘四水”以及“三湘大地”的。但 “三湘”到底是哪三湘? 
    1
    “三湘”之称应为潇湘、资湘和沅湘
    人们对“三湘”的认识并不一致。一般来说,“三湘”之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漓湘、潇湘、蒸湘之谓“三湘”。此说是因为湘水发源于广西桂林兴安县,有灵渠接连漓水,故称“漓湘”。又,湘水东北流至永州北蘋口汇潇水,而又称“潇湘”。再,湘水东北流经衡阳北,又汇蒸水而称“蒸湘”。此“三湘”说,从地域来说,至多能指衡阳湘水之上游地段,特别是“潇湘”则仅仅是指永州北蘋口之周边地域,根本不能代替湖南全境。且广西桂林位于漓水西南流处,古代曾属零陵郡管辖,人文地理以及风土人情与永州相同,也曾被归入“三湘”属地。由此看来,此“三湘”说是不能代替湖南的。
    二是湘乡、湘潭、湘阴之谓“三湘”。此说是因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三地曾产生曾国藩(湘乡人)、王闿运(湘潭人)、左宗棠(湘阴人)等众多湘军名将名官之故。很显然,此“三湘”说更不能代表湖南全境的概念。同治年间,曾璋撰《三湘考》说:“环宇记云,长沙府湘潭、湘乡、湘阴三县曰三湘,曾俗传之讹之。”这就是说,把湘潭、湘乡、湘阴说成是“三湘”那是一种讹传。其实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一四“道州”就称“湘潭、湘乡、湘阴,谓之三湘”。《明一统志》“以长沙属县有湘潭、湘乡、湘阴,亦称三湘焉”。而明人彭大翼撰《明一统志》卷十五“地理”:“三湘:《寰宇记》:‘湖广长沙府:湘潭、湘乡、湘阴三县曰三湘。’”不过,此“三湘”说以湘乡为上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下湘,合称“三湘”。而此之谓“三湘”,仅仅包括今湖南衡山以北之湘中和湘北之部分地域,也就是唐宋道州所辖之地域。
    清代雍正《广西通志》卷十三以及清代宫梦仁撰《读书纪数略》卷七都把“湘源”与湘潭、湘乡并称“三湘”。其实,这里的“湘源”指的是隋代开皇九年所置之湘源县,县治在今广西全州县西,至五代晋天福年间改名为清湘县,与今湖南相邻,隋、唐时为今永州(零陵)所辖。故史称湘源、湘乡、湘潭之为“三湘”也有一定道理。
    三是潇湘、蒸湘、沅湘之谓“三湘”。此说实际上是湘江流域的三个河段,泛指湘江及整个湘江流域,进而为湖湘地域之代称。唐代张谓有“五岭南指,三湘北流”和“九疑北麓,三湘南澨,帝之遗庙存焉”之说。这里的“三湘”指的都是“湘江”。明代陈士元《江汉丛谈》卷二载:“然湘水又有三湘之名。盖湘水发源广西兴安县界,流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合,曰蒸湘。至沅州与沅水合,曰沅湘。而岳州城南又有三湘浦。”清雍正《湖广通志》承袭此说,卷十一“山川志”云:“钱邦芑《湘水考》:‘湘水自全州而下至永州府城北与潇水合,曰潇湘;历祁阳合桂阳诸水过回雁峰下至衡州城北与烝(烝音蒸)合,是为蒸湘,经湘阴入洞庭与沅水合,又曰沅湘。此三湘也。’”加上岳州府又有三江:“岷江为西,澧江为中,湘江为南皆会于此,清浊中分,一名‘三江口’。”正是基于包括了湘江上、中、下游整个流域,且又包括了“湘、资、沅、澧”之“四水”,故明《蜀中广记》卷一百一和清雍正《湖广通志》卷八十一都载有时为蜀之尚书令的零陵人刘巴,建武二年出镇荆州,卒葬于岳阳之郭西,时遂号岳阳为巴陵,并为之语曰:“生居三湘头,死葬三湘尾。”由于此“三湘”说,基本上囊括了今湖南全境,故备受推崇和认同。
    四是潇湘、资湘、沅湘之谓“三湘”。此说是因为漓水南流入注珠江,不属湘江水系;而蒸水短小,还不如耒水、洣水、舂水、渌水、涟水,所以去掉漓、蒸二湘,留下潇湘。又因湘水北流至湘阴北之临资口汇合资水,故叫资湘。再湘水北流至岳阳县西中州汇合沅江主洪道而称沅湘。湖南“四水”其中就包括资水和沅水,且沅水则在汉寿以东的目平湖汇合澧水,故潇湘、资湘和沅湘的“三湘”说,真正包括湘、资、沅、澧“四水”的所有流域地区,是完全可以代表湖南全境的,这个“三湘”说才真正是包括了“四水”的湖南代称。
    此外,还有一说,即认为“三湘”是湘东、湘西和湘南的总称。很显然,这一说弃湘中和湘北,根本不能代表湖南全境。
    由上观之,其几种“三湘”之说,只有第四种说法即潇湘、资湘、沅湘的“三湘”不带“四水”说,才是可以真正替代“湖南”的唯一正确的说法。
    那么“三湘”一词究竟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有人认为:“‘三湘’一词最早见于唐宋之问的《晚泊湘江》:五岭悽惶客,三湘憔悴颜。”(袁建光:《湘江源流考》,《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2004年5月)其实,早在六朝时期,“三湘”一词便大量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如晋宋时期著名文人陶潜(365—427)就在《赠长沙公族祖并序》中云:“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晋宋之际颜延之(384—456)撰《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云:“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北周庚信(513—581)撰《周柱国大将军纥弘神道碑》云:“既而三湘辽远,时遭鹏入。五溪卑湿,或见鸢飞。”《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云:“直以五溪辽远,马伏波之思归;三湘卑湿,贾长沙之不愿。”南朝陈徐陵(507—583)撰《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云:“重以三湘放命,七国连从”。《陈文帝哀策文》云:“三湘九派,沴气云昏。”“三湘”一词还出现在帝王的诏令中,如南朝宋孝武帝(430—464)《校猎历阳大赦诏》云:“礼横四海,威震八荒。方巡三湘而奠衡岳,次九江而检云岱。”南朝陈武帝(503—559)《尚书下讨周迪符》云:“西结三湘,南通五岭。衡广勘定,既安反侧。”此外,这一语词也屡见于正史如南朝梁沈约(441—513)所撰之《宋书》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