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读书三用:安身立命 滋养正气 洞见天地


    文/曾强
    南朝梁元帝本来酷爱读书,即便一只眼瞎不能捧书,也要让书僮念给他听。后来亡国,他一把火烧了十四万卷藏书,旁人问为什么,他怨叹“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简单从投入产出的功利主义出发,读书犹如长线风投,收益的确不可预知。过去学得文武艺之后能“售与帝王家”的毕竟是少数,如今多数人寒窗苦读之后都只是在平凡岗位上汲汲于生,仍然仰人鼻息地过活,有人甚至读死书走向反面,变得迂阔陈腐。
    
    读书犹如长线风投,收益不可预知(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企图通过愚民政策实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结果“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没想到不学无术的刘项让秦朝“三世而斩”。所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论调总有一定市场。唐朝李贺也曾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感慨,那画有裂土封侯功臣的凌烟阁,刻有几个书生的名字?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毫无价值。”庄子说:“土地既广且大,人所用的只是脚下立足之地。但如果只保留你脚踩的那方地,把其它多余土地都挖了,一直挖到黄泉,那么脚下之地还有用吗?”惠子说:“当然没用,因为我不能动弹了。”
    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所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读书即是此理,读书也许不能改天换地、叱咤风云,但不读书的后果便如庄子所说,必然寸步难行。
    
    读过的书藏在你的气质里(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书如空气,读书方能安身立命。
    《史记》记载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叔叔项梁很生气,项羽说读书能写姓名就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敌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教他兵法,项羽也是浅尝辄止。后来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空叹“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唐朝杜牧认为项羽见识短浅,临死了只惦记着虞姬和爱马,“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这是少知而迷,无知少知的愚症,只有读书这副方剂能够医治。
    书如清泉,读书方能滋养正气。
    《易经·蒙》言“山下出泉,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是说蒙昧的儿童从小就要教育培养贞正之德,使他们的心灵像清泉一样明澈。所谓“正”,是文天祥“沛乎塞苍冥”的天地正气,是孟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是屈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之气。
    为政者胸怀“子帅以正,孰能不正”的道德律,对钱财美色眼里看的破,肚里也忍得过,社会风俗也会如草上之风必偃。
    为商者诚信为本,学习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何愁做不成百年老店。
    持家者心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警惧,自然会修炼涵养“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久”的家风美德。
    夫妻间明白“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何须担忧婚姻家庭不和睦长久。
    书如火炬,读书方能洞见天地。
    读书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臻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然化境。
    如果说第二层境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人生宇宙还有疑惑疙瘩,第三层境界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对万事万物都看得通透,所谓“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读书读到这种境界,能乘物以游心,胸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格局,挥洒“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失其时”的自如,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
    
    书如空气,如清泉,如火炬(资料图 图源网络)
    西晋时期,郝隆的家乡有七月七日家家户户把家中绸缎金银搬出来晒的习俗,家贫的郝隆解开衣扣袒胸露腹晒太阳,邻居问他原因,他傲然回答自己在晒书。
    尊贵其实并不关富贵,孔子盛赞颜回“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自己破衣烂衫与一群锦衣貂裘的人站在一起,能够不卑不亢、谈笑风生,胸中如无丘壑,试问世间几人有此定力?
    皮囊气质的庸常凡俗与奇绝高贵,浅陋鄙薄与望之俨然,盛气凌人与威而不猛,才是读书与不读书的真正差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一直暗暗在想,这世界上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