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有声阅读:新时代需要好声音

12集大型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日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热播,音频版以极富感染力的声音、专业的音频制作,让有声阅读再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年4月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听书率为22.8%,其中10.4%的听书人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习惯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人分别为7.4%和5.3%。步入新时代,有声阅读推广更加注重载体创新、内涵创新,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短时间、多场合、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赢得越来越多的听众。  
    听众期待更多好作品  
    正是有声阅读阵地的不断壮大,为音频版《梁家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也折射出听众对优质音频作品的渴望。喜马拉雅、懒人听书、荔枝FM等平台不乏优质作品,如经典评书、少儿读书、历史人文品读、教育培训等栏目的音频。但有声阅读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免费音频节目质量、格调不高,一些打着“知识付费”旗号的“网络声音”还存在内容粗制滥造、朗读陈词滥调、情感表达装腔作势等问题。  
    “有些时候,生活并不像阿甘的那盒巧克力,手机才像。你永远不知道APP里面下一个节目是什么味道,是普通话三级乙等也达不到的伪段子手,是连贯度支离破碎的朗诵,还是低级趣味的直播……”资深听友小景每日入睡之前,都在喜马拉雅的海量音频作品中搜索伴随入睡的声音,有时只听几分钟就睡着了,但寻找作品却要花一二十分钟,所谓“伴你入睡”严重名不副实。  
    “良莠不齐”是听众对当下部分音频作品的评价。如何提高有声阅读产品的质量,引导更优质的有声作品脱颖而出,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小景期待的好声音,就像儿时听的单田芳评书磁带,如《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等经典作品,听完第一集踮着脚也要去找第二集;也像听电台广播,那时候家里老人怕孩子看电视多了会伤眼睛,就拿一些画面感强的广播剧替代,小景对《小喇叭》《星星火炬》《小说连播》等节目至今还留有鲜活的印象。  
    微广播剧回归  
    浙江广播电台主持人阿宝从事微广播剧演播制作多年。他认为,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电视剧市场已逐渐成熟,从卫视转向视频网站,但广播剧一直没有很大变化,微广播剧在传统广播剧以纯声音艺术为核心特点的基础上,辅之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呈现给受众。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中心戏剧部主任高坦表示,新媒体时代的微广播剧是传统广播剧的一种回归。以前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的广播剧分为4类,包括短剧(单集在20分钟以内的广播剧)、连续广播剧(3集以上,每集时长25分钟至30分钟)、单本广播剧(2集以内,总时长55分钟至60分钟)和儿童剧(不限集数,每集时长和连续剧相同,但主人公为少年儿童)。后来广播剧总体评奖名额逐年减少,短剧与单本广播剧合并为单本剧。近几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已将原来的短剧类别恢复为比短剧更短的微剧,时长限定在8分钟以内。  
    微广播剧顺应互联网发展,凭借其短平快的形态优势和对现实动态的关注,尤其是热点新闻的及时反馈与择优选材,带动广播剧发展创新,提升了社会影响力,也在调动演播人员积极性、培养广播剧制作队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坦表示,广播剧求发展,除了国家评奖的带动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创作人员不忘初心,坚持创作源于生活,选取人民关心的话题。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一手抓精品,一手抓市场,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广播剧才能逐步走出困境,迎来更长远的发展。  
    “让听众的耳朵娇贵起来”  
    好声音的标准是什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原院长张颂把好声音凝练为三个层次,即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优秀有声作品不论在传统媒介时代还是在新媒体时代,都离不开对这三个层次的精心打磨,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准确传达信息,以求与听众认知产生共振,最终达到审美与精神层面的愉悦共鸣。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曾志华表示:“题材内容选择、编辑加工、后期制作等都会影响有声作品的质量。演播者只有做到真情投入、真挚创作、真实再现,才能使优秀的文本经过二度创作,成为优秀有声作品。”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小曾认为,目前互联网上的发声平台很多,但对一些还未接触过优秀有声作品的听众来说,因为缺少选择路径和判断标准,面对海量音频难免无从下手,这对各大音频聚合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平台应以更加审慎负责的态度筛选作品,引领听众寻找优秀有声作品。同时,要想成为优秀的听众,也需要文学素养的积淀等基本功。  
    新时代需要好声音,曾志华认为好声音的创作与倡导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有助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二是好声音可以“让听众的耳朵娇贵起来”,培育和提升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美育修养。有声阅读应追溯传统、回归品质,让音频作品的内容厚度和播音质量追赶上数量的快速增长。这需要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传播平台和演播者共同发力。任 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