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迷信获奖图书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2:11:01 工人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原标题:【高谈阔论】不必迷信获奖图书 有朋友问“获奖”的书我是否都读过。细问才知道,问题的缘起是前不久的一个阅读调查,说是大部分人认可获奖图书(实则也是非常狭窄的文学书籍),像矛盾文学奖什么的。 说来惭愧,近几届获文学奖的图书绝大部分我都没看过一个字,而且也没有打算及时地去读。一方面是这些年小说读得少了,就算要读文学作品,我也倾向于读那些经得起时间洗礼的书,甚至是读过的老书。再一方面是立场的转变。以我现在的认知而言,一个人若真想借助读书有所领悟的话,是必须跳出文学领域的。当然了,不是说不读诗歌小说,而是必须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之外的文本,比如哲学书籍,或者是哲学家解读的文学生活。如果您能够做到这一点,反身回来阅读小说的时候,一定会收获截然不同的体验,如卡夫卡的《城堡》。 回到获奖作品的话题。实际上除了市民场域的文学作品外,众多不同文化门类的书籍都少有什么奖,即便有奖,通常名声都很小,撇开一小撮职业人士,外界罕有知晓的人。很多时候,除非是会关联到“职称”评定这种咱们特有的行当,连专业人士都很不在乎各种名目下的奖项,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部书的好坏,是不是洞见、卓识等,并不是那么清晰明了,就像叔本华的那部名著,好多年无人问津,几乎沦为废纸。 至于那些决定大奖归属的评委,虽然才高八斗,但学富五车就未必了,尤其是这些人一般都被过去的学识彻底染色过,并非一定就是未来的指导师。再加上他们也是肉身常人,国内甚至还整出过书还没有出版就获奖的怪事,况且评委们的感觉(权且相信他们兢兢业业)未必就适配你的感觉。因之,没必要圣化他们所给出的意见。 而大多数人认同的说法,实际上更像是一种盲目的跟随。本质上讲,阅读是个人的私有体验,人们基于立场和地位的差异,感触一定是不一样的,真没必要跟着陌生人一样的评委遛弯儿。 当然,就文学文本来说,获奖作品应该是超越一般水准的,但我们心里应该有点分寸,若是想阅读到真正的经典,您就别把获奖当成正经事儿,而是需要转换思路,用时间尺度来选择阅读文本,即使是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就说诺贝尔奖吧。实际上有很多挂着奖旗的文字未必就好,比如赛珍珠的作品,因为获奖还被拍成电影,可现在除了研究者,谁还去阅读呢?而像毛姆类的高手,其人名声响亮街肆的日子,很多评论家视之为通俗作家,连排位二流都有点难度,甚或有人将之归类于三流及之外的队伍。好在时间不以一时的好尚推定高下。 要按现在的想法,无论是看小说,还是阅读烧脑的文本,时尚流行的东西翻翻就好,真要读书,还得回到时间洗礼的轨道上来。 当然了,也不是非要老古董的范式,新书旧书实际上都可以读,只是这一路径的旅程里,您还是得跟着自己走。简单说,就是阅读那些您感觉得到启发,或是颠覆自己脑壳中旧有观念的书籍,才能够获得更多的阅读意义,而不是跟着也许和您差不多的评委走,没必要迷信。 好在有时间,有人,架不住哪天就胡乱评论一下,堆积起来的嘈杂之声没准儿就会挖掘出春秋后面的大义,末了重现华彩也是有的。不仅文字晦涩的作者如此,以极致简单自律的海明威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初编辑就看不出他的某部小说是优是劣,发给多位教授大咖审阅,依旧是拿不出确定的意见,好在编辑先生贼大胆,以赌徒心理决然一搏刊登了出来,结果是汇聚各路神评的文字让其大放异彩。 所以,真的没必要太在意立在脑门上的奖状,别把获奖与否太当事儿,除非您是初级选手,即便如此,阅读也是不能迷信什么劳什子奖的。冷荞麦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短视频平台不能只顾吸引眼球
- 下一篇:引导乡贤反哺 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