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迷信”也是一种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06 四川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最近因为一份“书单”成了舆论焦点。 根据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严锋发布了一份“不必读”书单,希望大家避开 一些他个人认为无聊甚至有害的书籍。没想到这份书单让一些人产生误读,以为作者鼓吹“不读书”,导致严锋只好再次发文澄清。 虽然只是一次传播“事故”,却让人看到“书单”在当下文化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如今,由于不少人阅读经验有限,对“读什么”心里没底,名目繁多的“书单”应运而生。只要在网上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发现大量标题为“了解××不得不读的×本书”之类的书单;而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人发帖,就某一领域请求推荐书目。 一份优秀的书单,的确能为读者指明阅读捷径,以经济实惠的方式获取有用的知识,同时避开一些无用书籍的“雷区”,然而并非所有“书单”都具备如此功能。道理很简单,“书单”是人开具的,每个人无论阅读如何广泛、学识如何渊博,也无法真正做到“遍览群书”,因此其“书单”总会带有个人见识、趣味、研究领域的色彩。如果读者完全“按图索骥”,其实不一定能找到“心头好”。因此笔者认为与其迷信书单,不如相信自己的阅读体验。 更有甚者,将“书单”变成一种图书营销手段:“一生必读的×本书”“2017年最值得读的×本书”……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此类书单之所以频频现身,往往是出版商、书商推波助澜的结果,其主要目的当然是谋求更大销量。如果将它们不加分辨地放进购物车,出版商、书商自然喜笑颜开,读者能否从中有所收获却得打个问号。 “书单”之所以成为热潮,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爆炸,另一方面则是阅读量普遍不足。然而,没有进入任何书单的作品,难道就没有阅读价值吗?笔者认为,不存在任何一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书单,它更不能成为一种偷懒的方式,以此替代我们个性化的阅读。每个人的阅读趣味,需要通过长时间阅读慢慢形成,逐渐培养发掘好书的眼光。余如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独角兽企业缘何成长这么快?
- 下一篇:人民日报:两百亿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