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考题中的“博物馆套餐”多来无妨

近日郑州一场小升初考试引发关注。原来,语文、英语考题涉及了大量文博背景知识——贾湖骨笛、杜岭方鼎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馆藏文物悉数登场。对此,有网友指责,这种偏题、怪题,不是故意刁难小学刚毕业的孩子吗?
    说起来,文博场所的门庭一直比较冷落。科技馆还能当游乐场玩,博物馆黑黢黢的,若是没人讲解,别说孩子,也难讨大人的欢心。有家长哀叹:我们连博物馆大门都没进过,能做好题目吗?
    其实,近一两年,文博知识已经开始变得不那么高冷。《国家宝藏》等节目大火,故宫等各地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大多成了“网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魅力,每逢假日,甚至人满为患、一票难求……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自然会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拿什么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非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博场所莫属。
    那网友、家长的抱怨,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科普教育,没能跟上社会生活发展的脚步。
    从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上看,中小学一般都没有将文博知识作为主要学习内容,无法形成制度化、体系化的传播阵地;而在课堂之外,大部分人对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文博知识也缺乏梳理、归纳,面对下一代的求知欲,则是“糟篱笆一撞——教到哪算哪”。
    这样一来,文博知识的传承就容易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与外来文化抗衡。稍加关注不难发现,蜘蛛侠、钢铁侠已经成为不少孩子心目中的超级英雄,二次元、日漫在青少年中大行其道……
    我们不得不问这样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文化没有吸引力了吗?当然不是。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足够丰富的宝藏来教给孩子们。看到西湖自然联想起“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吃荔枝时人人皆知“一骑红尘妃子笑”;出门在外,人们自然会将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处……
    为往圣继绝学,是中国人千年传承的事业,至今自然不会改变。《淮南子》有云:“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文博知识的喜爱,我们需要应用最新的技术与传播手段,向世人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考试的机会,堂堂正正地传播历史文化,这样的方式,但用无妨。 杨 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