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儒学与现代化 >

《易》学与国学——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


    
    《易》学与国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
    (2009年11月9日吉林大学讲座)
    鞠  曦
    主持人:(吉林大学博士 魏来):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吉林大学研究生会,对于长白山书院山长鞠曦先生及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真挚的欢迎。鞠曦先生也是安阳周易学院教授、安阳市周易研究会顾问、全球华人联合会《易经》文化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周易研究会常务理事。自1987年起,鞠曦先生一直在山中隐居修学,致力于人类哲学的建构与儒学文化的复兴。著作有《中国之科学精神》、《易道元贞》、《〈中国儒教史〉批判》、《段正元语要》等。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创刊并主编《恒道》期刊。鞠曦先生精通易学,根据孔子的儒学理论,鞠曦先生提出了“君子儒学”的现代儒学思想。自2006年起,鞠曦先生在长白山书院已经举办了五次会讲,参加的学者与学员200余人次。在中国儒学界,鞠曦先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威望。不仅如此,鞠曦先生本“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之训,对许多领域的知识均有所涉猎并精通多门学科。下面有请鞠曦先生给大家做《易学与国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的讲座,大家欢迎!
    鞠 曦:
    各位学者、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到吉林大学南校区与各位进行学术交流。昨天早上魏来到我住处,商量讲什么题目,对大家提出的题目和所关心的问题,概括后定下今天晚上讲的题目,即《易学与国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只所以讲这个主题,因为在很大的层面上,易学与国学成为当代中国的一种文化表象即“国学热”现象。就文化的本质性而言,当前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表面的易学热与国学热。这一问题起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传统文化热,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改革初期即出现了学习传统文化及其易学、表现为传统文化复兴态势的文化热潮。当然,与此相反,主流学界也出现了一种反对的声音,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热进行降温,典型表现之一,即由任继愈先生提出的“儒教是教说”,并由其弟子李申发展而来并于此前几年出版的《中国儒教史》。这本书的出版是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国家级课题,由“儒教是教说”发展为“中国文化宗教论”,期间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由此足以说明主流学界反传统文化、反儒学的决心与力度。《中国儒教史》作者用西方的宗教学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解构,认为儒学是宗教。“儒教是教说”提出之初就有很多争论,后来在《中国儒教史》初版之际产生了一场影响很大的学术辩论,历时几年的时间,影响了传统文化热与儒学复兴。这个争论的主题是儒家是不是宗教,而要害却是对儒学的宗教化。年纪大一点的学者基本上知道这个事。但这个问题已经被现在的国学热给遮蔽了,其是与主流一脉相承的,八十年代的传统文化热中,体制化的主流学界反对儒学从而以封建文化与宗教化歪曲之,而时下的国学热,对儒学仍是曲解,把儒学冠以“国学”而利用之,这是一个已经由历史表明的思想逻辑。所以,这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现象它有个内在的思想逻辑。存在就是合理的,那么,做为现象的存在,其内部就有个理。这个理是什么?可见,表面现象是文化复兴,那么,同样作为一种反对的现象就是“儒教是教说”。“儒教是教说”提出之始,就有争论,《中国儒教史》出版后,引发了一场更大的学术辩论,我个人参与了这场辩论。我出了一本书叫《〈中国儒教史〉批判》,专门批判“儒教是教说”与《中国儒教史》的“中国文化宗教论”。由上表明了传统文化热的历史及正反两方面的现象与内在的思想逻辑,其清楚的说明,学术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由于体制的垄断,体制内学术占有并支配了绝大部分资源,因此处于主流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八十年代末的政治原因,中国的体制内学术开始走向思想荒漠,所谓有学术无思想是也。学者们躲在象牙塔内,只注重文献的研究及文献学考证,以所谓学术取代思想并皇而堂之,思想的沙漠开始呈现。没有思想的学术必然是瞎子。作为一种真正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有建构的研究,有人在做,但仍然是文献考证工作。比如说《帛书易》的出土研究,《简帛文献》的出土研究等等,但在思想上仍然处于一种非常薄弱的情况。然而,本世纪民间的读经运动及儒学复兴填补了体制化学术的思想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引发了所谓国学热,国学热的产生由官方推动,其标志就是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之后就产生了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等等。我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归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来的文化现象,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术语来讲,就是——文化甲流。感冒可以发展成甲流,文化同样可以演变为甲流,非常不正常。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来讲,作为以六经为基础的儒家学说来讲,这是一种不正常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因为传统文化还没有走向正统。 原因是没有在思想上深入研究,完全是西化的解读或者西化的批判,或者是西化的否定或者是西化的肯定。没有正确的基础性的研究必然导致不正常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儒学没有走向正统的原因,一个就是我们没有对于传统进行深入的研究,疏于表面现象,就是一种仅仅“流行”而已。 这种流行的文化表象, 就是一种文化的感冒状态。
    人大国学院的成立,表面看来是中国官方终于认识到传统学术的价值了,在人大成立国学院了。因为大家知道,人大那是为官方培养政府官员的地方,人大是培养政府官员的一个学校。人大在体制内是非常正统的,当时成立国学院,争议也是很大的,邱宝成校长也做了一些回应。当然,由于他根本没有一个对复兴国学的到位的认识,也不可能到位。但是另一方面又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表象上的复兴。实际上,人大以体制的形态成立国学院,其目的与在其后发生的事实都表明,是为了消解复兴儒学的主体性,以国学取代儒学,所以说,这种“文化甲流”愈演愈烈。之后是出现“易中天现象”、“于丹现象”,以至于各种江湖术士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坑蒙拐骗。 各种宗教——地上的、地下的愈发猖獗。到处赚钱、骗钱、充满了欺诈。这种文化甲流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 这种危险状态,如果从学术角度讲就是使得当代价值观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混乱状态。从学术角度讲就是对主流价值观的否定。价值观问题导致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混乱,社会缺少一种安顿人们身心、使人们得以安身立命的一种文化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安顿人们生命的东西。 这类东西,到现在还不能有效地引向正路,那么这种感冒会愈演愈烈。而且各样的变种病毒都会出现,所以,文化甲流可谓推波助澜。
    国家也想解决当代价值观的紊乱问题。我们国家的上层人物他们并不迷惑,或者说主导人物非常聪明,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理论能力。他们也发现了问题的存在。怎么办?他们发现了儒学的作用,于是他们想采用儒家学说去进行一种价值安顿。所以,原来主流是对儒学批判,通过“宗教是教说”而批倒之,因为“宗教是鸦片”是“毒草”,可见,这是“批判的理路”。这种批判的理路现在又转向了“利用的理路”。甚至国家的宗教管理部门几次参与关于“儒学是宗教”的学术会议。他们在考虑是不是在把儒学变为宗教而利用之。这个问题,作为我本人来讲,必须坚决反对,批判到底。为什么?作为我本人来讲,从学理上,从学术上,从我自己的身份上,我必须维护儒家的学统的纯正性。我能做多少做多少,因为儒学不是宗教。
    国家发现儒学的价值,想利用“儒教”安顿我们的这个社会,可是方法论又错了。它也发现了,儒学热是一种感冒现象,怎么办?它就生产疫苗,在央视弄出个“百家讲坛”,然后就请了一些医生在那里注射疫苗。易中天的“品三国”是一种“疫苗”,“于丹论语心得”是一种“疫苗”。 这两种疫苗注射进去以后,使文化的这种感冒现象越来越重了。简单讲一下,易中天的疫苗他有什么作用呀?从表象来看他为曹操来正名。他的理路是什么呢?表面上他鼓吹真小人好于伪君子, 真小人比伪君子要好,实质上他解构了儒学的“春秋大义”,他为乱臣贼子正名。显然,对儒学而言,这是严重的问题。
    我对于丹现象及其歪曲儒学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已写了十几万字,还要进行下去,只是时间太紧张。从易中天现象到于丹现象的出现它有个逻辑过程,上面我已讲了,易中天的主要问题是消解儒学的春秋大义。于丹的问题是什么呢?她解构了孔子的有耻观。 她为我们当代整个社会的无耻现象进行无耻辩护,企图用“心灵鸡汤”使社会安顿下来。所以,我把《于丹论语心得》定位为“国家级学术垃圾”。我有我的论证,为什么是垃圾,为什么是国家级学术垃圾。好像我说的比较激进,我不是感冒了,不是发烧,我有我的学术论证,大家可以去研究。
    所以,现在的国学热是文化甲流,我刚才讲了,人大国学院的产生就是标志。大家知道,现在清华大学也成立了国学院。我希望以陈来先生为首的国学院能够治好这次“文化甲流”。 如果清华的国学院也陷在“甲流”当中,那么就会更糟糕。为什么?首先我担忧的是,作为学术理路,国学热的基础就是一种问题状态,是一种不合法的形态。从逻辑的基本角度讲,大家知道,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有宪法的。这种宪法本身决定我们国家的社会文化形态不能违法。今天我在这里讲,我肯定不能违法。我要用学术的观点去阐述这些东西,就要保证我在法理上的正确性而且也要在学理上保持正确性。作为我们现在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样的一种甲流状态,为什么会出现呢?它的起因,是文化上的悖论,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不合法,没有合法性。为什么没有合法性啊?国学违宪,违背宪法。为什么违背宪法呀?因为我们的宪法规定了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必须坚持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大家知道,《共产党宣言》说的很清楚,马克思恩格斯说的很清楚: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无疑问,在它的进程中,就是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原话。这意味着什么?即传统的东西统统要毁掉。他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及他内在的哲学动力——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这种辩证法表明,一种思想的理路也好,作为一种学术理路也好,它追寻一种历史逻辑的东西。即:一种新的学术力量的产生它不会依靠政府的力量,它靠的是一种内在的学术批判。也就是马克思讲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决定了一种正常的学术状态,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决定于其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批判能力而不是相反。比如建学院、建学术机构,弄出几个表象化的宣传等,这种东西它不符合学术本身内在的规则;既不符合西方的学术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也不符合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过程。所以,现在还是以一种表象的形式办清华的国学院,因该国学院的产生并没有在学术上完成对当代社会应做的理论批判。国学院的“根”没有立起来,所以没有文化上的力量。其必然还要产生新的感冒状态,因为他并没有解决我们当代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安顿人的生命问题呀! 因为这是人们的自在选择呀!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利思考自我的生命,因为什么?生命是自我的。这是没有任何人人可以替代了的。这是问题的本源。而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恰恰在本源上找到了使人们安身立命的方式及文化建构。可见,复兴国学只有也只能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只有这样的思想理路,才是正确的。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价值观的重建是重要的,但显然需要法律的保障,不能在违宪的情况下运用国学。所以,当下我认为,对于国学应该只限于研究,应限定在校园里及合法的单位,而不应当宣传推广到社会,它可以作为个人的修学方式及生命安顿,在它没有被法律及体制认可之前不能把它推向社会,不能在百家讲坛讲,名不正则言不顺,不顺而言则目的与结果只能是误导。可见,复兴国学,需要国家制定政策,要有一个通盘的计划。现在的国学热是文化甲流,其与甲流一样,仅仅通过注射疫苗的办法不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症,而且还会使病毒变异。关于甲流,用中医的话语来讲,甲流不过是温病而已。土运当令,气候交变,温病流行之谓疫。病因在于湿气大,脾胃受困,肺气失宣,治疗方法在于辩证施治利湿气,和脾胃、通中气既可。疫苗的办法不可取,只有采用中医的办法。
    国学的基本是哲学。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几年前曾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就是说中国哲学合不合法。这是个由西化带来的问题,本世纪的儒学复兴运动,随着对传统经典研究的深入反思,发现中国哲学所有的概念范畴都是用西方的办法进行推定的。 张岱年、冯友兰等先生都是用西方的概念范畴来研究中国的思想范畴,显然,这是用西方的思想来解读、解构中国的传统思想。 
    比如“国学”,在中国传统经典里没有“国学”这一概念范畴。关于“国学”的范畴,现代学者给出的定义有三:国粹、国故与六经之学。我对国学的定义是:在中国产生的能够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学说。所以说,中国的国学是天下学问。“国学”的概念产生,是应对近代西化,目的是为了保族、保种,这是当初提出国学的主要目的。应当认为,国学研究的目的不应仅仅是为了中国而应该是为了全世界全人类。因为现在人类面临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孔子的学说能否化生天下?现代西方面临的三大问题即哲学问题、科学问题、宗教问题,用儒家学说能否加以解决?如果能够解决则说明儒家学说可以化生天下。孔子儒学是在中国产生的能够化生天下的思想理论,这说明孔子的伟大。这是我对儒学给出的定义。我把此定义与内涵进行了统一,在这个意义上的儒学复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国学的意义才会真正体现为存在。否则复兴也是假象或者说仅仅是民族主义的、因此是狭隘的东西。因为孔子说过,儒学是“以定天下之志”的学说。
    当前中国的问题是文化问题,是文明的问题。产生于一百年来的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用了,必须打倒,要用西方的东西,走西化的路子。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已经是西方的东西了。按照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现在要复兴儒学,为什么当初却要打到它?既然儒学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今天再用它,岂不是说当代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用鲁迅的话讲,传统文化是吃人的文化,这在学术上就要梳理,中国文化到底吃了多少人?是怎么吃人的?吃人的依据是什么?然后我们再看鲁迅说的对不对。鉴于此,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正本清源。现代中国社会之所以产生这么多的问题,必然是一百年来西化以后产生的问题,是故必然是西方自身的问题。现在大家看到了,学术界思想界的混乱状况,但还可以厘清目前的三大主流:马克思主义学派、自由主义学派、传统主义学派。毫无疑问,传统主义是被边缘化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短时期内,几十年内儒学也不会走向主流。有志于传统文化复兴的同道们应该潜心修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君子言行依于天时,当下属于潜龙勿用的阶段。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潜在学校里不要到社会上,不要创收、不要挣钱。不要搞什么庸俗的东西如天价国学班、风水算命的易学会呀等等,这类东西一定会被否定掉的,永远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人类的本性要求它自身必然要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必然的。这是一种求善、求真的本能,这种本能产生于自己的生生之需。简单讲,只要我们人类还是父母所生,儒家学说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儒家学说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儒家伦理学的本源性就在这里。现在以西方模式分科的各类伦理学,包括社会伦理学、家庭伦理学等等,文化混乱不堪,不能解决问题。混乱的结果,大家已看到了,这种文化甲流造成的危害,是要死人的,如陈琳跳楼等等,这都是文化甲流造成的结果。
    回到哲学问题。简单讲,西方哲学几千年来形成的历史,大家看到了,从古希腊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哲学终结了。表达出什么问题呢?它从古希腊的哲学基点上,及其从笛卡尔的现代哲学开始,到现象学的终点上都是在解决自以为是的问题。对“是”的本真性或者说对“是”的存在的认识,他们西方终于认识到原来这个东西是自以为是,找不到一个根据,证明它就是世界本源。也证明不了我们人类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家知道有个罗马俱乐部,他们认为,西方文明所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证明了我们人类的一无所知。从逻辑上讲,从文献上的梳理,大家看到了就是哲学的终结、科学的终结与宗教的终结,西方的没落。例如说上帝死了、人也死了。例如说存在消失了,没有存在了。整个物理学大厦的支柱也没有了。上个世纪初,对于物理学的概括是这样的,整个物理学大厦已经建立起来了,数学体系已经完备了,但是还存在两朵乌云。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解决了这两朵乌云。简单讲,就是低速运动和高速运动无法统一,哲学无法认识物理学的常数问题等等。现在的科学哲学也无法证明常数的本质是什么。当一种物理现象,一种物理试验,证明了一种结构、一种状态的时候,当用数学加以计算的时候,必须在物理公式中加进一个常数,便与试验吻合了。于是新的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就建立起来了。可是,作为数学领域的元数学家们考虑的不是如此,他们考虑的是数学的本质性问题,即数学的计算必须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否则数学是没有根据的。之所以西方哲学产生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的起点不对路。作为哲学,他们认为是主客两分,而应该主客统一。所谓同一性的问题,就是主体与客体必须是一个,这样的话,才能说明对于主体与客体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本真的状态。可是西方哲学对于这种统一始终没有完成,在物理学上也始终没法完成。用爱因斯坦的话讲,相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是一切物理学的基础。可是现在发现这种物理世界不存在,整个物理模型都是主体干预的结果,所以说科学终结了。
    那么哲学呢?由于对存在本身的认识或者说对本体的认识,到了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存在论,对存在的认识他找不到,所以他到晚年提出回到巴门尼德那里。通过《面向思的事情》或者《回到事情本身》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所在。他提出的诗化哲学的思想理路,就是说,人类的哲学语言不可以描述存在,只能以诗化的语言来言说存在,就是对于一种变动不居的描述,找到一种变动不居的语言来描述。所以说,从他们的语言能力看,他们的思想能力解决不了语言的问题,其都是主体的时空问题。所以,我提出时间空间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解决哲学问题的根本是要解决时间空间问题,解决自以为是哲学问题唯有从时间空间入手。解决哲学、科学、宗教问题无非是要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我们现在看到,宗教上的混乱就是因宗教已经失落为一种世俗文化了。宗教教职人员比世俗的人还世俗,基督教同样如此。从中世纪开始,西方基督教的哲学家已经开始反思上帝的问题。如果上帝是万能的话,他能否造出自己搬不动的石头,这本身就是对上帝的一种否定。现代西方对上帝的认知,认为上帝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上帝是不可知的。但问题又出来了,既然你认为上帝是不可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没法解决!所以宗教走入自欺欺人的境地。大家都知道自身做的学术研究是在自欺欺人,不能传道授业解惑,但是还在这么做。宗教是错的,但是为了挣钱仍然在鼓吹,从宗教学角度来讲就是以非为是。创造基督教的思想家发现,西方哲学解决不了人类的自以为是问题,他非常聪明的认为自以为是是人类的最大的弊病,它可以导致人类的灭亡。所以他创造一个上帝出来,以制约人类,上帝的确能够制约人类自以为是,假如你相信上帝的话。但是在学理上悖论就又出来了,因为这恰恰表明了上帝是最大的自以为是。哲学上的自以为是、科学上的唯科学主义以及宗教上的自欺欺人,使哲学、科学与宗教三者终结。
    正是在这样的人类文化的现当代困境中,以《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能够解决问题,当然,这需要走出历史上的解读误区与现代的西化歧解。为什么说《易》能够解决以上哲学、科学与宗教等问题?就是因为《易》是以“卦”的形式呈现为和中的理路,这就是中道,《易》用中道、用和中的方式把主体和客体统一了起来。这种统一非常完美,阴阳、刚柔和仁义达致完美融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形成了六爻之卦。这种统一非常巧妙,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解决了人的生命终极关怀问题。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命”是一切知识所承诺的最终价值。西方的很多元数学家在寻找世界的数学本质,企图找到一个世界本源的的数学公式,当发现找不到这种公式时,就宁可自杀。他们研究数学的动力,不是源于世俗的动力,而是通过寻找真理以期安顿自己的生命。正如苏格拉底所讲的,没有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去过的。为什么活着以及如何活着,数学家期待从数学方面找到真理。当最终找不到的时候,其自杀是因为活着毫无意义,这是很悲惨的现象,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见,我们人类的安顿生命的问题,已经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以《易》为首的儒学六经,是国学的根本。《乐经》已经失传了,经典上说,《乐》三年不兴必亡,因为从孔子到汉代三百多年的时间,没有人有那种境界了,所以不懂《乐》呀。如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曲高山流水,二人心心相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个故事说明,《乐》不仅是曲子,而且是一种很高的生命境界,通过乐理可以使得人的内时空的和合。孔子闻韶,可以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这是一种极致状态,乐之至于斯也。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后儒失缺了孔子的人生境遇与思想境界,所以不仅使《乐》失传,也对六经造成了太多的误解。这个境界即“内道外儒”的生命修为,而后儒们却陷在儒道相绌的是非之争中。
    可见,无论古今中外,自以为是是哲学及文化的根本问题。关于自以为是,我想问一下大家,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看过《海上钢琴师》这部意大利电影,看过的请举手。好,看来大家几乎都看过这部影片,那么,我们就从这部影片讲起,剖析人类的自以为是。我是在2005年春节期间观看的这部影片,观看之后,计划写篇文章,以“生命、音乐与文明——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的哲学解构”为题,批判人类文明的自以为是。但因时间问题,写写停停,到现在也没有写完。那么,今天就以《海上钢琴师》为题,分析一下自以为是问题。
    从哲学角度对《海上钢琴师》进行解构,可以看出,从影片之始与结尾都反映出西方文化无路可走的状态和境遇。迈克尔是一位小号演奏师,影片之始,其坐在不知通向何方的台阶上,其在反思:到现在也不知道离开维珍尼亚号邮轮,对还是不对?登陆对不对?其对发生的一切久久不能忘怀。这时,片头展现出二十世纪初叶的场景:向往美国文明、追求自由民主的海上移民潮。到达美国、看到自由女神的欢呼、全船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自由的向往,对美国文明的渴望之情。影片一转,登陆后的迈克尔却因穷困潦倒,在一个傍晚,于昏暗的灯光下,来到乐器店卖其赖以为生的小号。下船之后的迈克尔非常穷困,这就造成一个衬托:音乐家通过对美国文明自由文明的向往,下船以后却反而穷困潦倒,以至于要出卖自己的小号来维生。经过和乐器店老板讨价还价,老板以很低的价格成交。这是一把名牌小号,铜的质量非常好,迈克尔恋恋不舍,要求老板让他最后吹奏一次小号。乐器店马上要关门了,老板勉强应允了迈克尔的请求。迈克尔拿起小号,非常深沉的演奏起他曾经在台阶上回想起的海上的生活与音乐。低沉的号声响起之后,引起乐器店老板的注意。老板拿起一张曾经破碎、从新粘好的唱片,放到唱片机上,唱机中响起了迈克尔所演奏的旋律。这时候,乐器店老版就问迈克尔,这个钢琴曲是谁演奏的?迈克尔说这是我心中的秘密。
    影片以倒叙的形式,开始了迈克尔的讲述。影片进入了钢琴曲作者出生的场景。1900年航行于海上的维珍尼亚号邮轮,在追求自由的人们争相踏上美国陆地之后,维珍尼亚号邮轮上的黑人锅炉工在钢琴上发现了刚出生而被遗弃的孩子,好心的黑人锅炉工收养了这个被向往自由与文明的父母所遗弃的孩子,因为孩子出生于1900,所以给他起的名字就叫1900。1900在船上逐渐长大。黑人锅炉工死于一次事故,死于一次大笑。医生讲,如果不是大笑不会死亡,重伤的他因孩子学语言表现出的聪明而激动,伤口复发以致死亡。孩子被移民局发现,他却成功的在船上躲了起来,几十天之后,以至于人们以为他丢失了,他却以夜半演奏出的悠扬的纲琴声,惊醒了熟睡于船上的人们。童年的1900的音乐天赋引起人们的关注,他没有跟任何人学过钢琴,他出生于钢琴旁并被放到了纲琴上,就是这样被遗弃于追求自由的人们。这衬托出美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即无法克服的自以为是。
    1900的音乐的天赋是怎么产生的呢?他虽然没有受过钢琴的训练,但是因为他出生在船上,通过与大海波涛的共鸣,产生了对大海波涛的时空统一性,他自己的身体的生命节奏与大海的波涛中和统一,自然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这种风格随着1900的成熟,人生的成熟,理解的成熟,他能够用钢琴表达出每位船客的心理状态。私奔者、偷渡者、国会议员、商人等等,他都能够用琴声加以表达。迈克尔所演奏即乐器行老版的唱片中的钢琴曲,即是1900初恋的琴声。这也是他第一次录制唱片,轩窗外面一位女孩纯真美丽的神态,引起1900的爱慕,他就用琴声表达了出来,这片唱片被灌注出来。当1900知道发行商将要复制而加以销售的时候,他把唱片抢走了。因为这只能是由他在大海中产生的琴声与爱情,他要把唱片送给女孩。但是,由于他自己的地位以及心理上的非自以为是,虽然在船上与女孩多次碰面,但他没有勇气把唱片送给这个女孩。女孩下船走了,他腼腆的要了她的地址。在又一次的航行结束后,在大家的关怀劝说下——迈克尔的劝说起了关键作用,1900决定去找这个女孩。女孩的父亲也是个音乐家,与1900有一次于航行中的合奏。 1900穿戴起朋友们送给他的礼服、帽子等准备下船,当走到悬梯一半的时候,他驻足远眺, 看到了陆地上高楼林立、马路穿梭,人们熙熙攘攘,他在观察之后,把帽子扔在悬梯下面,毅然转回船上。1900当时想的是什么?作为一个以钢琴安顿生命的人,我的琴声应当表达出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我在船上,伴随着大海的波涛,我的琴声能表达出这一切。而踏上陆地,面对杂乱无序的所有存在,我却没有这个能力。这太可怕了,我只有回到船上。我在船上可以表达出一切,我的琴声可以适应船上的一切。面对爱情的困扰,在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1900决然地把唱片掰碎,随手扔掉了,是迈克尔把唱片拾了起来,放进了琴匣中。
    由于1900高超的音乐天赋与演奏技巧,使每位旅客在音乐中各安其所,完美地到达美国,从而使1900具有了很大影响与名声,当时1900的名气非常大,海上竟有这样的一位钢琴家,音乐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爵士乐发明人来到了维珍尼亚号邮轮,于航行中向1900发起了挑战。但是,作为一个不自以为是的钢琴家,1900非常尊重他,甚至听到他的演奏而激动地流了眼泪。显然,这就是《易经》《咸卦》所表达的“君子以虚受人”的思想境界,君子不自以为是。1900甘居下风,认真学习爵士乐钢琴家的演奏,把爵士乐钢琴家的心态以及琴法都从容表达了出来,保持了一种中和。然而,爵士乐钢琴家却非常高傲,甚至认为1900只能向自己学习,多次嘲笑1900。终于,1900被爵士乐钢琴家的那种傲慢无礼的神态激怒了,接受了挑战,把钢琴演奏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用自己的演奏方式把大海的波涛、船上的震荡、众人的心态包括爵士乐钢琴家的空虚傲慢的心态,全都在钢琴声中表达出来了。那种钢琴的震撼力,对普通的钢琴家而言,不是两只手能弹得出来,而是无数只手合作的结果。钢琴的物理性能也达到了极限,钢丝的震动以达到极限,如果超越这一极限,钢琴就要自焚而毁掉。大家看到当时的镜头,钢琴的琴丝已经红了,把香烟都点着了。再越界一点,琴丝就要崩断。这就是说,钢琴的震荡不可越界了。可见,即使1900这样的钢琴家,他不以为是,他不越界。他要以钢琴安顿自己的生命,不到陆地上去。因为他知道,陆地上的杂乱无章的所谓文明,用音乐无法表达出来。
    因为陆地上的世界,是混乱的状态,没有节奏的存在,怎么能够用音乐表达出来啊!所以,当维珍尼亚号邮轮退役报废要炸毁时,1900宁肯与船共消亡,即使死掉,也不下船。迈克尔找到他并劝其下船,1900把自己的非自以为是的音乐理论对迈克尔表达出来,比如琴键它有个数列与规则,有音阶与节奏,与大海的波涛相和谐,所以,1900的音乐与生命只能于海上、在船上。陆地上的文明,1900看不到规律,用钢琴演奏不出来,所以怎么能够下船那?迈克尔想希望1900到陆地上用音乐重新安顿生命,他坚决拒绝了。最后随着船的爆炸,1900死掉了。影片描写了人类文明的悲剧,是编导者对整个西方文明的洞察。这种洞察是什么,就是人性的自以为是。唯一的不自以为是的一个人,就是1900。1900的这种人生状态就是我们《周易》中所讲的那种和中的状态,一种典型的不自以为是。通过这个电影,我们要深刻反思西方文明。当迈克尔把故事讲完了以后,乐器店老板又把小号还给了他,迈克尔却说:钱已经花掉了。老板说,一个好的故事不是钱能够买到的。迈克尔背着小号出门以后,步入狭长的、昏暗的小路上——迈克尔穷困潦倒,其生命如何安顿,西方文明向何而去?
    所以,既使从音乐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六经系统,其也的确实达到了一种极致状态。例如说现代很多人都爱好古琴,那么这个古琴它就能够达到和的状态。一个好的音乐家,能够通过琴声表达人的生命状态和到他的内时空状态,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音乐家。当然这也和古琴的质量相关。例如琴版的用料与制作,琴版的储藏时间、琴的老化时间等相关。古琴我是非常向往的,也是非常想学的。我自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就非常爱好音乐。包括二胡、京胡、笛子等通过这些乐器调整我的身心状态。比如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它所表达的那种对于人生的困顿、社会的困顿,如果演奏好的话也是一种和的状态,也是对我们现代生命的一种描述。从乐的角度讲是一致的。当然京胡所表达的是内蕴少了,外在的多了。古琴的特点是其音律和中,值得大家学习。
    无论是民间还是体制内,深入研究乐经,寻求适合中国人以及人类生命安顿的音乐不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现在有了物理科学手段,可以进行频谱学与内时空关系的研究。最重要的是,音乐家本身要达到一种极致的安顿生命的状态,他才会领会音乐的中和,才会运用音乐的本质,才会使音乐产生对生命的中和作用。
    《海上钢琴师》在艺术上推定了人类的自以为是,承诺了人类应当走出自以为是。但是,从哲学而言,自以为是却是人类的本能。这就回到哲学上的主体性了,一切存在必然产生于自在的东西,自在的自以为是从人生下来就开始了。人们必须认为我就是我,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人们有自己的时空运动性,当婴儿会吃奶、会爬、会走路的时候,他的父母以及别人会鼓励他的这种自以为是,希望他早日成长起来。但是自以为是有一个限度,长大以后应当被限定,应当被规范,使其不要自以为是。《礼经》这部经典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走出自以为是的过程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过程。解决了自以为是的问题,哲学就消亡了。西方哲学为什么前赴后继,不断产生的新的哲学体系,就是因为始终也解决不了自以为是的问题。哲学是个工具,是人类认识自身与认识世界的工具。现行教科书讲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此逻辑,何以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何以认为是正确的?哲学不是告诉你如何如何,应该是告诉你何以找到非自以为是的真理。可是,找到了以后,哲学这种工具就没有用了,就要内化。所以,《易》哲学的原理是内化在概念范畴与语境当中。在和西方哲学话语对接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易》哲学外化出来,去进行两种哲学的比较。不能用西方的哲学范畴与话语形式去推定中国的思想,也不能用中国的哲学范畴话语推导西方。正确的方法是按照各自的承诺与推定进行时空中和,这是一种时空的方法,西方用的是一种形式逻辑的研究,中国的时空观是一种方式的研究,就是《易》的六爻系统。这种方式与形式的时空统一,即中西哲学的贯通,就会知道那种文明才能真正的能够引领人类文明。
    需要我们做的学术工作是,我们的六经系统在汉代以后产生的问题太多了。孔子当年也有预见。对孔子思想本身的梳理主要是《易》,对《易》经传的不了解,是误读孔子的主要原因。《帛书易》说的很清楚“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我们看到,《易经》版本,乱七八糟,解释的五花八门。清代总结出《易》学为两派六宗,互相攻驳,产生的问题,是《易经》不堪使用。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这样怎么能行呀!可见,这需要一个正本清源的过程。好在现在出土了《帛书易》,可以对孔子思想进行一以贯之的推定。
    虽然西方哲学自以为是,但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在时空的形式化方面,已经完成了,不需要我们继续研究了。我们拿过来就可以用了,这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胡塞尔这些哲学家不可多得,他们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能力,他们的思辨能力在西方哲学系统中达到了一种极致状态。他们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运用文献的能了,非常精妙。读黑格尔的书是一种享受,读康德的书是一种享受,读《易经》同样是一种享受。为什么?他们在不同的领域解决了问题,而彻底的解决了问题的是我们儒学,我们的六经系统,我们的《易经》。
    如果想真正的理解《易经》,我建议先读《易经》的《传》,不要读古今中外的解释,要与《帛书易》相互参照。达到背诵的境界后,再产生自己的理解。我认为,通过我们的研究,应当推定一个正确的版本并加以一以贯之的疏解,形成定本,从而流传后世。当下的《易经》版本,毛病太多了,自我矛盾太多了,不堪卒读,不能应用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复兴任重而道远,希望大家尤其是青年学子们要勇于担当,要能够做住冷板凳,做好扎实的学术工作,共同担当我们这个民族的也是人类的文化复兴,为人类的文明,做出我们的贡献。时间关系,我今天晚上就讲这些。谢谢各位!
    主持人:通过鞠老师的报告,尤其是通过对《海上钢琴师》的哲学解构,使大家去领会哲学问题,我想这部影片的下载率将要很高了。下面的时间,请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及其有什么问题,可以向鞠老师提问。
    问: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向鞠老师请教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没有能力去研究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精力也有限,外界的环境又是象鞠老师所说,是甲流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和何去向《易经》问道?当我们走出校园的时侯,如何做到“见龙在田”以至于“飞龙在天”?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听到鞠老师的声音。
     曦:谢谢你!学习易经要首先熟悉文献,最好要能背下来。我刚才讲了,我们比古人有一个优越条件,能看到《帛书易》,可以两个本子参照阅读,从而知道后儒们对《易》所做的枝解。当前的国学复兴,要做到“潜龙勿用”。因为当下是一阳来复,刚刚开始。现在我们的社会形态、文化形态,现象是甲流,用卦象表达是《否》卦。否极泰来,我们要迎来一个泰卦的状态。因为我们要顺从天地之道即“天地定位”,那么,六十四卦的第一卦的第一爻即天道之始即“潜龙勿用”。所以,按照这个道理,在做任何事的开始,尤其对学者而言,即是要潜心做好学问,做好学术研究。少说多做,然后到下一个阶段“见龙在田”的时候,是你通过“潜龙勿用”的修学而成为大人的时候或者能够见到大人的时候,有大人出来,你才可以用,方可有所作为,才可以用世,否则不能用。即使如此,还要在时空上把握九三爻的“终日乾乾”亦即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什么意思呢?学问做到了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才可以写出来,写出来的前提是什么呢?是要修辞立其诚,生命就安顿在你的文章中,你的生命能做到,这是所以居业也。由此才可以把文章写出来,给大家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些都是儒家的为学原则。“潜龙勿用”是儒家的首要修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就是“潜龙勿用”,孔子一生,《学而》第一章就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孔子于《论语》中的承诺与推定,是一以贯之的,孔子是言出必行,所有言论都是自己生命的写照。“学而时习之”,我很高兴,可是周游列国,不能践行理论,不能推向社会,没有人能理解他,孔子也不生愠。《中庸》里孔子的晚年表达,道之不行矣,我知之也,中庸不可能矣,我知之也。但是,有朋至远方来,来与我论道,我非常高兴。没有人来问道,谁也不了解我,我永远是潜的状态,难道就不是君子了吗?所以,只要把握自己的君子的标准,不忧也不燥。只有到了有大人出现的时侯,君子的学问才能用啊!做到了这些,再去写文章,再去“见龙在田”,去化成天下。所以,做为当下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要成为一个君子型的学者。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把生命安顿在所作文章之中,做到遁世无闷、独立不惧。以孔子为表率,内道外儒,为学为人做到一以贯之,做一个君子型的学者,这应当是学者的必须修养,否则,就是在做假学问,误己误人。
    问:您好!您刚才提到人自己应该追求生命中该追求的东西,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是这样。亚洲人受到儒家思想熏陶更对多一些,结果却是亚洲人的家庭观念等等,束缚了人的个性,非常的不自由,反而是没有受到儒家影响的西方人可以追求个性。我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儒家产生的国家,何以产生这样的结果呢?
     曦:这个结果是伪儒造成的,与真正的儒学没有关系。西方的确是在追求生命中该追求的东西,但因哲学上的自以为是,完不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国的问题是“伪儒”造成的,两汉以后的儒学已经是伪学了。尤其是理学对人性的误解,这主要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孔子本意不是这样,比如说婚姻制度,就是我们现在规定的晚婚,三十之中男,娶二十之少女,《咸》卦之“亨利贞,取女吉”,中男娶少女是当时《礼》经的规定,是符合人性的。即使按现代的婚姻制度,我进行的统计表明,这样的年龄结婚,生出的孩子聪明健康,而且家庭也稳定。
    问:我们要做出某种人生选择的时侯,往往面临来自家庭的压力。西方文明背景下,个人做出的决定非常独立。我是学外语的,比较了解西方,发现东西方的差距很大,西方人可以独立做出决定,而东方的我们在做出决定的时候常常受到家庭何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没有自由,这个和儒家思想有关系吗?
     曦:没有关系。与真正的孔子儒学没有关系。现在来讲,千余年来造成的后果,与宋明理学关系很大。宋明理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孔子儒学。例如朱子对《易》的解释有很多错误,有的辞句他就不能解释,他说不知何意。关于自由,根据儒家的观经典,自由是不可能的。天地都不是自由的,何况我们人类!自由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自由只能是一种和中状态。这是一个理性问题,但对于理性的理解是有差等的。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老子讲上士闻道,谨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可见,儒道都是承认人是有差等的。儒家讲差等之爱,社会结构也是有等级的。这是事实。西方文化与哲学表明,自由、民主没有本体论的支持。五四时期的思想家只想引进科学和民主,但对当时西方思想界对科学与民主等进行的批判却视而不见,产生了当下诸多后果。显然,这需要我们补课呀!这是正本清源的工作之一。
    问:鞠老师,说说我个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感觉经典时代,我们无法达到那个高度,经典是怎么产生的呢?比如《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我们很难能够达到那个高度。我在读经典的时候,为什么感觉只读原典要比连带读解释要好?
     曦:你的理解很到位。我们的语言文字经过几次演变之后,对汉字的解释已经失真。传统社会依赖的权威解释系统是《说文解字》。现在是新华字典、辞海、辞源等,其对经典的解读更加失真。现代的解释远离了《说文解字》,而《说文解字》又远离了甲骨文的本意,从而失落汉字形象字的内蕴。而当代的历史形态、意识形态使我们失去理解经典的能力,在文化的甲流状态根本无法理解经典。我们的当代教育,把聪明的孩子给教育糊涂了,成了奴性的工具了,这样的孩子怎么能读懂经典呢?只有走出这种状态,回到健康的状态,才能够把握好经典。当下体制对社会生活的诸多制约已经使人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问题在于,六经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生命的体验或者说把生命安顿与经典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理解了经典,这就是说,按照经典的道理做人,即知行和中,而不是仅仅会背颂几段经典文本。实际上,古今中外,把人的生存道理讲的非常通透的,只有儒学六经。
    问:鞠先生好!刚才听了您的讲述,您潜心研究的学术很博大。在古代有很多学者选择归隐。但是您也关注易中天;您也看电影《海上钢琴师》;您也关注甲流。我想了解的是,您是如何归隐的?归隐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听众鼓掌)
     曦: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的归隐方式按照《易》经的方式。《易》经方式是什么呢?我的概括是“内道外儒”。“内道”即“潜龙勿用”,是在修道、修养自己的学问。修养学问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外儒”即儒家的社会、历史担当意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达到了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要越界,要达到一种和中状态,要与当下的学术语境进行对接,否则就是“野”了,那不行。要把握当下的学术动态、文化思想等。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自己每年订阅大量相关的学术杂志。我每年都要订阅《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界》、《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等,有关中国文化的要订阅《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等等。每期都要认真阅读。把握当下的学术界,体制内的学者他们在干什么?达到了什么层次?我对经典的解读,是靠我自己独创的“承诺推定法”。方法论很关键,学术上的误区往往都是方法论有问题。“承诺推定法”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在用的方法。例如,你在说,按照《易》理,“说”通“悦”,你只要“说”出来了,你就承诺了是对的,即使在骂人,你也认为是对的,骂的对,心里是“悦”的,否则就不“说”了。这就承诺了真,你说出的所运用的范畴,都是对其肯定了,你才用。这就承诺了你的主体性与安顿你的生命的本体性,那么,在范畴上的主体性、本体论的统一,就是你所承诺的。我在安顿生命的同时,自己种点菜,种点粮食,解决自己的吃喝问题。 烧材么林子里有的是,资料充分,有充足的藏书,有大量的时间研读,这就是我的隐居方式。(大家鼓掌)
    问:鞠先生,请问您是以家庭的方式隐居的吗?是深山老林吗?在这样现代的社会,好像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些年中、这几十年的生活当中您是以怎样的生活方式来度过的?
     曦:我的隐居有几个阶段与几种状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我把“时空统一论”即《时空批判》写完后,困惑之处是用西方的时空观、西方的哲学解决不了时空超越性的问题。说到超越性问题,要多说几句。大家都知道,我们吉林大学的高清海先生。在2002年冬左右,我到东北师大讲学,之后在高清海先生的家里,与高清海先生进行了一次哲学对话,探讨主体的超越性问题。高清海先生的贡献是把马克思主义转向主体性实践研究,探讨实践的理论思维,即实践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哲学思想。大家知道,马哲教材有两种,其中一种就是以高清海先生的主体论、以实践的思维方式进行编写的,其打破了教条主义的马哲,是很大的贡献。晚年的高清海先的思考主要关注主体性超越问题。在我们的那次对话中,高先生明确说,主体性是需要超越的问题,但是从那里超越,至今还没有办法。大家知道,主体性问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哲学难题,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何以正确即是纯粹客观不是主体的主观意见,这种证明是需要在哲学上超越主体性的,所以,主体性不但是现代哲学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古代哲学所力图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在《时空批判》中,通过时空的承诺与推定,我明确知道了主体性是个内时空问题,而超越主体性,唯有从内时空下手,显然。这将是个长期的课题。为此,必须隐修。超越需要方法论,我从中医学角度知道其内时空的循经机制,因为我从上山下乡当知青时,为了给贫下中农治病,我学习了中医,并从那时开始学习《易》经等传统文化。我从《易》与道家学说当中感到超越主体性是一们独特而博大精深的学科。一九八七年我开始到长白山药水泉隐居,那里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是深山老林,在这里我盖了个茅草房,近三年的时间,边读书,边修炼,用《咸卦》与道家丹法,解决了内时空问题,在我修炼至把身体的所有疾病都治好了,而且以后所有的病因不能侵害我,不能破坏我的身体机制了,身体不会再得病了,并且能抗衡自然的侵袭,达到了“我命在我而不在天”之后,我就出山了。当时正值传统文化热,中国文化书院招生,我便参加了“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的学习。之后,在九十年代初,在林区小镇的边上盖了一栋150平方的书房,在这里隐居读书,离家里七、八里地,家里人能照顾我,可以不受干扰的隐居修学。为了长期隐修,需要解决经费问题,隐居之前,我利用自己掌握的无线电电子技术,承包了一个林区无线电修理部,又办了一个公司,主要经营各种无线电电子业务、医疗仪器、家用电器的零售与修理服务,期间,承揽了几个较大的无线电通信工程,赚了几十万元。这些钱在八十年代初的万元户时代,是个天文数字了。本以为这些钱可以够隐居了,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就花没了,钱太毛了,也就是被我们的银行给河蟹了。(大家鼓掌)
    :鞠先生,我想问一个通识教育的问题。在我来听您的讲座之前,在网上查阅了您的简历,知道您涉及很多领域,涉猎文史哲、中医、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等等,我想问的是,先生是怎们解决跨学科问题的?(大家鼓掌)
     曦:我解决跨学科问题,使用的方法是承诺推定法,以此对不同学科进行时空还原,例如把哲学范畴、科学范畴、法律范畴、经济学范畴等等进行时空还原,进行时空还原以后,就会把所有的问题都打通了,在时空上贯通了,所以我给时空进行了哲学定义,时间与空间是人类认识的生成方式,人类的一切知识,是在时空的基础上生成,所以时空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例如一个计算机模型,它的最基本的物理运算,无非就是电子电路的与非门电路而已,其是非常简单的一个电路,计算机速度的提高就是决定于在一个物理硅版上能制作出多少个与非门电路,就是决定了在一个物理空间上它能处理的时间量,这就依靠制作工艺、技术的提高,使尽可能在一个物理空间中能制作尽量多的与非们电路。又如,照像机的象素,象素的构成取决于制作技术,在一个晶体硅片上能够制成多少个光电二机管,就会有多少个象素,象素越高,要求光电二机管的体积越小,显然这依靠生产技术的提高。所以,这都是时空问题而已。
    问:您好老师。当今社会可以说是科技高度发达,咱们国家的强大依靠科技,国家的复兴也需要国学的复兴,但国学对科技有什么样的作用或者是指导?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说国学对科技有积极的作用,为什么近现代的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还有就是中国在科技的创新能力,大家都有个感觉,就是中国的学生缺少创新能力,可以说比较差,这是第二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化里的主要思想就是“忠孝”思想,还有就是“和为贵”,但是,咱们也有一些学者、一些大家,他们提出了其实咱们中国人是不团结的,这个问题请问先生应怎么解释?(大家鼓掌)
     曦:好!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是个现实问题,也是很严俊的问题,但要解决起来,从学术上讲,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是一个巨大的学术工程。你的第一个问题实质上是“李约瑟难题”;第二个问题是“钱学森难题”。如此而已!那么,“李约瑟难题”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就是中国有没有科学及科学性的问题。在“李约瑟难题”出现即李约瑟之前,也就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中国没有科学,是学界的定论,包括我们自己,及其西方的学术界都认为中国没有科学技术。只从李约瑟通过毕生的研究,写出了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之后,他率先肯定了中国古代有科学技术,而且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因为其是近代西方科学才走向的科学阶段即有机论。所以,那时中国是先进的、领先于西方的科学,那么就要问了,为什么那么早就产生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反而现在落后了,没有走向世界的前列。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得到解答。这个解答是什么呢?中国的科学不是李约瑟所说的“有机论”,也不是西方现代的那种物理化的、机械化的还原论的科学形式,中国的科学是形上性科学,西方的科学是形下性科学。所以,用西方的形下性的科学思维无法理解中国的科学,例如,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无法正确理解中医学,对经络、针灸、辩证施治等等中医理论,西方他们认为是不可理解的。所以,中医是不是伪科学,方舟子、何祚庥等人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应当取谛,由此产生了很多争论,也表明了以西方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产生的误区。作为反思,当我们质疑西方的自然科学时,质疑这种唯科学主义的思维时,我们将会看到一个事实,自然科学已经停滞一百余年了,已经停止了发展。所谓发展,只是在技术的应用层面,基础理论及物理实验出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有些问题甚至是对经典物理学的挑战。而西方哲学回应不了这些问题,解决不了科学的哲学问题。例如说,量子现象的测不准原理,哲学应当给出怎样的界定?什么原因?哲家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例如,我们中国当代哲学有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在我们的主流教材中,在中国的科学哲学教材中,都是以马哲做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认为辩证法的思维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就是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这样的一个科学史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完全承认它是这样的发展规律,是辩证法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是这样的,但是,历史与逻辑是统一的,这就要求你对当代的自然科学问题给出哲学解答,推动科学向前发展。但是,这一百年来的科学停滞,做为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必须给出回答,解决这些问题。可是,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我们很失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们在这方面失语了,没有给出有意义的回答。可见,应当把科学与技术做出一个区分,例如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不过是技术上的提高,芯片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而基本理论并没有发展。例如说不能把基因作为生命本原,因为物理学的夸克紧闭,使我们不能找到更为基本的存在,这种基本存在我们人类已无法介入,发现不了,所以从基因的角度认识不了生命的本质。所以说我们现在有一个使命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要局限于东方西方,要从人类学的角度找到答案。晚年的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并写出了《人类学笔记》?恩格斯为什么研究自然科学,并写出了《自然辩证法》笔记?因为晚年的马克思恩格斯他们认识到,他们以前结论都是从经济学教度作出的,不是从更为基本的哲学层面,所以他们做了一个分工,马克思研究主体性问题即人类学,恩格斯研究本体论问题即自然科学,两者的统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但他们没有完成这个工作,只是写出了读书笔记,还没有进行整合,没有形成哲学体系。对此在学术史上有一个争论、有一个现象,就是爱因斯坦问题,其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所作的否定性评价。当时的情况是,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由伯恩斯坦负责第三国际的工作,陆续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当整理出版《自然辩证法》的时侯,因为其是笔记,所以拿不定主意是否出版,伯恩斯坦就把《自然辩证法》手稿送到爱因斯坦那里,请其审阅,因为爱因斯坦由于相对论的发现,当时已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阅读了《自然辩证法》之后,对其进行了否定。由于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西方的一位名字叫胡克的学者写了一本书,名为《理性、科学与社会民主》,在这本书中澄清了相关问题。爱因斯坦写到:尊敬的伯恩斯坦先生:遵照您的意愿,我阅读了本书全文。如果说这本书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能有什么益处,那么我认为,即使作者本人也会感到可笑。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献也可以去查许良英先生等编辑出版的《爱因斯坦文集》的附录“爱因斯坦年谱”的1926年,上面写的是,“对《自然辩证法进行了错误的评价。就是因为爱因斯坦的这个评价,以至于我们国家在1980年以前,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否定的,认为相对论是为修正主义辩护的工具,在此之前,包括苏联在内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对爱因斯坦都是批判的,就是因为爱因斯坦对《自然辩证法》进行了否定。这是非常荒唐、非常可笑的事情,这是科学思想史的一个案例。大家可以研究,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的科学思想教育,我们的教科书上的东西,我们还在上《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哲学课,规定了学分,可是,讲不讲这段史实啊!不讲!为什么不把这段历史告诉学生,让学生们自己去进行反思啊!仍然在讲《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但是应该同时告诉学生爱因斯坦是怎样讲的,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这样才对。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自然辩证法》是对当时的物理科学进行的哲学概括,可那时的科学不过是对宏观低速物理世界的概括,只是在力学、电磁学等角度的物理概括,其是一个非常狭窄的物理空间,只是一个窗口,还不是也不可能是对全部物理世界的反映,所以把《自然辩证法》作为对物理科学整体的概括就存在了问题。例如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去解释“测不准原理”、“夸克紧闭”、“镜象不平恒”等等,就不可解释。那么,就教育问题呢?只所以社会对教育问题很关注,只所以提出了“钱学森教育难题”,其反映的问题是什么呢?其实,这是个教育的理念问题。作为钱学森提出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其实钱学森看到了并且知道问题的原因,但是作为他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在他的地位上,他没有也不可能说出来。只是向温家宝先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后温家宝先生找了几个教育学家研究这个教育问题,给出了几个答案,我想那些答案钱学森肯定是不会同意的。那么问题是什么?做为我们在宪法中体现的教育理念与宗旨,做为教育部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的基本原则即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以,最后二个问题的原因皆源于此,简而言之,是体制问题。(大家鼓掌)
    问:《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想问如何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种状态?自从五四以后,以至于文化大革命以后,我觉的中国社会是一种重文轻质的状态,我想问一下,尤其是我们年轻人,如何能做到使“文”和“质”达到一个平衡?然后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状态?
     曦:实际上,当代社会已谈不上什么质与文。能否成为君子,取决于对自己的生命安顿,这就是《论语》的最后一段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是最关键的,这是“质”。必须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先要安顿生命。在《系辞传》孔子是这么表达的。“《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就是这段话,要好好研究,去安顿生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作为思想的逻辑则很简单,这就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所表达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问题,本质上是时空统一性的问题。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历史的限定,例如说我的《时空批判》这本书为什么到现在没有出版,因为我是对时空的哲学分析,需要创造一些新的哲学范畴,如主在、客在、本在、内时空这些概念范畴等等,这需要对时空重新进行解释,从而使哲学思想理路成为一种新的体系,已经是质胜文了,是野的状态了,因为主流的哲学话语系统中没有,如果用这些主流话语来理解,根本理解不了,所以我不出版,出版了也没有几个人去看,也看不懂,在他们看来,脱离了当代的学术背景,是野了。所以,只有在什么时侯?这就是黑格尔所讲的,哲学就象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到黄昏时才起飞。等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结构都开始出现时空困难,认为问题产生于时间空间的时侯,这些学术都普遍性地发生了时空问题,才会有用。那时就不是野了,就是文了。作为个人的生命安顿,要很好地研究《咸卦》和《艮卦》,这两卦,不要看解释,因为解释从荀子就开始错了,其把《咸》作为婚姻的迎取之象,实质上《咸》讲的是从少男少女开始就应懂得的生命道理,是讲怎样安顿人的生命。中医讲的是“七损八益”,去读《黄帝内经素问》,很好地研究这几部经典,就会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君子。
    问:我想问的是我到底是谁?从那里来到何处去?还有就是我周围的世界到底是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是我的一个幻觉?我知道长期以来,西方好多哲学家也在追问,但是没有办法解决。我周围的知识都是都是我的大脑中的反映,那么到底这是不是客观存在呢?我怎样确定我大脑中的东西就是客观存在的呢?
     曦:这个是哲学问题。现在所面临的社会现象,反映到你大脑里的东西,也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从学术角度讲,当年孔子所做的工作,是对他以前的文献进行梳理。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不仅有孔子以前的,因为当时没有发现的文献如甲古文,我们现在有了。我们还要面对西方博大的文献,都要进入我们的视野,都要进行处理。所以我们不能面对感官现象,要沉潜下来,多读书。当能够解决生活问题例如有生活来源,就潜下来多读书。再就是就有道而正之,不要自以为是,以为我自己想的就是对的。一个是从书本上正,另外一个就是请教老师,我相信在吉大这样还比较传统的校园里,会有这样的老师,去向他们请教。因为我有一个基本判断,从《易》经的“卦”的角度来讲,我们东北是处于《艮》卦,那么《艮》卦是什么呢?在《易》经的推定的是“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所以,从你提的问题来看,你的状态就是成终成始,就是要找到开始的东西,要否定以前的。那么我们这个东北的地域,其永远是成终成始之地。认识到这以点,将来的文化贡献,一年的四季之始以及一日之始,从方位上讲都是从艮位开始的。例如说“战乎乾”,为什么是“战乎乾”啊?“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你看从历史上历来西北方不得安宁,因为那是乾位,是战位。不用《易》的道理去治理乾位,西北则永远要乱。所以,要想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话,只有好好读《易经》,别的书都不要读,注解也不要读,汉代以后的书也不要读。你的问题,简而言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和中。
    问:四书五经好像是解决了存在的,比如卦是存在的,气也是存在的,但是也没有解决人类从哪里来的问题?
     曦: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做为孔子的思想是“子不语怪、力、乱、神”。超过人主体性的东西,孔子不讲,他知道也不讲,记异而不书,比如“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如此而已,述之而不书,至于河图洛书是什么,怎么则之,孔子不写。孔子要对卜筮、对神道设教进行转化,“易有四象,所以示也”,转化为天地四象,不但超越了河图洛书的异象,不用它了,且更有普遍性、基本性。你刚才提的问题,还是用西方的概念范畴来解释中国的概念,例如说气,中国的范畴中,气有不同,我们体内有精气、元气、卫气、营气,有按照经络循行的,有按照五行五脏循行的、有按照任督行走的,有按上下焦行走的,不同的气是不同的存在,所以要区分。但气之本是什么呢?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一个是生化之源,一个是生化之本。从哲学上论之,气不是一种存在,不是一种物质,它是和中,气必须还原到当时的时空中,它才是什么。比如营气,是沿着经络循行的,为什么要子时之前睡觉啊?因为子时胆经当令,胆经主平衡为中正之官,人应当很好的休息,人通过经络系统通过胆经的调整要五脏平衡,如果子时你还在熬夜就打破了这种平衡,你用神,在看书,胆经无法对其平衡,久而久之就要产生疾病,产生内耗,这就是中医对气及时空的存在关系,你看这是一种存在吗?因为其具有时空啊!但是却不是外时空的,而是内时空,是形而上,用西方哲学不可表达。只有用中国哲学的对应和中才能解释清楚,只有对应于外时空并和于内时空之中,才会理解。例如张介宾讲过,“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什么是疾病啊?偏阴偏阳了。在思维上如果偏阴偏阳,就会在精神上出现问题。建议大家很好地读《易经》,参照读《论语》的某些段落,如果能把《易经》与《论语》贯通了,就会很好地理解存在问题。
    问:鞠老师您好!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一下,第一个问题您是如何看待台湾的国学?因为台湾较好保留了传统,启蒙教育也用儒家的经典,从小引导学生做人,近年他们又在安徽打造文化基地,作一个示范,您对其看法是怎样的?第二个问题是您如何看待“儒、道、释”的关系,因为三者的关系是很微秒的,您今天谈的是易学与国学,应该也包括这三者,那么您对“释”的看法是怎样的?您认为“儒、道、释”三者的关系如何结合?
     曦:关于第一个问题,有这样一个提法,叫做第三期、第四期新儒学。以牟宗三先生为一系的港台新儒学在海外很活跃,他们的儒学思想在他们发表的《中国文化宣言》中表达的很清楚。他们上承宋明理学的心学系统,他们的思想理路是一种宗教性的理路,宗教性是什么呢?即中国文化还能有意义的能发挥作用的是宗教性,希望通过宗教性起到教化的作用,所以这是中国文化能保留下来可以发扬光大的内容,以此来回应西方的宗教。这说明他们的理论位格已经下降很低了。他们已经失去了儒学化成天下的理论气魄,失去了在哲学层面的思考与作用,已经下降到宗教的层次了。他们对六经文本的解读,牟宗三先生有以一个概括,他们是以《大学》为本而不是以《易》为本,而传统上认为大学出自子思。我们知道,六经系统后来演化为十三经,在宋明理学时是四书五经,以四书为前提。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儒家把《易》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但是那一派的学说都没有以《易》为首,贯通六经。没有把《易》排在前面,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现象。回到港台新儒学,他们治学的路子仍然是西化的、西方话语下的治学。港台新儒学的主流思想源于熊十力,他们那一代儒家如梁漱溟等人是为了回应西方,保存国粹,而提出自己的儒学思想,这也就是国粹和国故的概念了。现在反思,当然应该上升到哲学层次,因为西方文明的问题已很严重了并且越来越很严重了。西方的这种自以为是的文明,继续下去,就是死亡的文明,就会把我们生存的地球、我们的生态糟蹋的连我们自己也活不了,必然是这样一个结果。这种文明、这种民主、这种自由,结果就是路易十四所讲过的一句话: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现在我们的文化不就是及时享乐吗?谁管谁呀!“我是流氓我怕谁”!文化甲流!做为“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关系,道学与儒学在基本与最高层次上是一致的,即“无为”,如“潜龙无用”、“群龙无首”等等。关于佛学,宋明理学的程子有一个推定,是什么哪?佛经的主要思想都在《艮》卦中了,已经把佛学的最高原理都表达清楚了。比如说,佛学里面的破四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由色入相,由相入空,这些承诺都已在《艮》卦里了,“敦艮之吉,以厚终也”,就是“空”的境界,如来本相。可见,《易》经已把佛学包容在内了,搞清这一点,所以儒释不是互相排斥的,但是要注意一点,在《金钢经》的理论中,因为其是佛学的第一经典,其和《论语》一样,是弟子们回想的佛祖的讲学,“如是我闻”就是这个意思。在《金钢经》的表达系统里面,走出了自以为是。切记,后世佛学,又走进了自以为是。
    问:鞠老师,刚才从您的讲述中,我感到很多问题的确都迎刃而解。所以,我想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或儒家思想是完美的妈?没有缺欠吗?比方说小国寡民的思想?
     曦:这个问题,需要从基本概念上厘清。这个问题是要在哲学上搞清发展观的问题,或者创新问题。什么叫做发展?发展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创新?在哲学的层面上看,没有发展、创新的问题。为什么呢?哲学只不过是在追求我们的所有的表达,能够是全称判断的本质性的存在。这个本质性的存在是自在的。本质是自在,我们是自为,自为是不断接近自在。用黑格尔的表述是什么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的起点。当我们的思维接近存在以后,或者思维能够完全表达存在的时候,思维就正确了。可是作为存在本身,他没有发展,就是本质,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作为创新来讲,我们不可能去创造出一个本质,因为人是被本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思维也是被本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思维不过是接近本质而已。哪有发展和创新啊!没有!所以,要慎重使用这两个概念,当我们在不断接近本质的时侯,看来是发展了、创新了,但要看到这只不过是一个时空的阶段性,对整个时空而言,根本不是发展与创新。不过是通过阶段性的努力,找到了本质。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来支持我们找到本质,所以根本就不能谈创新与发展了,因为哲学、科学、宗教都终结了,上帝死了、人也死了,这是严峻的问题,还谈什么发展和创新啊!可见,所谓的发展与创新其本质是自欺欺人。所以,小国寡民是对道家本质性生存关系的误读,原因产生于对创新或发展的自以为是。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请最后一个同学提一个问题。
    问:《周易》在古代是算卦的书。我在思考现在的文化问题。现在《周易》面对这个时代的纷芸不一,还能解决多少现实问题?《周易》卦爻辞简约古奥,现代人阅读是很困难的事情。您是如何学的?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学的话,应该从哪里入手?
     曦: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对应西方的哲学现象。晚年的海德格尔提出“思”应当回到巴门尼德那里。因为巴门尼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存在的概念范畴,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回到巴门尼德就是要从新认识存在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就是,那么古希腊哲学对现代哲学还有什么意义吗?因为什么?因为古希腊时期提出来的哲学问题,几千年了,到现在并没有解决。《易经》也是同样,易经的表达系统也已经几千年了,还没有搞清楚它,还有很多问题。可见,在“意义”的意义上本身是个悖论,因为看懂了《易》,意义就成了假问题!没看懂是不知其意义的。《易》的意义,在我们此前的历代思想家包括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所有的思想家,当他们思考出一个新的思想、用一个新的范畴,却发现,他们的思考,《易》里已经有了,《易》早就就说过了,越不过。就现代人想问题的时候,例如很多成语,都是《易》里面的。例如说当我们想发明一种新的说法时,但是一看《易》里面早就说过了。当然也有些是比附的,如“科学易”等等。我觉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就是怎样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对《易》进行理论还原,对《易》理论还原,挖掘其本意,仍是重要的工作。唯有汉语有这个能力,用西语是没有办法的。即使汉语,也要进行时空还原,所以我说时间与空间是人类认识的生成方式。甲骨文也好,六爻系统也好,其永远是产生在时空的方式上,所以挖掘到时空方式上,就会知道它的本意。例如说上帝的“帝”字,为什么我不同意“儒教是教说”把“帝”等同于西方的上帝,因为甲骨文的“帝”字有十六种写法,有的是花的形状,有的是怪物的形状,在商人的观念中,“帝”是对不可理解、不可捉摸的力量所形成的东西的描述。在《易》中,对“帝”很巧妙地进行了转换:帝出乎震。《说文》解释帝,蹄也,就是野兽走过的印迹而已。那么《易》的帝,就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博,水火不相射。问题就都解决了,所以《说卦传》要仔细读,文字简练,意义深刻,是整个《易》的纲领。所有的《易》的概念范畴,如爻也者,效此也者,彖者,断也,知者观其彖辞而知过半矣等等。如果把彖辞弄懂了,就理解《易》理的一半了。所以,学《易》的方法是应当先读《说卦传》,我建议先以《说卦传》打通《彖传》,再从《彖传》打通《系辞传》,从《系辞传》再打通六十四卦卦爻辞。十翼系统是汉人搞出来的,所以《序卦传》、《杂卦传》不是《易》本有的东西,是汉儒加进去的,可以作为文献阅读,但不可用它解释《易》。 还要参考《帛书易》。需要一个正确版本,当然我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出版困难,要有一个新的好的《易》学版本流传后世。希望我们今后能在网上交流,欢迎大家到长白山书院做进一步的学术交流!谢谢大家!
    主持人:为了表达对鞠曦先生的感谢,现在请学生代表向鞠曦先生献花,……。请大家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鞠先生的这次讲座。本次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光临。
    (于天宝根据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