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发明 >

古代预测天气有很多学问,能掐会算是哄人的


    
    檀溪提问:
    这两天看天气预报,说受冷空气影响,自北向南我省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和降温天气,会对交通、公众出行等造成一定影响,气象专家建议公众注意防寒保暖,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减少外出;司机驾驶车辆注意行车安全;农户随时关注最新气象信息,及时对冬菜及设施农业采取防护措施。
    我想问的是,现在预测天气的准确率非常高,甚至都能具体到某地某时某分的天气情况。但在过去,科技非常落后,要是上学、工作或者旅游,人们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获得天气知识的?
    山西晚报记者回答:
    现代社会,天气预报对农业、交通乃至大众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每时每刻查询世界各地的天气状况,然后决定自己的工作或者旅游日程安排。
    古代没有高科技设备,人们必须看老天爷的“眼色”安排每天的衣食住行,因此“天气预报”成为刚需之事,可不是像影视剧里演的某些大神能掐会算出来的。预测天气,有很多学问。古代除了“气象局”预测天气外,民间还有很多方法,在一些考古遗址、文学作品、民间谚语中都能体现出来。
    考古遗址。在襄汾县陶寺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古老的天文观象台遗址。有关专家推测,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古人利用两柱之间的空隙来观测正东方向的塔儿山日出,并根据日光影推测出节气,经与现在农历时间相比,实地模拟观测后,节气时令精确度较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非常重视观天占候。有每逢节气日历记录物候和天气的传统,《左传》中记录了许多关于云和大气光象的观测结果,《管子》中也有气候、节气、物候方面的论述,明确提出了清明、大暑、小暑、始寒、大寒五个节气的名称。
    文学作品。《诗经》中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的记录。“雱”,指雨雪盛大的样子;“喈”形容风疾;“霏”是雨雪纷飞。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北风吹到、风大,带来的雨雪也大。”当时人们靠经验看天气、记录气象,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中出现了和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贤制定的一部指导农事的历法,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后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更多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其中说气象的不少,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民间谚语。《吕氏春秋》中有民谚预测天气的记录,比如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种,对预示不同天气有很大帮助。从山西流传下来的民谚中可以看出来。举几个例子:
    (1)勾勾云,道道云,今人(今日)不下是早生(指第二天早上)(太谷)
    (2)南山有了棉花云,小五台儿搭棚子(忻州)
    (3)天上鱼鳞甲,地上水疙瘩(寿阳)
    (4)石梯铺云,当日有雨(忻州)
    (5)天上花花云,明天晒死人(武乡)
    (6)白云下雨多,黑云惊老婆(万荣、汾西)
    (7)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不用问人,当日有雨(忻州)
    (8)云朝东,一场风,云朝南,水潭潭,云朝西,河儿溢;云朝北,刮倒芝麻下倒谷(万荣)
    (9)云往东,扑了空;云往南,水推船;云往
    西,稀泥糊糊擦圪膝;云往北,打倒
    麻子带倒豆(山阴)
    (10)云往东,一场空;云往南,雨来欢;云往西,雨来倾;云往北,雨来急(太谷)
    (11)云朝东,一场空;云朝南,雨越难;云朝西,淋水鸡;云朝北,稀泥
    泥圪膝(临县)
    (12)云往东,刮场风;云往南,水浇田;云往西,黄河溢;云往北,晒干麦(永济)
    从(1)-(5)可以看出,如果云层呈钩状或絮状肯定有雨,而如果成花状必然无雨。从(6)可以看出,如果云层呈白色将降大雨,而如果云
    层呈黑色,只是瞬间降雨,不会持久。从(7)可以得知,如果早上东南方向或晚上西北方向有云层堆积,则表示当日肯定有雨。山西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这些地理特点也影响了人们通过云的走向对雨势的判断,导致不同地区人们经验的不同。从(8)-(12)看出,山西大部分地区云往东走预示着无雨,云往西、南方向走将会有大雨,云往北走将有急雨;而在西北部的临县、孝义等地,云往南走却预示不会下雨;在南部的永济,如果云往北走,却是大晴天的预兆。
    古代,山西“十年九旱”是普遍的气候特点,所以人们对雨的渴求非常强烈,所以预测雨的经验非常多,有的甚至非常精准。“雷声雨,三后晌(广灵);猛雨不过道(临汾);五黄六月,立马等道(临汾)”,这些是反映夏季下雨的经验,如果是下午突发暴雷而下雨,则未来三天下午都会有雷雨,而且下雨范围较窄,时间较短,一会儿就过,行人可以“立马等道”,雨过就可上路。掌握了这些预测天气的方法,古人就像现代人一样决定什么时候出门、旅游或者上学等,也是很方便的。
    民谚中,还有根据动物的行为表现来预测天气的。比如:
    (1)燕子钻天,蛇溜道,不到饭时雨就到(永济)
    (2)圪蟆上岸水瓮浸,哈叭狗儿打嚏喷(武乡)
    (3)蛤蟆叫唤水瓮津,不信山里挽艾根,艾根生白点,定有大雨淋。(和顺)
    (4)蚂蚁晾窝,圪伶(松鼠)吼,野鸡叫,要变天(沁县)
    5)蜜虎儿(蚂蚁)搬家,蛇过道,老牛一吼雨就到(平遥)
    (6)鸡儿上架早,明儿天气好(天镇)
    动物似乎对气候的变化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总结出一套利用动物的异常变化来观察天气变化的经验。他们观察范围广泛,有天上飞的燕子、野鸡;有地上爬的蚂蚁、蛇、蚯蚓;有家里养的牛、鸡、狗;有河里游的蛤蟆;有树上走的松鼠等。他们还通过观察水缸是否返潮,山里的艾根是否有了白点来判断是否有雨。
    此外,古代有钦天监,专门负责气象,可以说是古代的气象局。秦汉时期已经设立,具有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职能。到明清两朝,开始有了西洋传教士在钦天监任职,如康熙年间的汤若望、南怀仁等,都担任过钦天监的主要官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