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特征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1:11:35 北京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当今时代,文化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这就是从组织化发展转向个性化发展。伴随消费社会的出现、信息网络技术和新型媒体的发展,文化生产日益个性化。特别是弹性生产的出现,对文化生产的个性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与这种弹性生产相适应,文化的生产和发展也不再固守组织化模式,而是趋向个性化。 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文化主体日益多元化。文化的主体不再仅仅划分为精英与大众,而是日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无论是主体的范围,还是主体的层次结构,都有相当大的变化。许多群体、个体以及社会组织等,都可以成为文化的生产者、创造者和组织者,都可以发挥主体的作用。这样一来,文化主体上的“大众化”常常以“小众化”的面目出现。所谓“小众化”,即文化主体不再以千人一面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千差万别的主体出场。文化主体的“大众化”就是由这种“小众化”构成的。既然文化主体日益多元化,那么,由此创造的文化形式也必然是多样的,这就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或亚文化。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及其相互吸收融合无疑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促进了文化发展。以我国的曲艺发展为例,随着各种艺术的参与与融合,传统的曲艺形式借助其他艺术形式得到了创新,并获得新的活力。如相声与歌舞、小品结合产生的“表演相声”“歌舞小品”“相声MTV”等曲艺表演方式,以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更新了传统的曲艺形式,丰富了曲艺的内容。 文化生产日益去中心化。随着新型媒体的出现、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格局逐渐被打破。人们不再仅仅是文化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文化的生产者;不再仅仅是文化的接收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而且,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也在发生新的调整。虽然从总体趋势上看生产决定消费,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往往是消费引导生产,生产服从于消费。一种文化产品如果没有市场,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那么,这种文化产品是很难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所以,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是互动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线性关系。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发展的交互性更为增强。在网上,每个人既可以是文化的生产者,又可以是文化的消费者,交互性越来越强,以致原有的中心化逐渐被淡化。 文化结构日益扁平化。文化生产和发展的方式总是与特定的文化构成方式密切相关。文化生产和发展的组织化一般产生于文化的金字塔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文化的顶端和主导性力量是精英文化,底端是大众文化,文化的具体组织和发展一般是由上而下推动的。正是文化构成上的等级制,才形成了文化的组织化。现在,文化的结构逐渐由过去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扁平化结构,文化构成的关系逐渐由过去的等级关系转变为水平关系。这样的转变就意味着文化的个性化生产与发展,因为只有这样的转变,才能为个性化的生产和发展提供施展的舞台;也恰恰是个性化的增强,又加剧了文化结构的扁平化。在这样的文化结构中,文化个体基本上都是平等的,因而其交流、交往也是平等的,文化上的“对话”代替了以往的“教化”。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对话”、参与文化创造,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由于文化结构趋于扁平化,由此带来的文化传递路线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就是由垂直型传递转向水平型传递。与这种结构变化相适应,文化的管理、组织也日益扁平化,即文化的管理、组织不再仅仅诉诸行政方式和行政手段,而是更多强化了法制,强化了文化自身的管理、组织,像文化市场的规范约束、社会文化团体的协调管理、文化环境的净化和构建等,就是具体的体现。 个性化影响是双向的 文化生产和创造的个性化,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打破了以往的高度组织化,使文化的潜力得到了充分释放、文化的活力得到了极大激发,从而可以大大焕发文化发展的生机。但是,另一方面,文化的过度个性化发展,也会造成文化生产的碎片化,影响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文化生产的碎片化也难以保证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无法形成整体的、持久的文化发展战略,不利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过度个性化发展,同时造成文化消费的畸形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主体的即时需要和快感,它并不关注消费主体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文化修养的养成,因而消费的结果很难真正起到“文化”即“以文化人”的作用。快餐化、一次性、即时性的文化消费,不仅会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严重影响文化的积淀。因此,个性化的文化消费固然不能否定、抹杀,但更要理性地看待和引导。 丰子义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传统文化“活态”在身边 戏曲插上新媒体翅膀
- 下一篇:社交媒体时代的真相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