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宋代历法的变迁与发展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来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内容包括每月日数的分配,一年中闰月、闰日以及节气等项内容的安排等。 
    宋辽金夏时期是我国历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为了计算各天体在固定周期内的非均匀运动,发展了二次和三次内插法等数学方法。它们以第一期的均匀运动为基础,再考虑各种非均匀运动的改正,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力求符合天象,构成了中国历法计算的主体。宋从公元961年立国到1278年南宋灭亡,先后有20多部历法。北宋就创制了12种历法,颁行的有9家。如王朴的《钦天历》(公元956—963年),王处讷的《应天历》(公元964—982年),吴昭素的《乾元历》(公元983—1000年),王睿的《至道历》(未用),史序的《仪天历》(1001—1023年),张奎的《乾兴历》(未用),宋行古《崇天历》(1024—1064年,1068—1074年),周琮《明天历》(1065—1067年),卫朴《奉元历》(1075—1093年),姚舜辅的《占天历》(1103—1105年)和《纪元历》(1106—1127年,1133—1135年)。南宋的天文学家创制了11种历法,有陈德一《统元历》(1136—1167年),刘孝荣《乾道历》(1168—1176年)和《淳熙历》(1177—1190年),石万《五星再聚历》(未用),刘孝荣《会元历》(1191—1198年),杨忠辅《统天历》(1199—1207年),鲍瀚之《开禧历》(1208—1251年),李德卿的《淳佑历》(1252年),谭玉的《会天历》(1253—1270年),陈鼎的《成天历》(1271—1276年)。 
    北宋时沈括在晚年还曾提出《十二气历》,建议废除以十二个或十三个朔望月为一年的传统历法,提出以十二气为一年,以立春为一年之始,大气31日,小气30日。把月相的变化以朔望等注于历中。后来太平天国采用的历法,基本与《十二气历》相同;现在普遍采用的公历也是与《十二气历》基本一致的阳历,在月份规定上还不及《十二气历》科学。 
    北宋颁行的历法中,以姚舜辅的《纪元历》成就最高。它创立了观测金星定太阳位置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观测太阳运行的精确性。《纪元历》中的许多公式也更为简便、精密。南宋的各家历法,杨忠辅的《统天历》所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欧洲380多年后颁布的格利高利历完全一致。杨忠辅提出回归年长度不断变化,古大今小,是天文学史上一个重要发现。有关这一点的近代理论600多年后才提出来。 
    西夏政权有时使用宋历,有时也使用自创的西夏历法。由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西夏历书残页可知,西夏历书以西夏文和汉文书写,有月份、星宿、节气、干支,时间为1047年,是迄今最早的西夏文历法文献。西夏历法明显受中原天文学影响,也是分二十八星宿,这在辽宣化张世卿基壁画的星图中可以看出。 
    辽代的历法最初使用后晋马重绩的《调元历》。公元994年,贾俊修撰《大明历》,可惜现已失传。金代创制历书,有杨级于1127年创《大明历》,赵知微于1137年重修《大明历》,耶律履的《乙未历》等。《重修大明历》在月球运动周期方面有较高的精确性,它的黄赤交角与现代理论计算的数值十分接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