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萃升书院昔日书声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38 辽沈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昔日的萃升书院,张学良主政东北后,曾重建沈阳萃升书院 萃生里一地有着极不平凡的往昔,这里有一座著名的学府——萃升书院,百余年前,东北地区的最高学府。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出资二万大洋,重建沈阳萃升书院。张学良亲自出任院长一职。 在沈阳众多的大街小巷当中,萃生里不过是相当不起眼的一条小巷,它甚至微小到没有任何路牌、标志的指引,只是沿着写有“翠生小区”名字的大门静静地铺展开来。 然而在这毫不惹眼的平静之下,萃生里一地却有着极不平凡的往昔,世事变迁,一切玄机都集中倾注于“萃生”二字之上,萃生里的名字便是源于这里曾经的一座著名的学府——萃升书院,那是百余年前,东北地区的最高学府。 盛京三大书院之一 萃升是这座书院的名字,而所谓的书院,则是中国古代中用于藏书以及讲学之所,其始于唐而兴于宋,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如今的大学。历届朝代当中,有不少著名学者都曾在书院任教。 资料记载,沈阳的萃升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由时任奉天府丞创建,院址设在奉天城天佑门内的府丞公署东面,最初只建厅堂三间,规模较小。乾隆初年,工部侍郎李永绍在德胜门(今大南门)学宫右面建立义学,不久改为沈阳书院。 乾隆二十七年,时任奉天府尹欧阳瑾取萃聚英才,升扬文化之意,题写“萃升书院”四字楷书匾额,悬挂于书院的仪门之上。同时作跋于后,记述书院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业绩以及对后人的期许。从此,沈阳书院正式命名为“萃升书院”。 如此,萃升书院便逐渐发展起来,并与铁岭的银岗书院、辽阳的襄平书院一同被誉为盛京三大书院,而萃升书院在其中堪为佼佼者。从中不难看出育人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然而,这种文明并未如同人们所期许的那般,长久地延续下去。在日俄战争期间,萃升书院并未能幸免于难。在那段深陷战乱的时间里,萃升书院这本该书声琅琅的所在却也无奈成为战争的阶下之囚,在充斥着马尿与马粪味道的环境中,任由马蹄狂乱地践踏那本该流淌着知识与文化的沃土。 文明,难道真的就这样消逝了吗? 张学良曾出任萃升书院院长 1928年,萃升书院竟再次获得了重生。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十分重视东北的教育事业,尤其重视国学的传承与发展。他在听取了一些学者的建议后,决定出资二万大洋,重建沈阳萃升书院。此事在辽宁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有明确的记载。 而彼时的萃升书院已是蒿草满地,破烂不堪。据资料记载,张学良先请设计人员对旧院落进行重新规划,后来又召集工匠对老房屋重新修葺。经过改建,一个全新的萃升书院呈现在世人面前。随后他又派人到各地购买经书子集等图书,在文昌阁设立图书馆。 为了管理好萃升书院,张学良亲自出任院长一职。聘请著名学者于省吾担任院监,全权负责书院的日常管理。并且还决定每年出资四万元,作为书院的日常开支。 张学良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除让于省吾亲任院监外,还从北京请来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师王树楠,古文泰斗吴闿生,史地专家吴廷燮,以及后来的国学大师高步瀛等。一时间,沈阳萃升书院名师荟萃,羡煞他人。 书院以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开设经学(易经、尚书、左传等)、文学(古文)、史学(明史、汉书等)、辞章(唐诗、宋词)四科。 学生来源,主要是通过考试,由奉天省教育厅直接负责,层层选拔,择优录取。此外也有保荐和自荐的学生。除正式录取的学生外,书院还设有旁听坐席,也称院外生,即经院监批准,参加旁听的学生。书院规定,不论正式生还是旁听生,一律免收学费,学生只交书费和伙食费。 学生学习期间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每月会考一次。为了鼓励学生学习,设立奖学金,院内生与院外生均有,各为两百块现大洋。奖学金分为四等,每等数目不同。 萃升书院复办后,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求学者纷至沓来,课堂拥挤,人满为患。课暇之际,向名师求教之人络绎不绝,学员间相互探究争论之声不绝于耳。只可惜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后,书院被迫关闭,学员流亡关内,萃升书院彻底废矣。 王尔烈曾掌教萃升书院 萃升书院人才济济,授课者中,历届的山长多数都是名人甚至学界泰斗,且名垂千古。山长即为书院的负责人。 嘉庆年间,素有“压倒三江”之称的王尔烈担任萃升书院的山长,如此博学多才的人物成为书院的掌管,这对于书院,以及院内所有就读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件荣耀至极的兴事,而王尔烈的掌教也让萃升书院的声名远播。 有关王尔烈的才情,素来有“文压三江”之说,其中的三江,指的是江南才子。从古至今素有江南多才子的说法,而这“文压三江”说的正是王尔烈与江南才子比试才学的故事。 相传王尔烈赴京赶考那年,与大江南北的才子们会聚京师,相互切磋才学。有一江南学子,曾耳闻王尔烈才学渊博,一见面便自诩地夸耀江南可谓“千山千水千才子”,其实这是一上对,让王尔烈对下对。王尔烈不假思索,随口对出北方是“一天一地一圣人”。经过几番较量,江南才子们纷纷落马,从此,王尔烈便有了“文压三江”的美誉。 萃升书院的名人绝非王尔烈一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之一程伟元也曾是书院中的授课教师。而除了《红楼梦》之外,程伟元更是在诸多方面造诣颇深,书法、绘画均有所成就,在萃升书院的授课者当中,首屈一指。 王尔烈此前便与程伟元相识并交好,王尔烈掌教萃升书院之际,程伟元为投奔王尔烈而赶赴盛京,为了留住程伟元,王尔烈将其安置在萃升书院之中,如此便让程伟元的才情有了用武之地。从此以后,萃升书院便有了另一个闻名于世的理由。 资料记载,在王尔烈掌教和程伟元授课期间,萃升书院迎来了学员入学的一个高峰期,诸多学员投奔二人而来。同时,在此期间,萃升书院也培育出大量的人才。 永远的书院圣地 对于居住在萃生里的居民们来说,这地名的来源绝对是一道易解的谜题,或许是因为记忆中世代相传的那种居于书院圣地的自豪感尚未消失的缘故,对于萃升书院这个已经故去的旧日学府,人们仍旧能够清晰地说出它曾所处的位置。 几经询问后,居住在萃生里一带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一致认定,当年的萃升书院现已影踪全无,在其原址之上,盖起了一座小楼,楼体被诸多单位占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家幼儿园,花花绿绿的墙壁似乎孕育着无限生机。“我没有见过萃升书院,也是过去听老人们讲的,他就在那个位置。”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指了指那座小楼,“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过去的萃升书院位于哪里,因为它实在是过于著名。可几乎没有人见过它的旧址,因为它实在太古老,或许只有九十岁往上的老人才见过萃升书院的真面目吧!” 萃生里旁边,朝阳一校的教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令人忽然感慨:此地仍为圣地,书香是永远不会被驱散的,即便世事变迁,即便记忆蒙尘。 可这香气,却丝丝缕缕勾起了人的无限伤悲,记者不觉想起岳麓书院,那所素有“千年书院”之称的旧学府,同样被书香所浸染,而不同的是,它躲过了重重浩劫,并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直至今日,荣耀地被视作珍宝。为了能够让记忆中的萃升书院更加清晰,岳麓书院便成了一种回忆的蓝本。 很多时候,破旧的事物并不应被丢弃与遗忘,而是作为一种辉煌的印证,坐落在那里,镌刻在心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