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快速步入网络时代 不要忘了留给孩子们阳光和雨露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这是属于所有孩子的节日,也是我们俯身下去、倾听孩子的感受、思考他们成长的时刻。
    曾有人疑问:“今天的孩子们是否还心心念念这个节日?”今天,铺天盖地的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网络赌博等产品层出不穷,这个快速网络化的时代,“儿童”的概念似乎在淡化,是电商眼里的“少儿玩家”,是“手机父母”眼里的“熊孩子”,是许多媒体念念叨叨“垮掉的一代”。
    不得不承认,网络的世界,信息像冲破堤坝的洪流,孩子们被各种成年人世界的不良信息包围。正如许多老师、家长所感叹:想要杜绝手机、电脑、平板是不可能了,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们?
    童年过早消逝
    孩子都成了“社会人”
    曾经,《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经典儿歌传唱了一代又一代,成为许多人童年回忆中最美妙的声音。那些散发着时代气息的作品,是心里面装着孩子、热爱他们、感受他们的老一辈艺术家,真正以孩子们的审美认知视角去倾力创作的。
    时代变迁,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儿童的世界却慢慢被洋动画、成人漫画、网络邪典包围。一部动画作品,对成人只是愉悦、轻度益智,对于儿童,那却是认知社会的窗口。如果一部作品是把孩子们当成拉着父母口袋要这、要那的“摇钱树”,那注定不会俯身下去,倾听孩子们的世界。
    当我们说到“童年”这个概念,意味着成年、儿童的文化世界里横亘着一条鸿沟,什么是属于儿童能够和适宜接受的,什么是符合成年化趣味的,这都有界限,譬如在媒体、出版、教育等等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有各种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文化供给。
    不可否认,儿童读物、儿童动画等等还是广泛存在于市场的,可是真正横扫一切的是些什么呢?尤其是网络上,“儿童邪典”曾经一度大张旗鼓地传播,在儿童面前,一些创作者、传播者,一些企业、机构,已经没有了成年人的自尊,他们并不忌惮孩子们看到恶俗甚至残暴的画面会出现怎样的反应,有的甚至还刻意为之。
    教育部上月下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引导孩子们正确地使用互联网。同时,文化部等部门也相继出手整顿网络产品,对于一些对少儿有误导甚至毒害作用的“毒草”予以坚决封停。这次整顿治理,对于企业、对于各大网络平台,接受整顿治理是一种被动。儿童最需要的是什么?除了父母之爱,还有社会关爱,一个社会有没有道德水准,通过孩子们在看了些什么、听了些什么、读了些什么,就可以窥见一斑。
    网络时代
    不要当“手机父母”
    中国的“85后”“90后”,他们的成长几乎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的,可以说是网络的“原住民”。随着这几代人的成长,许多人已经为人父母,“手机父母”的现象也变得凸显。
    网络对孩子的影响,有些是通过他们自己接触网络而体现,有些则是成年人的间接作用。尤其是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更加熟练,依赖程度也更深,他们有的一边口口声声痛骂网络游戏,一边自己也沉迷于电脑、手机。这意味着,在如何引导孩子们接触这个网络时代,我们很多成年人在心理上、认识上、观念上其实都没有做好准备。
    我们不可能一边当“手机父母”,一边教育孩子们防网络沉迷。从基本的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出发,模仿是儿童最基础的学习方式。教育中所谓“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就是这个道理。整个社会也是如此,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并不是轻轻松松拔掉电脑插头就可以的。手机、平板已经无处不在,信息无孔不入,在物理上,我们已经无法隔绝孩子们与网络信息的接触。净化成长环境,首先仍然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
    前段时间,社会热议学生沉迷“王者荣耀”。沉迷之深,除了游戏本身成功钻营了人性弱点,也因为这是一款社交游戏,它让游戏机制进入了孩子们的社交活动之中。一些商业策划营销,或直接、或间接包装为亲子活动,将孩子们架在各种恶趣味之上展览,看着那些举手投足无比别扭的“童模”“潮童”,往往令人哭笑不得。许多家长也许深有感触,在孩子们的小社会里,大量充斥着各种成人文化,而且很多在成人世界里也可以明确称之为“文化垃圾”。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个为孩子们设立的节日里,有必要把成长环境的话题抛给大家,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共同重视,呼吁人们共同来思考。社会责任是一个系统,最终也需要共同努力来推动。
    长江日报评论员 高翔 杨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