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艺术升华和理论建设缺一不可

近几年,小剧场戏曲从崭露头角逐步走向成熟,创作数量、质量皆稳步提升,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等相关主题活动也办得风生水起。与此同时,人们对小剧场戏曲的认识和思考也从最初为新人搭建平台等功能层面,逐步深入到艺术本体、理论总结等层面。近日,相关专家、从业者相聚北京,深入探讨小剧场戏曲的现状和未来。  
    小剧场戏曲要“小、深、精、广”  
    “小剧场戏曲”概念红火了很多年,但至今仍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在创作了《惜·姣》《碾玉观音》等多部小剧场戏曲的编剧、导演李卓群看来,小剧场戏曲的特点应该在于“小、深、精、广”。  
    李卓群说,所谓“小”不仅仅指规模小、剧场小,而且指区别于大剧场戏曲的美学观念和表达;“深”指的是由于观众距离舞台更近,要求舞台表现的力度、层次和艺术质感更加深厚;“精”与“深”相连,即演员表演的一举一动、每个细节必须精彩,因为小剧场几乎三面环绕舞台,演员的各个侧面尽在观众眼中;“广”指的是受众群体,小剧场戏曲融合传统与青春特点,应该既留得住老观众,又引得来新观众。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景俊美表示,小剧场戏曲的受控感较其他艺术形式来说更强烈,空间、距离的压缩所形成的全新观演关系及其艺术呈现,是未来小剧场戏曲探索的重心所在。  
    舞美设计师任思远从工作实际出发,思考如何让小剧场的独特性得到进一步呈现。“就拿小剧场戏曲乐队的安置问题来说,如果简单地把乐队藏在舞台一边,就跟大剧场的演法没有区别;不藏的话,又应置于何处?这与演员表演、观众欣赏有密切关系。”任思远说,“看似细小的技术问题背后是关于小剧场戏曲的空间概念、表演呈现等重大课题,需要深入研究。”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表示,小剧场戏曲的时空处理可以大胆实验,但一定要围绕表演,基于表演艺术如何在时空中发挥优势的思维来设计。  
    观念、情感必须先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小剧场戏曲的两大重要任务是让传统嫁接青春、让剧场连接市场,关键在于观念、情感必须先行。“我反对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搞主题先行、概念先行,但在总体看待小剧场戏曲时,一定要注意让创作中的情感、观念与当代人产生强烈的接通感,绝不能让观众看了戏而感到疏离,这个艺术理想一定要高扬起来。”王馗说。  
    表演人才多而幕后创作人才少,是我国许多艺术形式面临的问题。谈到小剧场戏曲的创作,专家也特别强调剧本的重要性。“写戏一定要有趣味,有了这个基础,再考虑主题深刻等问题。”评论家解玺璋说,小剧场戏曲有很多是从老戏中改编而来的,这是个有效的途径,但要注意的是,对原作故事发生和人物生活的环境以及当时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要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不能简单机械地让作品中的古人做今人的事、说今人的话,或人为设置不合乎背景与人物特点的生硬的戏剧矛盾。同时,小剧场戏曲发展到今天,应该更加考虑艺术的细节和舞台呈现的丰富性,比如行当齐全、唱腔搭配等。“我前些日子看过一出新编京剧,唱腔设计上总是用‘四平调’,比较单调,丰富一点会更好。”解玺璋说。  
    加强评论和理论建设  
    优秀的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对引领、指导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小剧场戏曲的创作、演出初具规模,理论的跟进就显得尤为必要。  
    作为小剧场戏曲资深从业者,李卓群深感小剧场戏曲乃至戏曲理论研究滞后于艺术创作,有人用弗洛伊德、黑格尔等不同理论家、哲学家的理论分析她的作品,却总是难有切中肯綮之感。缺乏理论的有效支撑、引领,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缺失和挑战。  
    解玺璋分析其中的原因时表示,目前,很多从事戏曲评论工作的人接受的学术训练、掌握的文艺理论和写作方法是西方化的,谈及中国戏曲就容易“说不到点子上”。“我特别推崇戏曲剧作家、评论家翁偶虹的文章,他将审美、技艺、舞台表演、剧作等熔于一炉,令人望尘莫及但心向往之。当下,行业呼唤真正懂行的专家参与戏曲评论和科普工作,共同推动小剧场戏曲乃至中国戏曲的发展。”解玺璋说。罗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