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到了清华、北大 别光顾玩手机

年年暑假,都要到清华、北大这种名校参加几次学生的夏令营活动,美其名曰是为孩子们颁发各种奖项,有文学的,也有科技的。说实话,每次坐在主席台,看着台下几百甚至上千名的学生、家长,包括辅导老师,我常常发出疑问,冒着酷暑的高温,来这里感受著名大学的氛围到底值不值?  
    人往高处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些话一直充盈在我的耳畔。对于广大的亿万学子而言,在中国,谁不渴望自己能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全国名校呢?然而,清华、北大往往又成为人们心中可望而又不可即的圣殿。于是,人们便产生了即使考不上这两所名校,参观一下过过眼瘾总还是可以的想法。  
    我没考证过,北大和清华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当下人们的旅游点,也可以称为旅游线路的。据说,北大、清华的安保部门每年都要发出呼吁,不要让孩子们寒暑假再大批量地到学校参观了,学校毕竟不是公园,承载不了每天几万人的打扰。学校之所以称之为学校,其功能就是供学生在这里安静读书,供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如果把学校变成了旅游点,多少有些让人匪夷所思,起码值得认真商榷。  
    想来清华、北大成为寒暑假学生们的旅游点,也是情理之中。毕竟,这两所学校在国人心中是神圣的,客观上也折射出人们对知识和对知识精英的崇拜。如果一个社会,对清华、北大都不渴望都看得不再神圣了,显然也是一种病态。  
    第一次到清华、北大,我的内心是纠结的。自己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25岁以前,我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到清华、北大的。因为,从小生活在北京郊区,面对的都是水稻、小麦、果园、牧场,我所在的那所农场中学,从我记事到现在,四五十年,还没听说有人考上清华、北大的。每次在会议场合,见到清华、北大出来的人,我就想好好听听他们说什么,看看他们究竟有哪些出奇出新的地方?记得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有人提出让我写一篇纪念文章,我连忙拒绝了,我说我这个连大学门都没登过的人,怎么敢写百年北大,另请高明吧。于是,我替他们请了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宏甲不负众望,以一篇8000字的《百年北大》一举成名,也由此成就了他的长篇报告文学《教育风暴》。  
    到了清华、北大,必须有一颗敬畏之心。这是我不断提醒、告诫自己的。但很遗憾的是,我参加的多次活动,看到的场景大都是,主席台伴着音乐,嘉宾们不辞辛苦地在为孩子们颁发证书,而台下的学生、家长和辅导老师在东倒西歪低头玩手机,即使主持人多次提醒,大家把手机放静音,要注意会场秩序,可场面依然是你说你的,我玩我的,似乎人们完全被手机这个魔鬼给控制了。  
    我不能说孩子们面对清华、北大,没有心存一点敬畏感。也许,在他们颁奖之后,回到所在的地方中学、小学,他们兴许会拿着在清华、北大的合影,对同学说,你们看,这就是清华园、未名湖、百年讲堂!  
    这就是孩子。对于我的忧虑、担心,在某些新潮的人看来,或许觉得我多少有点煞有介事、小题大做了,说白了,说得简单点,不就是一次校园活动嘛,何必那么认真。话虽如此,可我总觉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随意的任性的,有些地方就要有仪式感、庄重感、敬畏之心的。比如说,在北大百年讲堂,在清华体育馆,就要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哪怕只有十分钟、半个小时,你要知道,在这里曾经举行过多少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涌现出多少知识精英、杰出人才。如果我们在这里浑然麻木,没有一点敬畏之心,那不是白瞎了吗?与其这样,你到清华、北大干嘛来了,还不如到快乐大本营呢!红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