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七夕神话传说的文化意蕴

七夕文化以“天女”或“仙女”下凡与人间男子婚配为主线,描绘出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并由此为基础,在我国各地形成了一个传统节日,衍生出“乞巧”等众多民俗文化现象。七夕为何得到世人的世代关注与普遍接受,究竟有何文化价值?  
    七夕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多次谈及神话的意义和作用,并在讲话中提出“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马克思认为,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梦。关于七夕的神话传说恰是表达出人们追求爱情与理想的“梦”。这个梦积极向上,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神话传说所描绘的七夕,表达出一个群体的心声与向往。神话传说是关于“神”或“神性人物”的话,但它产生的本质是严肃认真、实实在在的“人”话。从一定程度上说,它就是一种记载和传达人类智慧、人生理想的文化手段,其中往往孕育着优秀的大众文化和民间信仰。许多神话传说之所以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体现了中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和集体智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  
    神话作为口头传说要比文字的产生早得多,在民间的影响力也大得多。所以,有人把神话传说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文化和历史与“人类史前文明的百科全书”,绝非罔顾事实。  
    七夕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古老神话。早在1600多年前,东晋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中记载了一则《毛衣女》神话:“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飞去,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寥寥数语描绘出关于七夕来历的古老神话传说。至今,在江西新余一带仍广泛传诵着有关仙女下凡的各类母题,还有仙女湖、织女洞、羽仙岛、银雀桥等风物古迹。  
    神话生于民间,兴于民间,其强大的生命力延续在民间。与文献中记载的文本不同,如果我们把各种神话比作大海里无数的鱼,那么进入文献的只能算是寥寥几条鱼的标本,有时甚至会存其形而失其神,需要后人更多地去标记、解释。相反,民间的神话就像水中生活着的鱼,充满生命力,会变化与生长。诸如当下广泛流传又众所周知的《牛郎织女》《天女下凡》《天仙配》等神话传说,已经与时俱进地优化或改造了《毛衣女》所描述的特定社会形态背景下的“爱情”故事,虽然不少都保留了“偷羽衣”情节,但后来的织女已不似毛衣女那样,而是积极地表达出对勤劳男子的爱情,生的孩子是一男一女儿女双全,结局也不像毛衣女那样主动背离丈夫,而是在不可抗拒的外力或恶势力干扰下,与夫君依依不舍,悲凉地飞回天上。正是这种感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才造就了鹊桥相会,道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  
    神话传说中所蕴含的民间记忆对保存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十分重要。这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人类的一种集体文化行为。从七夕神话引发的一系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来看,都无一例外地表达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爱情理想。一是这个文化现象体现出世代流传的大众审美,表达了人们追逐美好爱情的内心情结,特别是不讲门第高低的爱情平等意识,成为人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二是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愿望。虽然作为七夕注脚的神话传说或故事中,男人偷女子的羽衣似乎不合乎礼貌规范,但在特定婚姻叙事语境下,它并没有建立在危害他人的恶意目的之上,而是表达出真心想拥有一个美好的家的愿望。三是通过科学引导人们对中国七夕文化的再思考,有助于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深入理解婚姻爱情的本质,进而确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等。  
    七夕神话的产生,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实践功能,也反映了“艺术创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化创作特色。正如马克思在评价希腊神话时所说,希腊神话至今仍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种“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用这句话评价七夕神话也非常恰当。  
    (作者王宪昭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