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物志》 学识人知人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45 大道知行 newdu 参加讨论
文/中国纪检监察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许多关于认识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优秀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知人识人用人之道”,催生了大量品评人才的典籍名著,三国曹魏时期刘邵所著的《人物志》便是其中的代表。 《人物志》的“识人用人”之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刘邵,字孔才,广平郡邯郸人。建安中期以广平郡计吏入仕,后转任太子舍人,成为曹丕的幕僚。曹丕登基后,刘邵先后任尚书郎和散骑侍郎,曹睿继位后,又先后任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等职,积累了大量治国理政和选用人才的实践经验,曾主持起草中国第一部选官考官的法规——《都官课考》。 《人物志》大约成书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至青龙四年(公元236年)间,全书兼采儒、法、道、阴阳等各家之长,分为三卷十二篇,对人才的分类、发现、识别、使用等作出系统阐述。古人称赞此书“三代以下,善评人品者,莫或能逾之也。”“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冶性修身之檠括。”纵观《人物志》全书,其选人用人的思想主要集中于人材精微而知用两难、德才兼备而中和为贵、禀气阴阳而流业有别、材不同量而任政各异、八观七缪而审辨不易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值得今人借鉴之处。 《人物志》值得今人借鉴(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材精微而知用两难 《人物志》在序言就开宗明义指出选拔人才的重要意义:“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在第一章就强调人物之理,精微难察:“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并且专辟一章《效难》,说明选拔人才既有“难知之难”,又有“知之而无由得效之难”。 自古以来,得人者兴,失人者崩。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是关系到全局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人物志》所说的人才甚微而玄,讲的就这个道理。人的主观世界需要通过人的外在表现来探究,而人的外在表现既受主观世界的支配,又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上出于多种目的,人往往会掩饰内心真实想法,客观条件又常常限制真实意志的表达。如果不采取科学的理念、通过系统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考验,就无法探究到人的本质,所以古人常常感慨“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人材精微而知用两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德才兼备而中和贵 《人物志》认为人才的最高标准是“中和”:“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何谓“中和”?在《人物志》中,“中和”也即中庸。《人物志》认为人在内有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在外有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征”,如果“五常”和“九征”表里达到高度一致,则为人才的最高境界,称之为中庸。因此,中庸指的是人格健康、品性高尚,并且达到一种自然流露的真实状态。《论语》有云“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资治通鉴》说“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物志》实际表达的就是以德帅才的思想。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德是前提,是关键,是根本。因此,要重用那些既品德高尚,又能力出色、实绩突出、作风正派的人才,把用人导向这面鲜艳的旗帜树立起来,起到引导、示范、激励作用。 德才兼备而中和贵(资料图 图源网络) 禀气阴阳而流业有别 《人物志》着重指出人禀气阴阳而性有刚柔,按其偏长来分有“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等十二种之多。每种人才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清节家“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延陵、晏婴这样的人物;法家“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管仲、商鞅这样的人物;术家“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范蠡、张良这样的人物。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读古人10大闲书 享人间无尽清福
- 下一篇:古训:所谓善良 其实就是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