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塑造自我的旅途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00 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找到心灵的投影 □ 李尚飞 为能够进入你的眼帘的外界涂抹上一层色彩,一层文化的色彩,一层诗性的色彩 那时,作为江南名城的绍兴并不太大,隔着迷离的烟水望过去,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精致。从绍兴城南门出去,只需走上里许,就会摆脱浮世喧嚣、红尘紫陌,而且还会看到一洼澄澈的水。水是蓝色的,蓝色的水映着蓝色的天空,像极了秋天的眸子。绍兴人把那儿叫作兰荡。提起长衫,轻轻款款地跨上一艘小艇,在桨橹欸乃中漫过兰荡,就是天镜园了。 很久以后,落魄不堪、食不果腹的张岱还记得他在天镜园浴凫堂的读书生活。他极为喜爱那儿清幽的氛围。其间有高高的槐树,有密密的修篁,滤去阳光后,将浴凫堂置于重重的绿荫之间。坐在堂中,面对的,正好是兰荡的潋滟波光。兰荡的水清澈得透明,那些树的倒影,那些游鱼,那些从天空掠过把影子投到水面的飞鸟,都像无所凭依似的凌驾于虚空之中。张岱就坐在那儿安静地看书,疲惫了,有所思了,稍一抬头,看到的,便是满眼的葱绿。在幽静中守着窗口,随意地打开书册,连一个一个的字也被映得带上了鲜嫩的绿意。 若干年前,当我初次看到这段记述的时候,内心生出的,是一种淡淡的怅惘,一种深深的向往。反复品味着那些字眼,那个场景便鲜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直到后来蓦然回首,我才忽然读懂了那个场景。是的,在这片土地上,那样的槐树是常见的,那样的竹子也是常见的,甚至那样的书室,那样的水荡,那样的船只。它们之所以能够“围绕着一本薄薄的书”像画轴一般缓缓地展开并且流露出它们无限的风姿、风味、风情、风韵,只因为有一双被文字润泽过的眼睛在凝望,只因为有一颗被书籍净涤过的心灵在品赏。 因此,读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就在这里,它为能够进入你的眼帘的外界涂抹上一层色彩,一层文化的色彩,一层诗性的色彩。更为重要的是,它就那么带着那层淡淡的流泻着光泽的色彩,映照到那个人的心海中,让他感怀,让他悸动,让他丰盈,让他轻灵,让他摆脱平常的自己而看到另一番不同的面目。那时,他拥有了生命某一时刻的别样的投影,我们将那,命名为甘甜的幸福。 所有司空见惯的物事,只因为有了读书后的文化情怀的关注,才变得有了生气,有了诗情,有了画意,而我们又深深地知道,所有这些,正是单调贫乏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被牢牢地束缚在这片土地上,但我们通过阅读却可以让自己变得多汁,变得柔情,变得敏锐,变得丰满,并最终部分地超越世俗而保有一份只属于自己的世界。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的阅读由早年的喜好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逐渐过渡到西方哲学,在汲取了其中丰富的养料之后,又自然地转向原点,同时,将视野扩大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从而能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来体味那缕渗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意,并最终将其视作是文化生存不可或缺的原料。于是,在我的书桌上,既摆放着古代哲人的教诲和文人的诗情,又摆放着西方哲学大师的厚重理论。而每天闲暇时与它们的晤对,则成为极其快乐的事情,哪怕半小时或十几分钟,也能从中找到无上的乐趣,而多年坚持读书培养成的随时能够让心灵宁静于文字的功夫,更成为一种片刻间便能享受到阅读芳香的支撑。 阅读能做什么?能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心灵的投影,能让那些投影倒映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欢喜,让我们塑铸一个理想的自己喜欢的自己。 “书虫”如我 □ 刘立新 我不喝酒,不打牌,不抽烟,从小至今唯爱读书,人称“书虫”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我在农村生活的时候,家里分到3亩责任田,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我必须挑起家里生活的重担。那时我在乡下当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时间读书。农活儿有时间节点,耽误不得,否则一家人要饿肚子,还会遭村民笑话。 想读书,得想办法。 当我戴上草帽,牵着耕牛,扬着牛鞭走向田野时,兜里会放上一本平时爱看的书。到了地里,用薄膜把书包好放在田径上。当牛劳作累了,该歇息的时候,我让它喝喝水,吃吃路边的嫩草,而我则见缝插针,打开薄膜,小心翼翼地拿出书,找一处有树的地方,坐在树底下,捧着书美美地读起来…… 田间读书虽好,可以两不误,但时间短,不过瘾。晚上才是我读书的大好时光。吃过晚饭,我从床头边抽出我喜欢看的《散文百家》《收获》《人民文学》之类的杂志,翻到自己喜欢的篇章,或站在窗前,或倚着床头,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有时读到自己喜欢或精彩的段落,还用一个小本子摘抄下来,有时用铅笔在上面圈圈点点,有时夜深了,眼睛疲倦了,我索性闻着书香味儿,和衣躺在床上,渐渐进入甜蜜的梦乡…… 在农村生活的那段日子里,我最盼望的是老天爷下雨,那心情就像小孩子盼过年一样。因为下雨天不用干农活儿,有整天的时间在家里尽情地读书。 一整天的时间,够充足了,我通常会选择读大部头的小说,端坐窗前,摊开小说,如痴如醉地读,读到精彩处,不由得拍案叫绝,那是何等的惬意。读倦了,伸伸懒腰,推开窗子,凉风拂面,清凉清凉的。望着雨帘,吹着凉风,聆听“滴答滴答”的下雨声,倦意荡然无存,精神为之一振,我重又关上窗,坐在窗前继续读起来。那曲折动人的故事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令我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沉浸在童话般美丽的世界里。 参加工作后,有一段时间,工作不顺,事业受挫,心情郁闷之极。为转移注意力,我陶醉在书海里,感受读书给我带来快乐和力量,工作中的不悦、生活中的烦心事儿抛得九霄云外。当时我读《平凡的世界》时,主人公孙少平不屈于命运,敢于和命运抗争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振奋了我,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 后来全家搬迁到县城,买了房子。房子装修时,我特意请木匠做了一间像模像样的书房,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和样报样刊。只要有空闲,我就到书房里,遨游在书海里,那真是其乐无穷,快乐无比。 阅读,我的精神发育史 □ 李小米 文字的方砖绵延成我内心的长城,文字的米粒成为喂养我精神的粮食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这是苏东坡说的。自从开始阅读以后,我肯定有过三天时间没有读过书,我不曾观察过面目是否可憎,但心里感觉空落是有的。 一个人一辈子,阅读到底能够改变什么?我的经验是,阅读让我的身体,紧贴着我的生命相向而行。 我身体的发育,在20岁以前就基本结束了。20岁以后,我的阅读,成为了我的精神发育史。 “你有这种感觉没有,就是你吃不准自己是醒着还是在做梦。”这是电影《黑客帝国》里的台词。同样可以这样问我,当我没有阅读时,我吃不准这个世界是真实还是幻觉。 像我这样一个写作者,常常在白天与黑夜之间颠倒,在精神上虚构的生活里起起伏伏。有时,我还向生活与命运发出一些神经兮兮的“天问”,把自己折磨得精神接近于崩溃。我现在才明白,不是命运来把我折磨,是我自己把自己蹂躏。当我精神上几乎不能承受压力时,我偶尔靠美食来缓解缓冲,舒缓这些黑色的情绪,但结果是,往往陷入更深的黑洞。这时,我只有倚赖于阅读,来把我拖到一个正常世界上来,让我的肉体与精神,实现漫漫飞行后的软着陆。 得简要回顾一下我的精神骨骼发育史。我在乡下的阅读岁月,是和晨霜、山风、大雪、雷电、鸟鸣、麦浪、炊烟相伴的。那些发黄的简朴读本,是几个乡下秀才读后借我的。几本古典名著,通过孤灯下的阅读,让我精神世界的胚胎,逐渐发育成形。现在,我成为一个民间的写作者,我想向先辈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他们致敬,是这些先人,在漆黑的山间小路上,成为照亮我跌跌撞撞前行的精神蜡烛。 在乡下的日子,我最喜欢去乡供销社。因为在那里我可以用皱皱巴巴的钞票,买下新来的图书,而一旁,是让我吞咽口水的桃酥饼干。乡村的夜,天上星斗灿烂,我在星光下,有了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想象。 当我来到城里。我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书店。每一个书店简朴的房子,都是我精神世界的别墅。 通过阅读,文字的方砖绵延成我内心的长城,文字的米粒成为喂养我精神的粮食,文字的雨滴织起我多愁的雨季,文字的长河奔腾在我生命的河床。我感谢阅读,是阅读让我这具普通的肉体凡胎有了思想的灵性,有了思考,有了忧郁,有了感恩,有了深爱,有了责任,有了承担。 阅读是可以相互馈赠的。阅读一本书,一篇文字,就是走近一个人,走得深与浅,就看这个写作者是通过文字制造假象,还是通过文字完全打开自己。对生活,我没有必要穷尽精力来追寻所有的真相。但通过阅读,正如消费了农民种下的粮食,至少应该去乡下看一看那些沧桑万年的土地,亲手播种,或者扶起一株在风中倒下的庄稼。 我们最终要化为泥土。但我还有一点欣慰,我通过阅读和写作,让我在尘世,完成了精神上的不断发育,最后雕塑成形,证明我肉体曾经在这世上存在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