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声教(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0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代表作品 1、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 武侯星陨,江山依旧,千秋寂寞圣贤。投笔岚山,运筹黄埔,一生戎马多艰。道义一肩担,保国祚早定,天下长安。日月经天,大鸾翔宇御浩然。 舟楫不避狂澜,有中流一柱,可比金坚。八阵图残,三分梦碎,诤谏无补空谈。长泪满青衫,叹午门惊变,雨覆云翻。遗爱犹存,躬耕人去空园田。 2、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 一棹菱歌曲院深,碧波从容绿无痕。藕花红消月盈门。 满把流光谁吊问?桨声何处不销魂。梦回犹作宦游人。 3、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 碧树掩幽径,故丘何处寻。 祠畔西溪水,檐下北平人。 好静修文胆,安贫写诗魂。 清风吹绿蜡,惊觉已黄昏。 4、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 孤茔湮鹤迹,晚照蒋村前。 阶下蕉烟碧,堂前蝶梦酣。 南湖花隐月,北渚水含烟。 樊榭吟游处,石窗薜荔缠。 5、观潮有感 潮来万马风雷变,潮返空留素练痕。 几度浮沉天地阔,江山代有弄潮人。 6、采桑子·西湖四咏 采桑子·谁家庭院春光好 谁家庭院春光好,粉堕仙乡,微雨钱塘,红杏争落燕一双。 暖风袭面清波乱,孤棹寻芳,杯酒斜阳,一段伤心似水长。 采桑子·芙蓉出水连天远 芙蓉出水连天远,西子多娇,南客风骚,独爱红帔翠盖招。 满湖清冽薰人醉,烟水迢迢,何处笙箫,明月清风上柳梢。 采桑子·西湖秋水平如镜 西湖秋水平如镜,北雁南回,红叶谁题,楼外楼畔锦绣织。 莫愁难觅故园路,曾记来时,斜月迟迟,别梦依依醉里归。 采桑子·西风凋尽西湖柳 西风凋尽西湖柳,冷月寒烟,红藕香残,南御亭北水漫天。 断桥望断天涯路,梅影孤山,独倚阑干,清夜思君碧落间。 7、断桥春草 无限春波碧草生,断桥独立雨濛濛。 长安流水繁华尽,一段孤芳万古恒。 8、西溪小令二首 如梦令·归棹茭芦苇岸 归棹茭芦苇岸,白鹭锦鳞为伴,闲卧水云间,但见碧波清浅,当断,当断,飘絮一身纷乱。 如梦令·曾试深潭向晚 曾试深潭向晚,春水画船轻泛,坐忘袖云烟,桂魄苇梢忽见,归岸,归岸,清呗二公祠畔。 作品解析 1、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 武侯星陨,江山依旧,千秋寂寞圣贤。投笔岚山,运筹黄埔,一生戎马多艰。道义一肩担,保国祚早定,天下长安。日月经天,大鸾翔宇御浩然。 舟楫不避狂澜,有中流一柱,可比金坚。八阵图残,三分梦碎,诤谏无补空谈。长泪满青衫,叹午门惊变,雨覆云翻。遗爱犹存,躬耕人去空园田。 作品注解: ①武侯:指周恩来。 ②岚山:周恩来留学日本曾赋诗明志之地。 ③黄埔:指黄埔军校。周恩来曾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 ④国祚:原意为国运,这里指新中国。点出周恩来作为开国元勋的功绩。 ⑤天下:指新中国。 ⑥长安:长治久安。肯定了周恩来建设新中国的功绩。 ⑦舟楫:指周恩来。周恩来总理恰如船与桨,保护革命战友渡过“文化大革命”的惊涛骇浪。 ⑧青衫:唐代低级官员的服饰。作者以青衫自喻。 ⑨午门惊变:指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的四五运动。 ⑩遗爱:指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与贡献等。 作品评析: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是厉声教于1976年所作的哀悼周恩来总理的一阙词,为悼念周总理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该词仅用寥寥数笔即勾勒出周恩来波澜壮阔的一生,既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敬仰、爱戴与深切怀念之情,又对周总理的一生是一个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理性的概括。作者曾获得周恩来的赏识与肯定,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走上外交战线,并自始至终追随周恩来总理。作者出身杭州厉家,与周恩来家是世交,两家还有亲戚关系。故作者对周恩来其人有着自己切身而独到的理解。整阙词哀而不伤,虚与实,放与收,意象与用典,抒情与叙事均结合巧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周恩来总理的景仰、哀悼和思念。个别处似乎虚多实少,典故较多,实则是作者用语谨慎,以避人耳目。但在那个年代,已属惊人之语,足见作者对于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之情已超越了对其个人安危的顾忌。 2、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 一棹菱歌曲院深,碧波从容绿无痕。藕花红消月盈门。 满把流光谁吊问?桨声何处不销魂。梦回犹作宦游人。 作品注解: ①棹:船桨。 ②菱歌:采菱之歌。南朝鲍照《采菱歌》有“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句,宋代张孝祥词《菩萨蛮·吴波细卷东风急》有“一棹采菱歌”句。 ③曲院:指曲院风荷,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前。南宋时,此处有一座官家酿酒的作坊,即曲院。附近的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 ④从容:盘桓逗留。《楚辞·九章·悲回风》:“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元孙叔顺《粉蝶儿》套曲:“停立在曲槛边,从容在芳径里。” ⑤藕花:荷花。 ⑥流光:此处双关,一指如水般流泻的月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亦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唐代鲍防《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诗:“流光易去懽难得,莫厌频频上此台。”宋代宋祁《浪淘沙·别刘原父》词:“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华换。” ⑦宦游人:宦游即古代士人为谋取官职,离乡拜谒权贵、广交朋友的旅游。宦游人即被派到远离京城或家乡之地的官员,此处意为驻外的外交官。 白话译文: 在采菱人的歌声中,泛舟曲院风荷深处,盘桓在碧波里,只见绿水无痕。月照满门,月光下荷花的红色都消褪了。 这满把如水般流泻的月光,像那如水般流逝的时光,谁来怜惜凭吊?无论在哪里,听到桨声,都令思乡的人销魂。醒来,才发现自己仍然在异国做外交官,刚才泛舟西湖,不过是在梦里。 作品评析: 《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是厉声教于1994年在驻加拿大多伦多时所创作的一首词作。这阙词抒写了厉声教夏夜梦回杭州,泛舟西湖,夜观曲院风荷时的感受,表现了作为外交官的厉声教虽身在异国,仍心系故乡杭州的思乡情怀。词作上半阙以夜泛西湖开头,却不先铺排景致,而是先声夺人,以一曲菱歌引人入胜,令读者瞬间身临其境,如置身湖中,耳边是歌声伴着船桨划水的声音,眼前是碧波沉沉,月照荷花的景色。在作者笔下,荷花不是以通常晴空烈日下红花绿叶的艳丽形象出场,而是在如银月色映照下,褪去鲜艳,展现出别样的清幽,颇有水墨画的味道,这在西湖歌咏中是比较少见的。而空庭之中,只有月光盈门,也是闲云野鹤之境,这同样多少体现出作者不求富贵,洁身自好的追求和返璞归真,远离烦嚣的渴望。下半阙写景之中融入了触及灵魂的情感表达,流光谁吊问,何处不销魂,两处疑问的答案耐人追寻,颇有东坡诗“人生到处知何似”一句的味道。末句才点破此乃梦境,出人意表。梦境中折射的是作者思念祖国和家乡的心境。好梦不长,如斯良辰美景不可多得;游宦异国,自是梦萦魂牵故乡山水。整阙词清丽流畅,洒脱自然,立意新颖,不落窠臼。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如歌如画,亦真亦幻。自古至今,歌咏西湖、荷花的诗词歌赋何其多矣,却鲜有这样别致而有意趣的。 3、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 碧树掩幽径,故丘何处寻。 祠畔西溪水,檐下北平人。 好静修文胆,安贫写诗魂。 清风吹绿蜡,惊觉已黄昏。 作品注解: ①季春:即农历三月份。 ②故丘:指厉鹗墓。 ③北平人:此处指作者本人。北平即北京,作者作为外交官工作生活在那里。 ④文胆:本义是对于专为高阶的政治人物(通常是国家领导人)草拟撰写各种文告、演讲稿、新闻稿等文书的幕僚人员的非正式称呼。此处指为人刚正,文采翩翩,文章立意深刻,造诣深远,内涵丰富,思想无止无尽的人。 ⑤绿蜡:指未展芭蕉。唐代钱珝《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白话译文: 循着绿树掩映的幽深小径,不知何处寻找先人的坟丘。 二公祠畔环绕着西溪的碧水,廊檐下伫立着客居北京的我。 在二公祠凭吊徜徉,无限景仰厉公,他一生清正不阿,安贫好静,潜心修行著述,终成为造诣深远,辞采风流的一代文豪。 直到清风吹拂过翠绿的蜡烛般还没展开的芭蕉叶,才忽然发现,就这样不知不觉天已黄昏。 作品评析: 《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是厉声教于2011年初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拜谒厉杭二公祠,同时寻访其先祖厉鹗墓时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体现了作为诗人的厉声教将凭吊先人的思古幽情寄托于杭州山水之间的超逸情怀。作者此诗,看似信手拈来,流畅清新,不落窠臼,实则构思精妙,深沉蕴藉,意在言外,对仗工整而无雕琢之匠气,立意深远兼具天然之气韵,用典与写景浑然一体,古人与今人共此幽情,为不可多得之作。首句以绿树掩映幽径的景色,寥寥几个字就将全诗的画面感、幽远的意境一下子展现出来。末尾一个“寻”字,突出“寻访”之本格,却又用“何处寻”问句结尾,带有悬念,暗示求之不得,又似有所期待,耐人寻味。可谓于平淡中见不凡。颔联为罕见的妙对,对仗工整,意蕴丰富,令人称奇。“祠畔”句,本来纯系眼前实景,然用“西溪水”三字,既给出地点,又引人入胜,西溪之美,人尽皆知,只闻“西溪”二字,便可联想到无数风光,令人极易与作者共感,描绘的是一脉流淌不绝的碧水,引发的是无限追慕遥想,如此名胜之地,此情此景,谁曾与共?而“檐下”句,由古及今,现出前来凭吊的作者真身。该下联别出心裁,初读看似用“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的常言为典,诉说作者这在北平多年游宦之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怀,再读悟出其一语双关,实际巧妙描摹了自北平归来西溪之人,在祠堂外屋檐之下默立之态:后世子孙来吊先人,仰慕先贤,实在不可不低头。表面的自伤之语,竟是抒发对先人的无限景仰崇敬的佳句。且“西溪”对“北平”,二者皆为地名,“西溪水”对“北平人”,二者皆为令人生出无限遐想的事物,大有趣味,读来不忍释卷。颈联两句工整之余,含义深刻。厉鹗一生贫寒不仕,命途多舛,无缘富贵,但在清代词坛独树一帜,才华卓绝,著作甚丰,后世名垂不朽。“好静”、“安贫”二句,看似怀念先人的清高博学、安贫乐道、著述丰富,实则也是对作者自身继承发扬前人之风骨标格的理想追求的一种表达,今人古人,一心同理。尾联又回到眼前景物,将读者从无限感怀之中带回现实,收束得当。“清风吹绿蜡”一句用了“冷烛无烟绿蜡干”的旧典,却显清新,盖因祠堂前常年种植芭蕉,新绿当春萌发,作者以眼前所见入诗,故不造作。且有“惊觉已黄昏”之句在后,点出天色将晚。既已傍晚,想到点蜡烛也是自然而然,而新长出的芭蕉嫩叶,正如绿蜡,如此而已。此外“清风”句,静的是芭蕉,动的是风,静中有动,颇有禅意,与“惊觉”句相得益彰。“惊觉”句又是双关,既写出作者耽于凭吊,思绪万千而忘记了时间流逝的情景,又仿佛是身已暮年的作者惊叹年华易逝的感慨,红尘中人,莫不如此,这静谧之中的“惊”字,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惊”字,各臻其妙,大有警醒世人之意。自来吊古咏怀之作,多有作者自伤身世,怀才不遇之慨叹,如杜工部吊蜀相祠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等,但作者此诗,匠心独运,虽有淡淡伤感却无悲戚酸苦之局促。不事雕琢而意境高远,正大端方却妙趣横生,值得反复吟咏,堪称当代吊古咏怀诗之杰作。 4、观潮有感 潮来万马风雷变,潮返空留素练痕。 几度浮沉天地阔,江山代有弄潮人。 作品注解: ①潮:字面应指钱塘江潮,因作者是杭州人,观潮乃是赴杭游客之经典节目。此处引申为改革的浪潮,社会巨大的发展变化之意。 ②万马:此处用典,典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之“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句。龚诗中万马齐喑中万马之本义是指社会大众,此处翻新意,用万马奔腾形容潮水来时的声势浩大。 ③风雷:此处用典,出处同上。本义指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此处用以形容潮水的汹涌澎湃。 ④素练:本意是白色绢帛。常用以喻云、水、瀑布等。 ⑤浮沉:本意是在水中时而浮起,时而沉下,指随波逐流,也比喻盛衰、升降,得意或失意,如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句。此处指个人的得失境遇。 ⑥江山:本意为山河山川,此处指国家,如宋代王安石《金陵怀古》:之“至竟江山谁是主,却因歌舞破除休”句等。 ⑦代有:代代都有,此句用典,典出清代赵翼《论诗五首·其二》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句,后多引以赞人才辈出或概括新人崛起替换旧人的规律。此处翻新,“代有弄潮人”指改革和社会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⑧弄潮人:本意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多作“弄潮儿”。后世引申指有超前思想的、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如元代姬翼《感皇恩·清净本然真》之“弄潮人不避、风波险”之句。此处指改革者。 作品评析: 《观潮有感》是厉声教于1998年观钱江潮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字字精炼,虽用熟习旧典,却极为贴切自然,与描摹眼前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观和感慨作者个人的人生历程巧妙地融为一体,兼之立意新颖,借写观钱江潮,把作者亲身经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祖国数次历史性的变革用寥寥数语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正如潮水的势不可挡一样,社会发展进步的浪潮是不可阻挡的,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代代都有高瞻远瞩的革命者、改革家们,他们无惧个人际遇顺逆,无畏前路波涛汹涌,像弄潮儿一样,踏浪而行,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他们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此诗最大特点是把钱塘江潮和改革创新这一对本体和喻体进行了水乳交融的刻画。作者在其中展现了不落窠臼的巧妙构思,堪称“教科书式”的用典方式,以及完美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通篇不见深奥晦涩或浓妆艳饰之处,而自大气磅礴,意境深远。其锤炼文字之功,值得研究揣摩。如“潮来万马风雷变”一句,一改龚自珍诗中的万马齐喑那晦暗颓废的色调,反而转用万马奔腾之状来描绘潮水来势汹汹,而末尾的“变”字,明似写潮水气势如风雷且瞬息万变,却又暗示了社会发展,改革创新所带来的大潮一样翻天覆地的巨变,可谓一字千钧。再如“几度浮沉天地阔”一句,既是写实,描绘潮涨潮落,天地开阔的景象,又是写虚,抒发作者在人生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终于放开怀抱,顿感海阔天空,豁然开朗的心情。末句“江山代有弄潮人”,既是写因观潮而联想到的改革浪潮和改革者们,又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后继有人的欣喜之情,既传达了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又体现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读来令人心折。 采桑子·西湖四咏
谁家庭院春光好,粉堕仙乡,微雨钱塘,红杏争落燕一双。 暖风袭面清波乱,孤棹寻芳,杯酒斜阳,一段伤心似水长。 作品注解: ①粉堕:指春天杨花柳絮如雪白粉末随风飘落。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原文是林黛玉的一首词《唐多令·柳絮》的首句:“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②仙乡:本意指仙人所居处,仙界,用于对别人家乡的美称,又借指所爱者的居处,如宋代柳永《倾杯》词:“最苦碧云信断,仙乡路杳,归雁难倩。”此处指素有人间天堂之誉的杭州。 ③钱塘:此处指杭州,公元前222年秦灭楚,于今杭州地置钱塘县。 ④孤棹:此处指作者独自乘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引申为划船,如晋代陶潜《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又引申为船,如《宋史·太祖本纪》:“发战棹东下”。 ⑤寻芳:此处指游赏美景。宋代朱熹《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作品评析: 这是一阙描写西湖美好春光的小令,动中有静,情景结合,清新自然,引人入胜。 首句以“谁家庭院春光好”发问,不落俗套,又开篇点题,交待清楚,且带出了游览的过程和由近及远的镜头感,有一种闲庭信步的悠然与从容。 二、三句,八个字写尽了漫天飞絮、斜风细雨的春日景致,特别是仙乡、钱塘的重叠,不仅音韵优美,甘如醴酪,又强调了这乃是人间天堂、历史名城杭州的春色,引人遐思。 “红杏”句,杏花的色彩、落燕的动感,碰撞出火花,一个“争”字,又令人仿佛可听到双燕的啁啾之音,声色俱全,如口感丰富,层次分明的上品西点,带给读者莫大的享受。虽自古写红杏之句多矣,此句不遑多让,可跻身佳句之列。 “暖风”句,是上下阙的连接点。风行水上,是游人登舟后感受到的第一个变化,此处以春风拂面之暖,巧妙完成了镜头从步行踏春到乘船游玩的切换,看似寻常,实则精心。句末一个“乱”字别出心裁,一语双关,春波被风吹乱,正如心绪缭乱。 “孤棹寻芳,杯酒斜阳”两句,写景与抒情交融,行舟的动与斜阳的静结合,杯酒的近景与落日的远景结合,生动简洁地延续了“乱”字引出的情感脉络,开头一个“孤”字贯穿始终,夕阳西下,独坐船头,一种淡淡的寂寥之情跃然纸上。 “一段伤心似水长”句,到达了整阙词写景与抒情结合的顶点。伤春之情,自古有之,暮年之人,感慨更深,像望不到边的西湖水一样多的感伤,真是要愁煞了作者。而这伤感的缘由,作者并未言明,或许美景当前,令人更加遗憾人生苦短吧。此句设下悬念,却又不刻意,作为结尾,着实耐人寻味。 采桑子·芙蓉出水连天远 芙蓉出水连天远,西子多娇,南客风骚,独爱红帔翠盖招。 满湖清冽薰人醉,烟水迢迢,何处笙箫,明月清风上柳梢。 作品注解: ①芙蓉:此处指荷花。 ②西子:本义指西施,此处比喻西湖。西湖又称西子湖。语出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句。 ③南客:本义指客居南方或客居南方之人。唐代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南客潇湘外,西戎鄠杜旁。”此处借指古往今来流连西湖美景之人。 ④风骚:风,本义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本义指屈原的作品《离骚》。风骚本义为《诗经》和 《楚辞》的合称。后称关于诗文写作之事为风骚。此处指创作吟咏西湖美景的作品。 ⑤红帔:帔,古代服饰,上衣的一种。据《正字通》,帔即褙子。此处比喻荷花鲜艳的花朵。宋代王以宁《道中闻九里香花》诗:“何许绿裙红帔客,御风来献返魂香。” ⑥翠盖:本义指帝王的乘舆有翠羽为饰的华盖,又名“盖荷”、“文荷”。又指形如翠盖的植物茎叶。此处指翠盖一样的荷叶。南朝梁元帝《采莲赋》:“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葢”。 作品评析: 这是一阙描写西湖夏日风光的词。词作如油画般色调浓艳,气势不凡,却又不乏活泼与灵动,读来令人两腋生风,清香满颊,心旷神怡。 首句“芙蓉出水连天远”一句,将刚刚绽放的荷花的洁净、自然,和广阔的湖面上遍生荷叶荷花似乎直达天际的壮观、蓬勃,大胆结合,如镜头般由近处的出水芙蓉,推到远处的湖天一色,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眼前浮现出西湖著名的“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日胜景。此句与杨万里该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芙蓉出水四字又常用于比喻清新的文风,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读之暑热顿消。 二、三句八个字,将西湖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眼前的美景进行了跨越时空的融合:历朝历代不知多少文人骚客流连这多姿多彩的西湖美景,写下千古名篇。眼前这景色,不单是缤纷的自然之美,还有丰富的人文之美。 “独爱红帔翠盖招”句,续写西湖荷花绽放,红花翠叶的美景,而“独爱”二字,表现出作者在西湖四季诸多美景之中,对于夏日荷景的特殊喜爱。文人爱莲,爱其“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作者亦然。句末一个“招”字,接力前面的“红帔翠盖”的拟人化比喻,把荷花写活了,在亭亭翠盖下,出水的荷花,如同一个红袖女郎,顾盼招徕,摇曳生姿。 “满湖”句,描写了荷花的醉人芬芳,既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感官想象,又承上启下,暗示镜头即将从荷花切换至别处。 “烟水迢迢,何处笙箫”二句,将镜头切至没有种植荷花的湖面。夏日水汽氤氲,原本是炎热的,但“不知何处吹芦管”的清音入耳,似乎遍体生凉。此二句运用空濛的烟水,和“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笙箫的意象,从上阙油画般的浓烈感觉,自然过渡到一种恬淡的清幽意境,且将画面与音响结合,充分展现了西湖风雅的人文特色。 “明月清风上柳梢”句,既交待了时间的转换,又叙述了作者留恋美景,不忍遽去,直到月上柳梢时分的实际经历,更在色调上继续由明转暗,似乎带来夜风的清凉,展现了西湖夏夜风吹柳枝,明月在天的动静结合之美。作为结尾,可消炎夏暑热,可供永夜清玩。 采桑子·西湖秋水平如镜 西湖秋水平如镜,北雁南回,红叶谁题,楼外楼畔锦绣织。 莫愁难觅故园路,曾记来时,斜月迟迟,别梦依依醉里归。 作品注解: ①北雁:本意指候鸟之一的大雁,因其每年秋分后由北南飞,故称。隋代江总《于长安道归还扬州》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此处双关,亦喻指作者,因其定居北京,年年回杭。 ②楼外楼:此处双关,一指作者游览地点,杭州楼外楼菜馆,一家有160年历史的名餐馆,地处西湖孤山脚下,与西湖著名景点平湖秋月等为邻;二指西湖处处亭台楼阁的繁华胜景,典出宋代林升《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名句。而楼外楼餐馆亦得名于此诗。 ③锦绣:花纹精美色彩鲜艳的丝织品,喻指美丽或美好的事物,此处指美景。元代赵善庆《水仙子·仲春湖上》曲:“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 ④迟迟:本义为徐行貌,慢慢走的样子,亦作“遟遟”。语出《诗·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后引申为渐渐地慢慢地之义,如明代杨慎的《鹧鸪天·元宵后独酌》词:“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句等。此处指月亮慢慢升起的样子。 作品评析: 这阙词描写的是西湖秋色。作者在诸多永恒的秋日意象中融入了发自肺腑的乡愁别绪,意境高远,音韵和谐,文笔俊逸,情感真挚,堪称佳作。 首句“西湖秋水平如镜”,写景如画。秋水如镜的西湖风光如在眼前,且又交待了时空、季节,开篇即已引发秋思。“北雁南回”句,一写秋季候鸟飞回的实景,二写作者自己年年南下回乡之惯例,比喻恰当,巧妙双关,简洁优美。 “红叶谁题”句,继续一语双关,既是写红叶秋景,又是用典。典出《题红叶》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相传为唐宣宗时宫女所作。此处作者借用红叶题诗的典故,表达自己对时光如流水般飞逝的感慨,秋日肃杀,最令人愁,幸有美景,聊以开怀。 “楼外楼”句,再次双关,既是地点,又是由近及远的视角所见之景。此地是楼外楼,远方亦有楼外之楼,山外之山,描绘的是西湖自然山水之外的繁华人文景观,引发的却是无尽的遐想与哲学层面的思考。因为,此处看似平常的用典实际是作者的精心设计,“楼外楼”典故的出处是林升的诗,而诗中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浩叹,除了怒其不争的爱国情怀等,也是那些来自沦陷的北方的南宋人的一种变格的乡愁。正是此句,将上半阙的写景进行了收束,引发了下半阙的关于乡愁的情感奏鸣。 “莫愁”句,在上文的乡愁序曲之后,直入主题,仿佛是作者在安抚自己,不要为寻不到回归故园之路而忧愁,实际表达的是“故园芜已平”的感伤之情。 “曾记来时”句,典出宋代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句。姜夔词写夜泛西湖赏荷花之乐,此处用典双关,既借典故点出时间流逝已是夜晚,又借典故中的“尝与鸳鸯为侣”写出作者追忆旧游,而今形单影只的孤寂。 “斜月迟迟”句,继续用典双关,既是写眼前之斜月渐升之景,又因“迟迟”之典,出自杨慎元宵节后独酌思乡的词,词中有“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之句,所以又是作者抒发乡愁之句。同时,结合前文的“故园路”和采用厉鹗极其尊崇的姜夔词作之典故的写作手法,不难看出,作者此处,还意在致敬其先祖清代文豪厉鹗所作《冷泉亭》诗中“迟迟松外月,为我照田衣”之句,似欲远离尘嚣,用意深远。 “别梦依依醉里归”句,又涉及了双重用典。厉鹗词《台城路·蚕》之四有:“别梦依依,小楼窗日吐”之句,典出唐代张泌《寄人》诗中:“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之句。作者此处借此典故,致敬之余,抒发了自己梦萦魂牵的乡愁和对先人的怀念,别有一番滋味。句末用一“归”字,是整阙词的结尾以及全篇的灵魂,也是作者这总共四阙采桑子的共同的文眼:背井离乡,不如归去,故乡杭州与美丽的西湖,是先人和家的所在,是诗人肉体和灵魂最终的归宿,是人生归途最后的终点。 采桑子·西风凋尽西湖柳 西风凋尽西湖柳,冷月寒烟,红藕香残,南御亭北水漫天。 断桥望断天涯路,梅影孤山,独倚阑干,清夜思君碧落间。 作品注解: ①冷月:指月亮。月光给人以清冷之感,故称。宋代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②寒烟:寒冷的烟雾。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③红藕:此处指荷花。 ④南御亭:即南御碑亭,在苏堤上,压堤桥南御碑亭处,具备最为完整的视域范围,是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 ⑤断桥: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据传始建于唐代,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由此得名。“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 ⑥孤山:西湖中一孤峙之岛,其景色早在唐宋已闻名遐迩。宋代“梅妻鹤子”的林逋隐居孤山,大量植梅,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咏梅第一佳句传世。 ⑦阑干:即栏杆。 ⑧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多泛指天上,语出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此处指天空。 作品评析: 这阙词写的是西湖冬日之美。用典精妙,意境幽远,文辞清丽,韵脚自然,情感真挚。最精彩之处是词作内在的节奏音韵如旋律悠扬,沁人心脾,充分体现了作者将形式之美与内容之美精巧结合的高超手法,颇足一观。 首句“西风凋尽西湖柳”,开宗明义,描绘出西湖萧瑟的冬季风景的画面,颇有王国维“昨夜西风凋碧树”之境界。然王词中的“凋”还只是秋风之力,此处的“凋尽”,更进一步,渲染出冬季的冷寂。其中“西风”、“西湖”两个西字重复出现,写景之余,带出了缠绵悱恻的节奏,为下文进行了不可或缺的感情基调的铺垫,就此而言,较王词似有过之。 二、三句“冷月寒烟,红藕香残”中,冷月给出了时间,是月光清冷的冬夜,寒烟和红藕,都是西湖特色景致,湖上特有的氤氲之气经冬更寒,荷花到了冬天早已凋残,这两个充满诗意的意象,点明了季节和地点,继续描摹冬夜的寂静凄清。同时,“红藕香残”典出宋代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红藕香残玉簟秋”之句,李词系著名的寄托相思之词,其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名句堪称绝妙。作者运用这一典故,也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南御亭北”句,自近景切至远景。“水漫天”典出宋代洪渐《舟泊港口》诗:“月浸芦花水漫天,渔翁醉后正堪眠”句,与宋代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中“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的名句各臻其妙。洪诗写旅次离愁,黄诗写与亲友分别的离情。作者此处借典双关,表面写景,表现冬夜湖面波浪拍天的壮阔,实则传情,展现冬夜怀远的思念之情,但与洪诗黄诗一样,都不作儿女沾巾之态,而自有一种豪迈洒脱。 “断桥望断天涯路”句,更是蕴意丰富。表面是作者冬夜行至断桥遥望远方的行踪,而“望断天涯路”与首句同出自王国维的词,或思念远人,或求索探寻,可有多重解释。这接连两个“断”字,加上“天涯”的意象,又令人联想到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名句。“断桥望断”,读来如嚼橄榄,节奏感,韵律感,直击胸臆,令相思之苦,鲜明清晰,感人肺腑。 “梅影孤山”句,明为写作者眺望之湖中景致,实际暗含林逋“疏影横斜”的名句,流露作者因思念离人而更加孤寂的感受,还体现了在寂寞中坚定自持的情怀。 “独倚阑干”句,延续了前句的孤清之感,又将镜头由远及近,由景及人,从所望景物回到作者自身。 “清夜思君”句,运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典故,以比喻作者如明皇渴望一见太真一般,渴慕所思之人的心情。结合前文及此处的典故,这令作者在西子湖畔清冷的冬夜如此深深思念之人,可以猜想已不在尘世,故作者只能遥望无尽苍穹,无限怅惘。 根据作品创作的时间,作者思念的可能是父亲厉麟似,但不论是谁,这阙如歌如泣的词,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其所承载的思念之情,令人感动;那哀艳婉转的画面与音韵之美,更令人击节。 小结: 作者这四阙词,用典与写实俱臻妙境,用工整严谨的韵文,自然流畅地写尽了西湖四时风物的精彩,写活了西湖四季美景的精魂,表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描绘了杭州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的水乳交融,且能兼顾音韵之美与画面之美,可谓字字珠玑,读来朗朗上口,令人不忍释卷,无愧于当代吟咏杭州西湖诗词中的杰作。 6、断桥春草 无限春波碧草生,断桥独立雨濛濛。 长安流水繁华尽,一段孤芳万古恒。 作者原注:1997年春节,自京回杭探母,再游西湖,独立断桥观雨,去岁劲草,经冬未凋,新绿又生,有所思兼怀先严而作。 作品注解: ①断桥:西湖著名景点,“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据传始建于唐代,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由此得名。位于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 ②濛濛:此处指细雨迷茫的样子,《诗·豳风·东山》“零雨其濛”。 ③长安:本意为唐代帝都长安(今西安),此处指首都北京。 ④孤芳:本意指独秀的香花,如南朝梁沈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贞操与日月俱悬,孤芳随山壑共远。”后常用于比喻高洁绝俗的品格。唐代韩愈《孟生诗》:“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亦指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王先谦《序》:“惜抱自守孤芳,以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一阙。”结合作者原注,此处应指作者父亲厉麟似。因其曾拒与国民党同流合污,挂冠而去,又曾在上海沦陷期间,坚守节操,以“非暴力不合作”方式与日寇进行抗争。 作品评析: 诗作清新隽永,音韵优美,自然流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巧妙地将写景与凭吊相结合,既抒发对先人的深切缅怀,又表达了对其高洁品格的追思和敬慕之情。 诗作通篇看似在歌咏经冬不凋的江南劲草,小草看似荏弱,但却坚韧顽强,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终于在早春的细雨中,绿了江南岸,迎来了无限春波的季节。实际上,作者之父即是鼎鼎有名的厉麟似先生。作者的原注中点出诗作是以品格刚毅的断桥春草来比喻虽为书生,却能坚守文人气节和民族大义,不畏强暴,坚持与日军抗争到底的先人。故人已杳,但他的思想与精神,正如这年年萌发的春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乾坤正气,万古流芳。 作者在这首绝句中展现了高超的创作技巧和不落窠臼的立意,看似形象写实的表述,实际是对古往今来歌咏芳草的名篇典故的巧妙运用。春草是文人墨客表达希望与寄托的重要意象,也是不亚于松竹的品格标志,而能够经冬不凋的劲草,更是象征了作者在新中国的春天里,继承先人遗志,追随先人足迹的决心和信心。长安流水繁华尽一句,进一步剖明心迹,体现出作者的淡泊名利与睿智豁达。末尾的一段孤芳万古恒,既是对先人的追慕景仰,也是作者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这首绝句,似写景而又超越了写景,以眼前实景抒发了无限怀念,宣扬了浩然正气;似凭吊又超越了凭吊,以丰富的情感视角来审视年复一年的春草,睹物思人,江南名胜,杭州美景,成为了作者追随先人,汲取无限精神力量的源泉。与此同理,古往今来,风景名胜一旦与烈士名人的忠魂英名相得益彰,往往更添传奇色彩。作者此诗,堪称佳作。 7、西溪小令二首 如梦令·归棹茭芦苇岸 归棹茭芦苇岸,白鹭锦鳞为伴,闲卧水云间,但见碧波清浅,当断,当断,飘絮一身纷乱。 作品注解: ①棹:划船工具,形似桨,此处指乘船。归棹即乘船归岸。 ②茭芦:西溪湿地有景点名茭芦庵,结合上文,此处应指景区乘船码头之一茭芦田庄码头。 ③锦鳞:鱼的美称。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白话译文: 乘船游玩归来,在茭芦田庄码头芦苇丛生的岸边,有飞鸟游鱼相伴,不忍离去,悠闲卧于西溪的水色天光之间,只看见那清浅的碧水。忽然随风飘来漫天飞絮,纷纷乱乱,沾惹一身,真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作品评析: 这是一阙色彩鲜明,活泼灵动,清新自然,而又含义隽永的词作。小令篇幅不长,却写活了西溪湿地春日美景,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作者通达事理的睿智风趣和芙蓉出水般的洗练文笔。 词的开篇首句,画面感极强,归棹二字,令读者瞬间身临其境,体会到作者弃舟登岸后意犹未尽的游兴,又为下文打开了局面。茭芦苇岸,既是交待地点,又是写景,西溪的标志性景点和芦苇等特有风物跃然纸上。 词的第二句,仅用“白鹭锦鳞”四个字,就油画一样铺陈出了艳丽丰富的色彩,蓝天中雪白的鸥鹭,碧水中五彩的游鱼,还兼有强烈的动感,西溪之美由此鲜活灵动起来。同时也生动表现出作者贪恋这美景,登岸后不忍遽去,徘徊流连,要与飞鸟游鱼为伴的赤子之心。 第三句的闲卧二字,写作者为进一步赏玩西溪美景,干脆卧于水云之间了。这进一步的铺垫,为下文蓄势,同时也使用了《陌上桑》中以路人的失态来侧面描写罗敷之美的手法,以作者因乘船没有看够西溪的风景,归岸还要继续卧看风景的行动,侧面表现西溪之美。 第四句,表面是写景,因作者的卧看,其视角发生了变化,主要景致便是面前的碧水,水波清浅,令人心旷神怡。实际上,平静的“碧波清浅”四字又在与下文扰攘的一身纷乱呼应。 第五、六句叠用当断当断,乍看似乎突兀,然而末句“飘絮一身纷乱”却立刻揭开了悬念,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更掩卷沉思:字面看,这是作者自嘲因为贪看美景不肯离去,导致身上沾满了纷乱的飘絮,实际上,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因为贪念或执着,没能在适当时候离场的人,常常沾惹一身麻烦。美景醉人,如名利诱人,飘絮粘衣,如是非扰人,作者此处以美景和飘絮分别妙喻人生中的功名利禄和是非纠葛,纯写眼前之景,不事雕琢,却能发人深省,大有意趣,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兼之词作音韵优美,神形具备,实属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如梦令·曾试深潭向晚 曾试深潭向晚,春水画船轻泛,坐忘袖云烟,桂魄苇梢忽见,归岸,归岸,清呗二公祠畔。 作品注解: ①深潭:西溪湿地的深潭口景区,景区亦有深潭口码头可乘船。 ②向晚:天色将晚,傍晚。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③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晚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④泛:漂浮,此处指泛舟,行船,坐船游玩。汉代班固《西都赋》:“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 ⑤坐忘:道教教义之一,道家谓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也指人在修炼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的内修方法。唐代白居易《送兄弟回雪夜》:“回念入坐忘,转忧作禅悦。” ⑥袖:本意为藏在袖子里,如袖手旁观,此处指在袖中。宋代秦观《即席次君礼年兄韵》:“情舒喜面山浮翠,袖满薰风凉透时。” ⑦桂魄:指月,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故桂魄即月的别称。《尚书》注谓月轮无光之处为“魄”。唐代骆宾王《伤祝阿王明府》:“嗟乎!轮销桂魄,骊珠毁贝阙之前;斗散紫氛,龙剑没延平之水。” ⑧清呗:指佛教僧人或信徒念经诵偈的声音。清代纳兰性德《望海潮·宝珠洞》:“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 ⑨二公祠:指西溪湿地景点之一厉杭二公祠。 白话译文: 曾记得在某个春日将近黄昏的时分,乘着装饰精美的游船在西溪深潭口游玩,美景陶冶,令人如入坐忘境界,西溪水氤氲的烟云溢满襟袖,宛若仙境。芦苇梢头忽然出现了初升的月亮,是该回舟登岸了,抑或回头是岸,月夜里只听见诵经之声缭绕在厉杭二公祠畔。 作品评析: 这是一首笔触幽艳,韵味绵长,寓意深刻,情感丰富,音韵优美的词作,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将写景、叙事、抒情、感悟、劝喻、凭吊融为一体,却又舒缓从容,清新自然,不落窠臼,且意境高远,颇具大家风范。 词的开篇,第一句用“曾试”二字,自然地把读者带入作者的春日回忆之中,而“深潭向晚”四字,瞬间让人与作者共沐春日里落阳的余晖,同看深潭口西溪的碧水。深潭口是西溪脍炙人口的景点,那绝美的画面,一下子便已令人陶醉。此外,此句音韵颇美,读之心折。 第二句,在前句基础之上,进一步铺陈美景,讲述回忆。“春水画船”四字,精准、简练、优美,细致描摹了最能体现深潭口景区之美的最具代表性的画面,而烟波画船,更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描写江南胜日春景之时必不可少的意象,是江南风景的翘楚——杭州美景的精华与灵魂所在。作者再现了深潭口美景如画的静美之后,以“轻泛”二字,静中有动,给风景增添了灵动的动态美感,又由景及人,叙述了自己暮色中泛舟西溪的美好感受。这种人在画中游的优美意境,更加令人神往。 第三句,颇有禅意。“坐忘”,这道家的语汇,让人与作者一起从眼前的景致中抽离出来,似乎是因为心灵得到了美景的陶冶而进入了陶然忘机的境界。而“袖云烟”三字,既是写实,写西溪的云气轻烟,充满了作者的襟袖,令他有飘飘欲仙之感;也是写虚,既然美景令人已入坐忘,不啻神仙,自然袖中有云烟了。此句不着痕迹,实际是将西溪美景比喻为人间仙境的妙笔。 第四句,以写月上苇梢的眼前实景实现了时空和整体氛围的重要转换。月亮升起,夜色袭来,天色由明转暗,前三句中醉人暮色的暖色调亦由此转为月夜的冷色调。自此,词的情感基调由享受陶醉转入遐思深省,追忆旧游的叙述即将变成深刻的思考。 第五、六句,叠用“归岸归岸”,语义双关,既有天色已晚,不如归去的字面意思,也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隐喻包含其中,如当头棒喝,既是作者自己的领悟与内省,也给读者以深刻的警示——人生如梦,一路走来,景物虽美,也易令人迷失,不如归去,找回来时的初心。 第七句,是写景又是劝喻,充满人生智慧和哲理。乍看是写眼前实景,舟行水上,路过厉杭二公祠畔,因旁有茭芦庵等,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但作者同时也在巧妙地隐喻,人生中其实不乏月夜清呗般的警醒劝喻之音,闻者若能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自然回头是岸。此句同时也是作者吊古咏怀之句。“二公祠畔”四字,既是交待地点,亦是与作者夙有渊源的一处西溪名胜:作者的先祖厉鹗,正是厉杭二公祠中供奉的厉公樊榭,有清一代浙西词坛的领军人物。厉鹗一生淡泊功名,飘然世外,正是对归岸句最好的注解。 作者游经此处,梵音入耳,祠堂触目,此乃景中之景,而心中百感交集,凭吊先人,继承遗志,劝诫世人,莫忘初心,此乃情外之情,诸般错杂,却俱有感而发,汇聚成悠悠的一缕诗情,绕梁不绝,作者的人生感悟和高尚情操,由此跃然纸上。 整阙词无一字说教,无一字讽喻,却字字珠玑,于诗情画意中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匠心独运却又信手拈来,堪称佳作。 8、西泠怀远 垂柳依依小小家,再别西泠自天涯。 无情咫尺人如月,犹趁春残照落花。 作者原注:1956年休假回杭,临去徜徉西泠桥畔,见风月如常,叹伊人不再,兼怀远人,翌日回京途中所作。 作者后记:1964年文革前夕,西泠苏小之墓毁于红卫兵之手,千古风流,一时狼藉。后杭州市政府2004年重修苏小小墓。2006年再赴西泠,几度流连,恍如隔世。美人如花难再得,昔日深情,今亦不复记忆。重拾旧作,感慨记之。 作品注解: ①西泠:此处指西泠桥。西泠为杭州西湖风景区地名,建有西泠桥。宋代以前称“西林”或“西村”。苏小小墓、秋瑾墓都在此地。附近另有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文人社团,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作者祖父即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厉良玉。 ②小小:即苏小小。苏小小(479年-约502年),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钱塘(今杭州)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车。唐代白居易、李贺,明朝张岱等历代文人多有传颂。苏小小自幼父母双亡,寄居钱塘西泠桥畔。她文才横溢,虽为歌妓,却洁身自爱,与阮郎一见钟情,但最终被弃。苏小小钟爱西湖山水。在她陷狱病死后,依其“埋骨西泠”的遗愿,曾受苏小小资助登第的鲍仁出资为她造墓西泠桥畔,并立“钱塘苏小小之墓”一碑。 白话译文: 杨柳依依的西泠桥畔,是多情人苏小小的故居。 我将再次离开这苏小埋骨的西泠,独自奔赴远方。 人若无情,哪怕近在咫尺,也遥不可及,像远在天边的月亮。 那月光,正无情地照在春末凋零的落花之上。 作品评析: 诗作颇得古人怀远诗的精髓,然立意精巧方面似有过之而无不及。 诗作开头取景在杨柳依依的西泠桥畔,颇有深意。杨柳,自古是送别诗的头号客串角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风吹柳花满店香,胡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正如这些千古名句一样,作者只用了“垂柳依依”四字,既描绘了眼前所见的景致,又令全诗充满了被杨柳的意象固化的离愁别绪,如千丝万缕的柳枝柔条,动人心弦。除了杨柳,作者又以“小小家”寥寥三字,让西泠下苏小小埋骨的香冢进入画面,同时,又含蓄地把多情的苏小小与无情的离人进行了对比。 接下来第二句既交待了再次离乡远行的背景,又恰当地接着前面的杨柳推出了离别的主题。 第三句更巧妙地把近在咫尺的人与远在天边的月进行比较,还在末句含蓄地表达了离别的哀伤。伤离人之无情,如同非要照出落花的月光。黛玉葬花,是不忍美丽的落花陷于污淖,不忍花一般的美人遭遇不幸;作者怕见落花,则是不忍那相聚的短暂和分别的残酷,犹如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看似伤春,实是惜别。然而,自古“多情总被无情恼”,无情之人,无情之月,全不在乎作者伤春惜别的情愫,花落春残,行将远别,却只有作者一人黯然神伤。这一去,又是远赴异国他乡,真是断肠人在天涯。 全诗明是写景,实是抒情,构思精妙但又感情自然真挚,写景清新脱俗,同样是写离人,写落花,却没有局限于离人与落花本身。结合作者身为外交官,常年客居异国,远别亲人的人生经历,此诗所展现的,不再是通常文人的伤春悲秋的感性,而是作者先国家大事而后个人情感,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真实情感经历,更能感动读者。作者也正是因为有着更高的追求和觉悟,所以并未过度沉湎于儿女情长,而是运用新鲜的比喻和巧妙的对比,让别离的场面不再死气沉沉,在淡淡的哀愁之外,有了一种与美景融合的鲜活的生命力,令人耳目一新。(孙静、李明亮、吴小林、陈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