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中华典籍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

原标题:中华典籍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全世界最为绵长悠久、最为庞杂浩大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国人根本,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因此,对于中华典籍的整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以说,这是关乎民族文化命脉延续的一件大事。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我国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古代文献收藏的大国,向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繁著称于世。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均有数量不等的古籍收藏,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献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之魂,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正是今天及未来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与理论基础之一。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则显得更为重要。
    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与来源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自信写入党章,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全新拓展和深化,是对文化战略地位的全新认识和升华。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代中国文化虽然有现代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却离不开中国文化传统这一根本和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与来源。
    早已有学者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非偶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例如,梁漱溟先生谈到:“无产阶级精神既有高于我们习俗之处,同时又和我们的固有精神初不相远,中国人很容易学得来。”古代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中国文化偏重人与人之间的情理,这使得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这与资本主义社会重视人与物的关系截然不同,但与马克思主义却有一定的相容性与一致性。今天,我们谈及文化自信,就是希望建立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博弈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这是一种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文化发展方向,其中的源泉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根基,它可以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支持。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总结与传承的民族。早在汉代,中国的书籍就已经“积如丘山”。历史上大多朝代对全国的书籍都进行过大规模和全面的整理,二十四史中的《经籍志》展示的就是千万学者前赴后继的壮观成果。这些群书目录及书志,使得中国古代的书籍像一支军队般整齐有序又蔚为壮观,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存于海内外的大量古籍,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当前,我们对中华典籍的现代保护与整理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让留存于中华古籍中的理念、技术、故事通过现代视角、现代技术的梳理与转化,回答当代问题,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为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助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文化层面来说,美好生活应该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对理想信念、精神信仰的追求;另一个是对教育、知识、审美与娱乐的需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攀升,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理论与实践都告诉我们,居民的幸福指数并不一定与个人收入成正比。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人们的思想困惑多,人文关怀的任务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中蕴藏的精神宝藏有不少都可以用于温润人的心灵、舒缓工作压力、涵养和丰富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但如何将其中的精粹提炼出来,使之不流于说教,不让人感到空疏?立足浩瀚的典籍资源,从历代古籍当中提炼出更多真实又生动、新鲜又厚重的素材,是其中的重要路径。
    以近几年全社会提倡的“家风建设”为例,家风建设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提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建设可以有多个维度,其中,中国古代家训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国自汉代以来,则开始有家训书籍,据《中国丛书综录》不完全记载,仅单行本的家训书籍就有260多种,散见在家谱中的家训则不计其数。这些家训,都是中国古代家族智慧的结晶,背后都有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家族故事。家训背后的中国家族精神,历久弥新,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它们不仅是每个家族的无形资产,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直到今天,依然有其社会价值。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优秀家训进行整理,不仅能为当代中国提供强大文化动力,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作出贡献。
    海内外各界达成文化共识的重要基础
    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频繁与快捷。文化是各个民族立于世界的精神根基,如何在保留文化民族性的基础之上实现全球文化资源共享与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昌盛,是一个重要命题。民族性与世界性并非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数千年来,华夏子孙无论居住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中华文化里重视家庭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对祖先和历史的共同记忆,以儒家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价值观,都通过早已发展成熟的中国文字与中华古籍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本身极具包容性与开放性。中华文明不仅具备“食而能化、化而能食”的包容特质,还在此基础上相当看重推己及人的“仁”,认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这些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在多民族的复杂生存环境中总结出的民族生存与国家治理之道。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典籍,故此,对中华典籍进行保护与整理,有助于当下国内社会各阶层更好地求同存异、形成全社会更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有助于港澳台青年、海外华人华侨更好地了解认识当代中国;也有助于中西之间更好地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总之,全球化时代,我们理应更为重视中华典籍的现代价值,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扬弃与创新,让经过岁月洗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典籍的保护与整理工作中绵延不坠、发扬光大。谷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