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思想 >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复习课的“放”与“收”(2)

1.开放的思维能调动积极性。全班分成四个小组(A、B、C、D组),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个角度为所给的时政材料设计一个《生活与哲学》的问题,并组织答案要点。从课程的内容设计看,教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出彩的,让学生看一则鲜活的时事政治的材料,运用所学的《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进行自由命题自主解答,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共享交流。从教师的教学观念上看,教师是想通过主观题命题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探索相同材料,可以从不的侧面考查知识运用能力。从课堂的表现看,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互动学习成果显著。   
    2.解放的课堂能激发兴趣点。由于是分组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个角度运用所学的《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对时事政治材料设计问题并组织答案要点,是一个规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课堂互动,学生参与度高,参与热情高涨,共同探索、协同作战的合作学习方法体现出来了。教师课堂的放手,让学生对学习命题兴趣盎然,用自己命题的方法,对学科知识复习和再学习,不失为一种独特的高考专题备考课。   
    (二)不足分析。当然,有了好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流程,接下来看如何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教师如何去把控课堂教学。如果学习任务的指向性不强,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甚至未能达成原来设定的教学目标。   
    1.学习任务指向不强。一套优秀试题的命制,要考量考点分布、材料使用、题型设计、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与要求、答案要点等。《生活与哲学》中的原理很多,让学生随性命题,就会出现B组学生问题,即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对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提出两条建设性意见。这个主观题的命制,不符合《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的考纲说明的命题要求和近三年高考题的实际。这是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指向不明确造成的。A 组学生的设问:“分析材料中习近平在达沃斯经济论坛上的讲话所包含运用辩证唯物论道理。”答案是否正确?这节课没能深入研究,感觉开放的思维却收不回对准确完成学习任务的评估。   
    2.课堂随意缺乏严谨。教学上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要尊重学习的严谨性。教学布置要求四个小组(A、B、C、D组)都要展示学习成果,这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如果没有完成学生展示的内容步骤,这节课就失去了教学设计的意义。全班分成四个小组(A、B、C、D组),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个角度为所给的材料设计一个《生活与哲学》的问题,并组织答案要点。限时 10 分钟,但因学生没能完成,又延续了 5 分钟。这种随意性,一方面说明教师对学情了解不足,布置了一个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说明教师教学的规划性不强,临时“尊重”和“服从”学生的意志,使这一“自由放任”的决定,影响了对 A、B 小组同学命题和答案设置科学性、准确度的研讨,更影响了 C、D 组同学学习交流,让激情满怀的学习小组无法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也无法分享到学习成果。以至于课堂草率结束,留下教学的遗憾。   
    (三)改进措施。高三备考要紧扣考试大纲,对主观题复习中要在考核目标与要求做文章,从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大方面体现学生应有的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出发,由浅入深,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复习的效益。   
    1.以点带面突破关键点。假如这节课设计为全班分成四个小组(A、B、C、D组),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任何一个知识范围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并组织答案要点,指向更明确,任务更清晰,设问的知识范围、内容要求、赋分多少等给予一些规定,学生更容易操作,更能深入了解命题的意义。对答案设置进行探究,看看运用知识与材料情境是否相符合,分析组织的答案解读信息、运用知识、阐释事物、论证过程是否合理和科学。把知识点设置范围限定在某个知识范围,集中力量完成一个知识范围的命题,集中力量掌握命题的几个要素,集中力量探究命题答案编制的(下转第99页)(上接第80页)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收紧学习任务的范围,收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解决命题与答案设置科学性、准确度的问题,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主观题复习课的教学才有针对性。   
    2.抓住要害分析思维点。对高考命题的研究,除了研究其设问,更要下功夫研究其答案设置。课堂上教师应顺着A组同学设置的问题及参考答案,让A组同学用媒体展示参考答案,即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等辩证唯物论道理分析材料,了解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解剖麻雀,进行细致的分析,引发讨论,以了解学生对《生活与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探讨对问题的设置、分析、解答、呈现的整个思维过程,收紧分析学生思维过程,及时发现学生思维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备考中,学生感到困難的不是题目的设问,而是对设问的分析解答。不解决好设问与答题的关系,主观题复习课的教学就是低效的。   
    在听课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的矛盾?也就是说,如何做到课堂教学“放”的是思维,“收”的是内容,使课堂更加高效。课堂的“放”与“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好的矛盾。“放”是开放和放宽,不拘一格,课堂“放”得成功,能让学生达到心花怒放,能使思想百花齐放,“放”的课堂让学生思想活跃脑洞大开,引导兴趣心灵自由。课堂应“放”些什么?为什么要“放”?“放”到什么程度?“收”有聚合和紧凑之意,课堂“收”得及时,能命中主题,凝神聚气,解决问题,严谨细致。课堂应“收”些什么?为什么要“收”?怎么“收”?一节好课教师要要做到收放自如,既能让学生尽情畅想,热情高涨,又能抓牢复习内容的主线,做到思维解放、内容紧收,达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完整的目的,收放自如地把控课堂,让学生有习一技之长。 作者:李晓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