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观点争鸣 >

艺考热度不减文娱产业却现“人才荒”

原标题:艺考热度不减文娱产业却现“人才荒”  
    专家认为艺术教育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  
    每年的三四月份,艺考都会抢占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今年的艺考虽然目前已经结束,可热度依然不减,各大艺考培训机构也开始了新一轮铺天盖地的宣传招生。  
    艺考热度不减,考试难度和文化课难度都在不断攀升,今年被称为“最难艺考年”。  
    公开报道显示,今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的录取比例高达230:1,表演专业录取比也达到194:1。中国传媒大学艺考的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三个专业今年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其中表演专业报录比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327:1。上海戏剧学院今年报考人数较去年增长9000人次,表演专业报录比达126:1。  
    如此低的招录比,院方的解释也很有道理:我们注重内涵式发展,是以“质量为王”,所以数量上更需优中选优。  
    艺考青睐真心爱艺术的孩子  
    “艺考热”已成一种社会现象,艺术类的每一个专业报名人数都连创新高,有人认为艺考热是“虚火”,需要降温。  
    记者发现,网络上存在着两种观点。一些人认为,对艺术人才需求的增加正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体现,艺考考生要勇于追梦。也有不少人认为,艺考热是一种“虚火”,是浮躁的表现,注重内涵才是应有之道。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卫则认为,艺考热需要降温,她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艺考热显示出来的录取比例,是不正常的考试现象,意味着有很多考生落榜。小部分考生是真正有艺术梦,想把艺术作为未来热爱和投身的事业;而大部分考生是出于对功利的追求,以及为了考学而考学。这种现象已经是一种非正常的社会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一种原因是受当下“小鲜肉”受热棒的影响,另一种原因是很多家长没有认真对待和引导孩子的兴趣,也没有给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还有是更多的家长本身对于明星赚钱快的追逐。  
    “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生活和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美术学院招生办主任李都金曾表示,艺考火热的背后跟社会与市场需求密不可分。  
    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对文化生活和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明星效应”、“一举成名”等因素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记者梳理发现,“艺考热”也有很多新的趋势。首先是各大院校在专业考试难度不减的同时,强化了对于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改变艺考“低门槛”的观念误区。这几年的艺术考试都强化了对于考生素颜或淡妆的要求,号召学生本色参加考试。考的是对艺术的理解和修养、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及考生的气质、内涵和综合素养等,对于外在相貌的考查应当占考查内容中较小的权重。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艺考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不是说文化课不好,就转来学艺术。要把乐于此道和善于此道的学生挑出来。当然,近年来持这类观点的学生越来越少,艺考青睐真心爱艺术的孩子。  
    专家建议,学艺术不是坏事,但以成名为目的的考生在选择上应该更慎重一些。进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应该是因为热爱去选择,而不是因为“明星效应”,因为想成名而走上这条路。艺术教育注重内涵式发展,文化知识的学习仍将贯穿艺术教育的始终。考生要转变观念,消除艺考不需要重视文化课的误解。同时,艺术更不是一两个明星的艺术,更多的是幕后的艺术。一味地追名逐利,想要成为站在聚光灯底下被人们称赞的人,不是真正的热爱艺术,也不会成长为一名艺术从业者。唯有戒掉浮躁,倾听内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文娱产业急需高素质人才  
    资料显示,中国影视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随着产业化改革的深化推进,产品生产数量、院线或播出平台建设、票房及收视表现等都展现了无限潜能;腾讯、阿里、万达等资本纷纷涌入影视行业,互联网、VR、AR等技术日新月异,也为影视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有了资金和技术,人才培养日益成为影视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像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等艺术类专业在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上几乎年年榜上有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临无法在本专业领域找到合适工作的尴尬局面。  
    与艺术专业就业难相对应的,是我国兴旺发展的文化艺术产业出现“人才荒”,急需高素质人才。  
    导演冯小刚曾直言,中国电影人才匮乏现象凸显,一个100人的剧组里,科班出身的可能只有五六个。这里缺的不仅仅是导演、编剧人才,还包括电影其他环节的专业技术人才。  
    业内人士表示,专业人才不够用,导致中国影视产业虽然作品产量与日俱增,精品力作的数量却相对较少,整体竞争力不足。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曾表示,人才短板引发的“木桶效应”其实已经出现。一些影片技术层面达不到专业性的电影标准,以致学术界对当下中国电影”非电影“的指责不绝于耳。从去年开始,中国电影整体性增速放缓,事实上也是人才短板”木桶效应“的一次集中性释放和爆发。  
    中研普华研究员闫素飞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文化产业“人才荒”是当下的文娱产业太注重商业价值的后果,例如一个毫无演技,但年轻、靓丽、粉丝多、人气旺的演员就会受到重多投资方、企业和广告主的青睐,而那些真正有专业素养的人,因为没有更多的粉丝和人气而受到冷落,不受重视。因此,社会上也就缺少真正的文艺产品。  
    “社会层面要对当下文娱产业中的‘歪风邪气’加大整治力度,设立明星收入上限,这些社会层面包括相关监管部门、各大卫视、文娱企业等。其次,艺术院校对学生除了要进行技术培养,更要注重精神和素质培养。当下并不是没有正能量的明星,很多艺术家除了艺术素养精湛,而且对社会的贡献不断地增加,社会媒体应该多宣传这种明星艺人,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精神传播。”闫素飞建议。  
    此前,在网上疯传的一张《2017年各大艺术院校学费一览表》显示,主要艺术院校本科生每年学费在1万--2万元之间,个别知名院校非财政拨款研究生每年学费甚至达2万元以上。  
    有专家表示,在中国目前社会语境中,学艺术仍然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财力,不容小觑。  
    相关数据显示,仅以一些高中开始准备艺考的“半路出家”学生为例,每年花费在相关艺术培训的费用就达3万至5万元不等。更不用提那些从小就接受艺术特长教育的学生。  
    在今年的艺考大军中,刚满18岁的首批“00后”成为“主力军”。据媒体报道,“00后”赶考不仅时尚感、艺术感十足,而且“豪气十足”,有的考生学艺半年花费40万元,赶考7天预算两三万元。  
    显然,这些高昂的学习和培养成本对那些家境贫寒却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而言,是一种天然的门槛。  
    如何让艺术教育尽快摆脱功利主义纠缠的目标与初衷是目前艺术教育机构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人计算过,北京市有2300万人口,假设每个家庭如果每年听一场音乐会,需要多少剧场?需要多少人才?中间缺口很大,因此,艺考、艺术教育是方兴未艾的。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艺术教育部门迫切需要提升的是审美能力。对艺术学生来说,科学和艺术是同样需要的,都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艺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艺术需求。  
    专家建议,应该需求侧发力,供给侧改革,艺术高校的从业人员也要想清楚,“艺术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在培养人才上,要有分层,不能所有的艺术高校都按照“大师”培养,还要培养未来的艺术教师、乐团成员、幕后工作人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路彤(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