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孔庙文化与保护 >

东南伟观—建宁府文庙


    
    建瓯文庙
    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瓯孔庙,原为建宁府孔庙。位于建瓯城内东北隅。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明太师杨荣誉之为“东南伟观”。
    建宁府孔庙,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北宋宝元年间(公元1038—1040年)“始诏建州立学。”熙宁年间(1068—1077年)学在郡治南赵氏坊,庙在建溪门内之东。学与庙分立在两处。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府学毁于兵,绍兴二年(1132年)重建时,将庙并于学,学与庙并立一处。绍兴十四年(1144年)遭水灾倾塌。随即重修。其后屡毁屡修,历经宋元两朝,至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又毁于火,永乐三年(1405年)将孔庙迁到府治东北中和坊青云路(即现在孔庙地址)。辟地二十余亩,重新建造。东为孔庙,西为府学,集学与庙为一体。含有宫墙、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春风堂、藏书阁、集贤堂、聚星亭、崇圣祠等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古建筑群。续后屡有兴废。现存大成殿建于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至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落成,内檐柱础仍系宋代所造,两庑和戟门为民国年间修建。
    由于历史原因,五十年代遭受极大破坏,西边府学部分被林业部门占有拆建医院,东边孔庙也由几个单位占为办公用地,车间和仓库,高大宏伟的大成殿也濒临毁废。为抢救古文化遗产,省、地有关部门与建瓯县委、县政府于1985年迁走了占据孔庙的几个单位,拨款集资二十九万元,请泉州古建筑工程队,经一年半时间精心施工,修缮了大成殿、拜台、两庑、戟门、墨池、云桥、棂星门、宫墙及门坊。完成孔庙第一期工程。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
    遵循“整旧如旧”原则。修复后孔庙,保留原有明清建筑风格。殿宇流丹飞翠,环境古朴典雅,气势轩昂壮观。主体建筑大成殿,高十七米,面阔五间31.4米,进深四间22.9米,占地750.46平方米。为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楠木大柱三十六根,结构严谨,重檐飞翘,斗拱交错,雕梁画栋,黄莹飞瓦,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凤凰、麒麟,狮、象等图案,祥云缭绕,群龙竞飞,团风起舞,四兽奔驰,重彩描金,熠耀辉映,景致十分壮观。且殿内梁架上布满各种精美“苏式”彩画,内容多出于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人物生动,线条流畅,色彩艳丽。为我省现存古建筑之罕见。
    大成殿现已塑好孔子及四贤塑像。正中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左为復圣颜回,述圣孔伋,右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
    殿前有一露台,称拜台,是当年祭祀和歌舞场地。高1.2米,东西宽20米,南北长10米,四周围以石拦,正中有一块大型石制浮雕龙陛,精雕龙凤,绕日盘旋。两旁有碎石俑道通往两庑,戟门。
    大成殿前东西两侧有两排红瓦长廓,称“两庑”。纵深各十间40米,廓宽二间6米,宅上连大成殿下接戟门,组成一组环形建筑群。原是供奉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处,现作书画陈列展出所在,供谟拜游览者休憩。
    戟门俗称前殿,面阔九间42米,进深二间12米,斗檐飞翘,牙角高啄,脊背上四条巨龙腾空竞飞,黄瓦流金,雕梁画栋,与大成殿交相辉映。
    棂星门是立于戟门之前,一座四楹石刻牌坊。八块石鼓夹抱四根巨大八角石柱,柱顶饰有四个狮兽如意石雕,牌坊额上阴刻三个大字“棂星门”,笔力雄劲,夺目引人。牌坊拔地而立,蔚然大观。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云桥,桥下泮池呈半月形,池水清澈透绿,游鱼摇曳,睡莲吐香。
    棂星门内两侧宫墙下,丛立两排十余幢高大碑碣。碑文多属尊崇孔子儒学、历代进士题名及历次重修碑记。碑碣刻制精美,书法精湛,真草隶篆,各具风格,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是一批珍贵文物。
    附:明·孔子画像碑
    孔子画像碑,现立于大成殿右后方,为大青石质。是明代浙江黄严符验摹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布衣孔子像刻,碑高1.85米,宽0.87米,厚0.13米。全碑画面清晰,唯右上角断裂,左上角稍有断缺。
    碑右现存“口口像、黄梅县碑、吴道子笔”正楷阴刻文字。左边文字完整清晰,有“明嘉靖丁未秋浙江黄严符验摹刻”正楷阴刻文字。
    据《建瓯县志》卷二十二《金石》条载:“碑自黄梅县飞至建阳,郡守命移祀建宁。”故名“飞来碑”。
    该碑经有关专家鉴定,系二级文物。
    注:明嘉靖丁未即公元1547年所立。
    作为千年古邑的建瓯弘扬、发掘“闽源文化”,这让江逸子先生更深刻认识了建瓯“闽源文化”的博大精深, 建瓯孔庙又是闽境古代存留的最大的县级孔庙——建宁府孔庙,怀着热爱家乡之情,他决定赠送建瓯孔庙一套孔子及其“十哲”弟子铜像,以助建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儒风炽盛。另外两套将分别赠送台北“国父纪念馆”和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