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木板大鼓传承人:钝嗓悲腔新传唱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20 新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新华社石家庄7月11日电(记者许苏培、秦婧)“说了个老头七十三,他未曾吃饭先把门来关……”在河北沧县文化馆一隅,12岁的小姑娘王馨笛正和爷爷王银杰表演木板大鼓作品《追苍蝇》。小姑娘童音清亮有力,右手击鼓,左手持板击节。老人慈爱地看着小孙女,手中三弦不停,铿锵圆润的音符如珠玉般从弦间滑落。 71岁的王银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木板大鼓传承人。半个多月前,他和搭档赵福云一起,凭借拿手好戏《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登上了全国非遗曲艺周的舞台。8年前,他曾凭借这部书,在法国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上,获得唯一最高奖——卢浮金奖。 木板大鼓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唱腔、曲调被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等有所吸收,有专家称其为“京韵大鼓的母根”。 “沧州木板大鼓讲究钝嗓悲腔,体现出燕赵慷慨悲歌的特色,唱出了老百姓心中的苦乐酸甜。”王银杰说,木板大鼓通常需要两人搭档,一人自击木板和大鼓说唱,另一人操三弦伴奏。 王银杰16岁时家贫辍学,拜师学习木板大鼓。在萧条年代,这是穷人的艺术,不光木板大鼓艺人多是身患残疾、识字甚少之人,观众也多为底层贫苦百姓。 “我艺成第二年,每天晚上在打麦场上两小时自弹自唱。说书说了50天,挣了50块,说村史,叙风云,观众围了好几圈,听得有滋有味。”王银杰说。 20世纪80年代后,诸多传统曲艺受到电视电影等新娱乐方式普及的冲击,木板大鼓也渐渐无人问津。很少有村子会邀请木板大鼓艺人,现场弹唱不再有市场。为了养家糊口,王银杰开始录卖木板大鼓磁带,一卖就是十几年。到了2001年,沧州木板大鼓的老艺人仅存七八个,历来通过口传身授传承数百年的木板大鼓被推到了悬崖边。 好在近年来,沧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护和传承木板大鼓,把非遗进校园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和实践。为了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木板大鼓这一国家级非遗的魅力,沧县文化馆在全县遴选2所小学、1所初中,开设木板大鼓课程,聘请王银杰等老艺人每周授课,让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我们坚持整合传承人、教育基地、教育经费等多方资源,以立体化的培养方式解决非遗人才的断层危机,让传统艺术萌发新的生机。”沧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刘金芳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长子鼓书传承人刘引红: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 下一篇:高博文:为传统评弹注入时尚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