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浅谈《历体略》(1)

一、《历体略》简介 
    《历体略》是明人王英明撰,成书于1612年或略早。全书共分三卷:上卷六篇介绍了一些中国传统天文学知识;中卷三篇,介绍步天歌,也主要是关于传统天学;下卷七篇侧重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此书可能是中国士人最早的一部试图融会中西历体知识的作品,也很可能是最早的一部通俗天文学著作。 
    作者王英明(?—1614),字子晦,自号太常吉星,开州澶渊人(今河南濮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重刻《历体略》序言中提到他重“实学”,“才识渊博,于历律、兵屯、河防、水衡之事无弗沉究”,著述颇丰。王英明是明末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此书在研究明清之际思想观念方面有重要价值。 
    二、著书背景 
    1.实学思想。序言和作者自序中提到这部书的编写,是王氏其重视“实学”的一贯态度使然,这就引出了我们对“实学”的思考。自南宋末期起,封建社会母体中就开始酝酿一种自我否定因素,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意识形态领域则是出现了一股批判思潮,这种思潮就是实学思想。明末实学思想正是这种思潮的延续,这也是西学东渐的一个思想基础。
    2.政府控制减弱。古代,天象观测和星占术称“天文”,历朝都禁止民间私习。属于历法的内容称为“推步”,在明以前并不禁止私习,入明之后开始确立了全面禁令,在至少100余年的时间里这一禁令都被严格地执行着。直到明代中后期,随着国家机器的腐朽,这一禁令才逐渐在事实上被废止,这是《历体略》成书的重要社会背景。没有这一背景,西方的天文学知识不可能得到传布,《历体略》这样的私人天文学著作也不可能产生。
    三、本书所体现的作者观念 
    1.作者对待天文学的态度。作者对待天文学的态度可以从自序中看出来,他提到“历者,帝王经世之洪范。吾儒用事之大业也”,这正是中国传统的天学观念。和在其他各个方面一样,中国古人在天学研究上重实用而轻理论。同时,天学被赋予了很强的政治意义,而淡化了其在科学上的价值。表现之一就是重视实用性历法的修撰,强调历法的政治价值。这一点有别于近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可见王英明正是以此种天学观念来吸收西方的天文学知识的,他认为此书可作为儿子“治经之助”,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不看重这些知识的科学价值,而是一再突出其政治、社会意义。应当说,他吸收了西方科学的具体知识,却没能吸收西方的科学精神,得“鱼”却忘“渔”。不过,在初步接受西方文化的明末,有此倾向也无可厚非。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科技界在一些方面还经常走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就该好好反省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