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纪录片为何越来越多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24 科技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开年伊始,一部“萌萌哒”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火了。5分钟一集的长度短小精悍,70后学术顾问、80后制作团队,让拟人化的国宝们说起话来特接地气儿,惹人喜爱。 也不止这部片子。从这两年算起,《我在故宫修文物》《人世间》等一大批纪录片成了爆款“网红”。没想到,嚷嚷了多少年的纪录片的春天,就这么鸦默雀动地来了。说到这,一些老影视人的眼圈怕是要红了。曾经,拍纪录片约等于陪在孔庙里吃冷猪肉,属于赔本赚吆喝的范畴,唯一的悬念就是要赔多少钱来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纪录片之火,要分成两个侧面来看。首先,纪录片作为承载文化、传播知识的载体,满足了普通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类似的社会现象还有几个,比如现如今一些博物馆的常设或临时展览,观众爆棚;剧院里的音乐会、相声茶社、话剧团体,很多时候一票难求。文化需求正在爆发性增长,人们喜爱纪录片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网红”纪录片们的共同特点,是制作精良,身段柔软。看看这些片子,内容丰富、水准过硬,叫得响、站得稳。不再是高高在上要求观众来听课,而是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语言习惯、表达形式,将文化、传统、知识春风化雨般传达给受众,自然更受喜爱。 笔者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即创新引领需求。曾经,中央电视台最好的广告时段是新闻联播后的5分钟,因为人们需要第一时间了解明天的天气。智能手机的出现则终结了这种需求——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这给文化工作者提了个醒。飞速发展的时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套办法打天下是行不通的。文化也需要供给侧改革,给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网红”纪录片开了个好头。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环境、改善生活方式而努力的总成绩。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素养和生活水平,更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发展水准的体现。由这一点来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更多地需要从供给端发力,满足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发展。杨 仑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看电影 能否拒绝映前广告?
- 下一篇:新时代呼唤工业文学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