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引导学生用语言评价美术作品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32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在我的美术鉴赏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现举两例: 场景一: 师:某某同学,请你谈谈对凡高的《向日葵》的感受? 生:(想了一会笑)他画得好! 师:很好,很多人都和你一样认为凡高画得好,你能具体的说说他好在什么地方吗? 生:嗯!他用的黄色很多!(很多同学笑)…… 场景二: 师:今天谁能对《溪山行旅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好看!看着适意! 生2:前面一座山,后面一座山,中间有条瀑布。 生3:老师,我学过中国画的,这张画是传统的中国画,这副画给我的感受是他画特别有古意!(这样的表达已经让很多同学佩服了,一片掌声)…… 上面两个是我在上高中美术鉴赏课时真实的例子,由于学生在艺术鉴赏上的词语积累不是很多,所以有时候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甚至让人啼笑皆非!好或者不好,我喜欢或者我不喜欢,即使有部分对美术有偏爱的同学凭着自己的语言体系,来评价一些优秀画作时也是感觉很吃力,不能很好将自己的真实感受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俗话说一个人“三句话不离本行”,其实就是说一个人善于利用专业语言来交流。当学生没有专业语言时,在鉴赏、评价美术作品时那可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啊!美術作品是客观现实的形象化反映,有的美术作品甚至可以透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社会背景,又可以窥见艺术家本人的世界观、艺术观,还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审美情趣等等。所以美术鉴赏的课堂教学是需要大量语言交流的。教学互动中需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分享不同的感受与观点,在相互启发下深入理解作品。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优秀画作明明有强烈感受,却无话可说,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学生不知道从什么方面来分析,二是学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合理表达。为此,我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做了一个尝试,先把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在简单的提示下写出画面的构成要素,并且讨论这些构成要素给观者带来的感受。具体过程如下: 一、把每个小组总结的画面构成要素汇总成以下几个方面 1.构图有:水平构图、三角形构图、圆形构图等等。 2.色调有:冷色调、暖色调、明色调、暗色调等等。 3.笔触有:轻松的、严谨的、收敛的、狂放的等等。 二、根据画面的构成要素来逐条分析,这些构成要素给观者带来的什么样的感受 1.水平构图带来的安静祥和的感受,三角形构图所带来的稳定协调的效果感受;圆形构图给人以团结一致、整体不松散的感受等等。 2.冷色调给人带来宁静、清凉、深远,悲哀的感受,暖色调给人带来热烈、欢乐、温暖、开朗、活跃、恐怖的感受等等。明色调让人产生信心、希望、天真、浪漫的感受、暗色调让人产生权威、低调、高雅、执着、冷漠、防御的感受等等。 3.轻松的笔触的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狂放的笔触的给人带来不安、焦虑的感受,严谨收敛的笔触给人带来的严肃、认真、固执的感受。 三、将这些画面的构成要素以及给人带来不同感受的词语写在几张大纸上贴在墙壁上,然后同学在来评价美术作品时根据画面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构成要素带来的效果来评价凡高的《星月夜》 这样的话,学生就会从构图、色调以及笔触的角度来看这张画,并且能用相应词语来描述他们对《星月夜》这幅画的感受,对学生来说,这样从凭空捏造词语变成了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就会简单很多。 这样再有美术鉴赏课时,很多同学对一些优秀画作就能有方向的评价,有的时候甚至发表的言论给人感觉是相当的专业!由此可以初步断定为,学生在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时并不是无话可说,更不是学生对美术作品没有感受,而是源自于专业语言的匮乏。 另外,除了上述评价性的词语之外,学生来描述画作给他们带来的直观感受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美术的语言表达水平虽然与语文水平、审美水平等因素有关,但是,如果课堂上美术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艺术理解的表达能力,是能够克服这一困难的。 描述性语言主要用来陈述画面上的形象。对于写实的作品应指明画中画了哪些形象,还要引导学生去学会观看画面,例如:欣赏西方绘画时,由于西方油画多是焦点构图,而且色调比较丰富,所以观看画面主要按着画面构图、色调、笔触等来分析,而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由于国画大多是散点构图,而且画家重在意境,所以色调相对于西画来说比较单一,观看的顺序可以自己确定或是从整体到局部,或是从上而下,或是从左到右,特别是一个比较长的卷轴画则是要从右向左来观看。 综上所述,以后上美术鉴赏课时,我会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练习。在教学中,我可以安排学生交流或竞赛活动。对于不善于讲述的学生,可以让他书写。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可得到提高,描述能力自然也就随之提高了。作者:赵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关于美术作品抄袭的认定
- 下一篇:怎样在古典文学中进行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