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四重维度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13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提出,到2035年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文化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为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擘画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精神引领。 目的之维:文化软实力取决于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加强我国软实力建设,就是要在思想观念上鲜明地亮出并坚持我们自己最核心的东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从根本上讲,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文化的底蕴——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担当,不仅切实巩固了我国的物质基础,而且有效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逐步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条件下,意识形态是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思想战线斗争所围绕的核心问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文化渗透和攻击,是以西方价值观念、制度文化和思想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这表明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上,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导性作用。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与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同时,注重传统节日对民族情感的聚合作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价值。这是新形势下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 实践之维: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辩证因素 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进程来看,应努力实现文化产品民族特色与时代特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引领生活与关怀生命的有机统一。 努力实现文化产品民族特色与时代特点的有机统一,是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方位。民族特色是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民族意志和民族凝聚力。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为此,我们应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成果丰硕、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但具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只有充分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社会发展风貌、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化才能有亲和力和生命力,才能发挥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最大效益地转化为软实力。 努力实现文化产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本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文化产品既有商品属性,又是特殊产品。这要求我们的文化市场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不能简单地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需要牢牢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努力实现文化产品引领生活与关怀生命的有机统一,是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诉求。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在文化产品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引领与生命关怀上。文化产品除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承担着在社会生活中关怀生命的重任。对于中国而言,就是要引导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不断掌握生产的技巧、生活的方法,共同享受生产的成果、生活的乐趣,进而实现人生的目标、生命的价值。这种人文关怀的源动力来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要展现。这既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 主体之维:用大众传媒反映民生、疏通民意、凝聚共识 大众传媒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反映民生、疏通民意、凝聚共识,说到底就是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安顿问题。 在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发挥大众传媒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要代表公众利益,调节群众精神生活,营造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表达方式上,符合公众的口味,为其所喜闻乐见;在涉及民生及人民精神生活安顿的问题上,做到“先导、指导、疏导、引导”。同时,大众传媒应当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少一点说教,多一些亲和,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又要用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改善社会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本国文化的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传媒的活力决定文化软实力。传媒的活力关键在于大众的关注与信赖。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努力创建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气息的门户网站。同时,探索创办双语网站、单一外语网站,加速自主创新步伐,通过网络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文化。 拓展之维: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 文化产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的生产和消费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建构性的认同实践。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 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与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碰撞交融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洪流,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已不可避免。中国文化产品只有立足民族风格,形成民族特色,才能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认同度,才能为确立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长久竞争力和影响力服务。 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鉴于我国目前在世界文化贸易、文化交流的“入超”地位以及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市场的相对弱势,我们应当学会利用“第三方”来表达本国意愿。一是通过各种方式与驻华记者加强沟通,有重点、有选择地邀请影响力大的资深记者来访,从而通过接触扩大影响。二是积极发挥在中国经商、旅游、探亲、访友、研究的外国人,尤其是外国驻华新闻、文化官员,海外的华侨、华裔、跨国公司,以及国外的协会、商会等在提升我国国际文化软实力地位中的作用。三是借助孔子学院、合资影视、中国留学生、外派访问学者、海外旅游团队、中资机构等组织、团队和个人,树立礼仪之邦公民的形象,强化文明古国公民的形象。 李书吾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下一篇: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接地气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