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乡村客栈 需在规范之路上求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尤其对于一些新兴的处于上升阶段的事物来说,由于管理上仍处于摸索规范阶段,发展上的无序更加容易发生。乡村客栈如今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因为牵扯到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冲突问题,日前公布的洱海保护“三线划定”方案备受关注。根据方案,湖岸“蓝线”以外15米内,实施生态搬迁,建筑物基本拆除;“蓝线”以外100米内,禁止新建民用建筑和拆旧建新。这意味着,曾经被热捧的洱海海景房将淡出,洱海周边约300多家一线客栈面临关闭。这对当地旅游业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同时也提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作为乡村发展中非常看好的一种业态,乡村客栈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谈论这个问题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乡村客栈”的概念。以前人们出外远行需要找地方投宿,提供地方供人暂住的便为客栈,在有的地方客栈还兼供客商堆货或者代办转运等业务。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能够提供住宿餐饮的地方已有了明显的区分,在乡村形成了农家乐、民宿、乡村客栈、乡村酒店等各具特色的经营业态,且多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起的,显然就不能笼统地称为客栈了。  
    从经营主体来说,农家乐多为村民自己经营,住宿之外也提供农家饭菜等服务,经营者多有兼业农业的特点;乡村客栈的经营主体更为多元,更多地包括了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教师以及城市白领等,作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存在的比重小,旅游吸引属性明显。有的乡村客栈采取连锁经营的模式,因此资本的身影也很常见。洱海作为老牌旅游区,能够称得上客栈的多数为后者。  
    应该说,无论在建筑设计、文化品位以及服务理念上,乡村客栈都有独到之处,在运营上也普遍比农家乐更加专业。随着这样一批人进入乡村,充满味道的客栈陆续开张,对乡村社会带来影响也是必然的。这一点从洱海周边乡村的变迁中可以看出,有的村庄在短短几年内就变了个模样,农民们不再靠种地打鱼为生,旅游业带动起来的房屋出租普遍繁荣,“瓦片经济”足以支撑一部分村民的收入,农民们还可以靠着鳞次栉比的客栈从事其他方面的营生,贩卖水果蔬菜,参与客栈经营或者从事一些其他方面的小生意,乃至在思想认识、审美品味等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尤其对于一些新兴的处于上升阶段的事物来说,由于管理上处于摸索规范阶段,发展上的无序更加容易发生。乡村客栈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首当其冲就是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应该说,乡村的环境是乡村客栈存在的要件之一。游人来到乡村客栈,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了客栈所处的田园环境,看小桥流水,访阡陌纵横,品烟雨人家。但是不可避免的,乡村客栈的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随着旅游人口的大量流入,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活废弃物。乡村客栈的发展往往又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十几家几十家。大量的厨余垃圾、污水废水等都不是传统方法能够应对的。乡村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地下管网普遍不足,一些乡村已经实现固体垃圾集中填埋,但大多数并未建立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对于靠近水系的乡村来说,河流很容易成为污染的对象。这次公布的洱海保护“三线划定”方案,主要针对的就是这个问题。  
    其次是与乡村社会的融合问题。乡村客栈的经营者不可避免地要与乡村社会发生联系,最直观的就是与当地农户在房屋上的租赁。就客栈存在的大环境来说,乡村的地理气候、山林湖泊、一草一木,乃至村庄历史、鸡鸣犬吠,都是客栈发展的隐性资源。但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外来资本或者城市居民租赁农房建设客栈,经营运转却与当地社会少有来往。农民依旧种地打工,并没有被嵌入到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当中。这就好比是在乡村的土地上安放了一个透明的“钟罩”,里面的客栈经营红红火火,外面的乡村社会依然如故。  
    再次是有序和创新发展问题。人们对于旅游品质的追求和对乡村自然的向往,为乡村客栈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或者带着资金技术进入这一领域也是正常。但是扎堆发展也易导致竞争上的无序。以云南为例,2017年上半年该省民宿客栈数量超过5000家,但此前半年数字是8000家左右。也就是说半年的时间里,两三千家客栈民宿被淘汰。除此之外,经营上的雷同也开始显现。一些客栈在打造创意主题、导入餐旅专业服务以及运用资讯科技与多元行销上的能力有待提升。  
    如今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一些原本“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镇、乡村迅速“蹿红”,游客数量井喷式增长,客栈餐饮业一哄而上,对乡村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给基础设施投入、行政管理等支撑条件滞后的地区带来了挑战。一些发展多年的旅游胜地,也因积累的问题达到了一定程度,需要在发展理念和管理服务上作出相应调整。  
    一是规范引导。环境的硬性约束,要求乡村客栈的发展不能一味地“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乡村发展规划上必须明确环境底线,尤其在靠近水系的地方,发展乡村客栈要考虑到环境的容载量,并对未来市场进行预测,提前考虑基础设施配套、加强管理服务等,尽量避免先发展后规范。对经营者进行合理引导,防止盲目扩张,无序竞争。  
    二是扶持帮助。对于乡村来说,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发育是非常宝贵的。乡村客栈的出现,代表着一方乡土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因此需要在规范的前提下细心呵护。针对乡村客栈对经营者素质、配套资金的要求较高,相关部门需要在专业培训、金融支持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和帮助,为其提供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然,乡村客栈本身也要从社会和文化维度考虑如何与乡村“打成一片”。既然生长在乡村,就应该与乡村社会良性互动。可以考虑在用工上实现本土化,客栈用品采购本地化等等,为乡村带来福利的同时也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客栈体验,而不是像深宅大院一样把自己“封闭”起来。  
    于规范中发展,于融合中获益,无论对于客栈还是乡村,美好的未来都是可以期待的。张凤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