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濂溪印象(2)

我请问二老月岩的高度,这枚超大的“指环王”高度超过了一百公尺,直径超过了五百公尺,月岩中群燕翻飞,仍只是在岩洞的下半部。大滴的水珠直从岩顶石缝中滴落,显示出自然的奇气,岩壁石墙上写满了元明以来的题词,那时人文的精灵。我不能想像地质构造中如何会有这般的奇致,其实与其对此惊叹不已,还不如感叹日月的同辉吧。我们每天醒来,看见太阳和月亮东升西落,那样对称,又那样一致,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惊叹,但是我们不会。最伟大的事情,也就是人类司空见惯最不加注意的事情。但是中国的先民却从中发现了天道的和谐完整,阴阳的互为消长,四时更替,八音克谐,九宫行转,发现了道法自然,到了十二世纪,周子又道出了“无极而太极”。“太极固未尝隐於人,然人之识太极者则少矣!”你要说这个“亘古亘今颠扑不破”的道理是人为的命题,然而周子的发现却“不假毫发意思安排,不著毫发意见夹杂”;你要说真理客观存在,那么缘何俗人不见天机,缘何朱子又说,“《太极》却是濂溪自作”。贯通天理与人事,自然与人为,非圣人孰能如此。
    在月岩山外,有稻田,有濂溪河,有保护极好的大片林荫,有溶洞,有村落和古井,江南鱼米之乡,此最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说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走出月岩,我们看见了桃花源!石梯缘山洞穿出,应接来旧日山门,应接来乔木渠水,应接来稻花的香气,应接来青瓦筑就的村居,随便转换角度都有完美的构图,那青翠,那明亮,那宁静,那将凡心吹拂而去的豁然开朗,“满眼溪山只凭幽”,真使人不信人间剩有此境。
    第三天,元公第二十六世孙、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良英女士引领我们瞻拜楼田故里。故居在村中,六道阔大的石阶仍在,背山,山即太极峰。父兄之故墓在左近,祠在村口路边,今为粮食仓库。志载濂溪祠正宫有元公像及程子二像,左有爱莲亭,右为光风霁月堂,有石墀高丈余,有御碑亭及理宗御书匾额。石像亭前,题的是“万古儒宗”,櫺星门上,题的是“羽翼道统”。祠旁的街坊,左面题为“继往”,右面题为“开来”,前面题为“会元钟萃”,后面题为“道脉相承”。祠外,东南有仰濂楼,俯瞰濂水,北有太极亭,又称味道亭,北望道山,宋元明名贤题咏甚多。楼田村粮库院内,濂溪祠旧址,至今雕有莲花的汉白玉柱础仍然可见。
    有几幅和周子有关的楹联。一幅是朱子所撰濂溪先生像赞:“千年道学兴吾宋,万世宗师首此翁。”另有一幅承何家壬老先生见告,不知确为谁作:“自尧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读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旨,张铭邵数,无非参太极根源。”此皆与王闿运之联文意相近。永州市委副书记周永亮为孙兴彻教授笔书王闿运一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联在今岳麓书院内。
    楼田村畔又有一泉,春夏不竭,秋冬不盈,即濂溪正源,题曰“寻源”,又曰“圣脉”。瞻拜归来,草一联,道是:“此脉接潇水接湘水接江水原原委委,其风本四时本二仪本太极有有无无。”聊志心迹也。
    与孙教授一起饶有兴致地登太极峰,饮圣脉泉。寻踪峰上的秦汉古寨,捡拾遍山的碎陶。凭高下望,一面是楼田村鳞次栉比的瓦顶,一面是濂水远山。“湘水晴波远,苍梧霁色低,不知春日静,何似在濂溪”,一时触处,惟觉此诗最是贴近。(作者:张京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