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和传承就成为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日,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今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彰显了节气的当代价值。具体而言,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时间标记和时季转换的提示意义。二十四节气首先是一种计时方式,是中国人将一回归年划为24份并分别给予名称的时间制度,它和岁(年)、时、月、旬、日、时辰、刻等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时间单位。对二十四节气的标注和使用,意味着中国在与世界节奏保持一致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和元素。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本身即将时间的流转与气候、物候的变化相关联,其中有8个反映了季节变化(即二分二至和四立);5个反映了温度变化(即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7个反映了降水变化(即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4个反映了物候变化(即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因而具有鲜明的时季转换的提示意义,这是公历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可以发挥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不懂二十四节气,白把种子撒下地”。农业生产最讲究不误农时,对准确把握播、耘、收、藏的时机提出了要求。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形成之后又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南。如今,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气象学的进步,这种作用虽然大大下降,但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近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使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仍然大有可为。长期以来,我国各地民众因地制宜,形成了符合本地特点、具有本地特色、发挥本地优势的节气文化,尤其数量众多的节气谚语,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价值。如“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通过将立冬前后以及立春后犁地分别带来的结果用“金”“银”“铁”加以表示,并列在一起,鲜明地反映出不同节气犁地的不同作用,并清晰地表达了犁地宜于立冬前的指导性意见。  
    第三,可以指导日常生活,尤其是在养生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不仅关乎生产,亦深系生活,不少节气谚语都是对生活的指导,从穿衣到饮食到娱乐休闲,无不涉及。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等。现代社会,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脱离自然时序节奏,由此带来身体亚健康等一系列问题,促使人们对反自然行为进行反思。二十四节气养生强调人和着自然的节拍,根据不同的节气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饮食与精神,这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具有积极作用。  
    第四,相关文化和实践活动仍然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并为人们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诗意地栖居提供可能性。二十四节气让人更好地感知自然的韵律和气息,从而真切地体会到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与诗意。中国古代文人有许多因节气而写、为节气而写的诗词,描绘气候物候,抒发节气推迁引起的情感之变,它们流传至今,成为时下人们穿越时空、与诗人共同感受自然节律、让生活充满诗情的重要凭依。  
    第五,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价值。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是古代民众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求索、认知、总结的智慧结晶,它所蕴涵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方面。历史上,二十四节气伴随着王朝历法的颁布成为老百姓遵循的日用之时,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地的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进行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甚至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第六,具有重要的理念共享价值。二十四节气传承久远,播布广泛,文化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遵循着顺天应时、循时而动的法则,反映着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尊重生命节奏,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时间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循时而动,以合时宜,并充分利用自然之物,实现自身之圆满。这些符合时宜的活动都有利于万物生长,天人和谐。这种理念在全球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当今,凸显出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  
    最后,二十四节气还是文化创意的重要资源。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涉及饮食、服饰、信仰、娱乐、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书画等各种文艺作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既可以为文化创意提供材料,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进行文化创意的重要资源。张 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