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这五个“第一法”,教会我们如何待人处事


    文/唐东辉
    明人吕坤指出:“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让,是保身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名利、生死于度外,是养生第一法。”(《呻吟语·存心》)这五个“第一法”,教会我们如何待人处事,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优秀、更加和谐。
    
    思索以通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宁耐,是思事第一法
    宁耐,意即忍耐。忍耐,是思考事情的第一法则。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把这件事情想清楚、想透彻,所谓“思索以通之”(《荀子·劝学》),把事情的过程与细节,大到分几步实施,小到某一细节,前前后后都考虑清楚,这样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才不致出现大的差错。
    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有忍耐的精神。没有一份忍耐的思索精神,任何事情都只能是浅尝辄止,无法深入分析;没有一份忍耐的思索精神,任何事情都只能是顾了东头顾不了西头,无法考虑周全。孔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终日不食,终夜不寝”(《论语·卫灵公》),正因为有了这份忍耐,才成就了他洁净精微的学问;周公制礼作乐,“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正因为有了这份忍耐,才制定出了维系周朝八百年的完备礼乐文化。
    
    仰而思之,夜以继日(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安详有两义,一是指态度或举止安详,二是指行事稳重,从容不迫。此处取第二义。
    从容,是处理事情的第一法则。《弟子规》中说:“事多忙,忙多错。”处理事情手忙脚乱,太急促了,就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发生错误的可能也就增加。因此当我们遇到事情时,千万不能着急,而是要静下心来,从容不迫,考虑周详,这样才不会出现疏漏和失误。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天资不高,这从他“扎硬寨,打呆仗”的用兵方略就可见一斑。但这未尝不是他处事安详的表现,他曾说,“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如果求胜心切,自身不稳就用奇计、出奇兵,岂不是拿将士的性命赌胜冒险?
    谦让,是保身第一法
    谦让,是保身全命的第一法则。
    《尚书》上说:“满招损,谦受益。”闯荡事业,固然需要奋进,但面对人人所欲的富贵与名誉,则需要用谦虚与退让来保身。
    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他22岁时会试不第,首辅李东阳开玩笑让他作《来科状元赋》。当时他年轻气傲,丝毫也不谦虚,挥笔而就。当时忌恨他的人就说:“如果让这小子登第,眼中哪还有我们这些人。”结果三年后他竟被忌恨他的人压制而再次落第。
    陶朱公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仇雪耻,但他深知越王“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毅然急流勇退,带着妻子离开了吴国,得以保全身家性命。而大夫文种因为不听范蠡的劝告,最终被越王赐死。
    
    谦虚与退让(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宽容,是待人第一法
    宽容,是对待他人的第一法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一个人不能没有明察秋毫的能力,但却不能对别人吹毛求疵。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容人之短,与人方便,才是与人为善。
    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只有拥有宽阔的胸襟,才能“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容天下难容之人,与他人融洽相处。
    吕蒙正是宋朝的贤相,为人宽容有度量。他刚任宰相时,有个官员不满地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他就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大家对此耿耿于怀,都想查清是谁说的,他却对大家说:“一旦知道了对方的姓名,就一辈子也忘不掉了。这样耿耿于怀,多不好啊!”由此人们都佩服他的宽洪大量。
    
    容人之短,与人方便(资料图 图源网络)
    置富贵、贫贱、名利、生死于度外,是养生第一法
    把富贵、贫贱、各利、生死都置之度外,是修心养生的第一法则。
    养生的真谛是养心,而“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一个人欲望太多,既要富贵双全,又要名利又收,还要长生不老,就只能使一颗心在向外追逐中疲于奔命。富贵也好,名利也罢,都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外在之物,长生不老,更是无稽之谈,若汲汲于求取而不肯休止,只能过早耗尽生命的能量。
    相反,一个人若能“寡欲”,则一方面可将欲望减之又减,不仅能给我们的心灵减负,还能知足常乐,活得潇洒自在,不致过早耗尽生命的能量;另一方面,寡欲还是养德的关键,而德行又与长寿密切相关,“药王”孙思邈指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