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九子皆才俊”却并无成文家规 梁启超是如何做到的?


    文/中央纪委网站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堪称父亲的表率,他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
    
    梁启超(资料图 图源网络)
    满门俊秀的背后,是梁家感人至深、令人钦佩的家教家风。
    梁启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一生以变法强国为己任。和别的大家族不同,梁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梁启超却用言传身教,将一生不变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融入了几代梁氏后人的血脉。
    在梁启超的心中,国家占有非比寻常的分量。他曾说:“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
    戊戌变法失败不久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逃亡到日本的梁启超写下了名篇《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即使处于那样颠沛流离的境地,梁启超仍在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担忧。
    而后当袁世凯企图称帝时,梁启超挥毫写下《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抵制复辟逆流。面对袁世凯的威逼利诱,梁启超不为所动,坚持将此文发表,并绕道香港赴广西发动护国运动。
    
    梁启超的家国情怀(资料图 图源网络)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退出政坛后的梁启超,晚年一直在天津寓所安心著书立说,潜心思考中国社会的走向。在这期间,他的家国情怀并未磨灭,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传给自己的孩子们。1898年到1928年间,梁启超共给子女们写了400余封家书。这些家书,是梁启超家国情怀的最好见证。
    1919年12月2日致思顺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
    1927年2月16日给孩子们书:“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
    透过浓重的笔墨,梁启超把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灌注到子女的精神世界里。他所希望子女成为的,绝对不是那种旧式家庭的孝子贤孙,而是一个肯于奉献社会的“新民”。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资料图 图源网络)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1927年5月26日,梁启超在给孩子们的家书中写道:“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梁启超的九个子女,有七个曾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学贯中西,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享受优厚的物质待遇。但是,他们无一人留居国外,都是学成后即刻回国,与祖国共忧患。
    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都曾在美国学习建筑。归国后,美国不少大学和科研机构想聘请夫妇二人去美国工作,却被断然拒绝了,他们的回答是:“我们的祖国正在危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哪怕是暂时的。”在交通不便、兵荒马乱的年代,梁林夫妇十几年间,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实地考察测绘了大量中国古建筑,留下了大批珍贵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奠基之作。
    
    梁思成与林徽因(资料图 图源网络)
    1949年9月24日,刚刚获得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的梁思礼,从旧金山港乘船回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在一次采访中,梁思礼曾这样表达父亲对他的影响:“我父亲传给我,或者我的基因里头最重要的是两个字‘爱国’。我父亲生前希望他子女里面有人搞科学技术,后来我干了科学技术。我们应该有志气,要使中国强大起来,我们是干‘两弹’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强盛。”
    
    梁启超之子梁思礼(资料图 图源网络)
    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大师们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在中华文明的价值谱系中,家国情怀始终是一抹最亮眼的底色。
    
    《中国家规》书影
    节选自|《中国家规》,中国方正出版社授权发布,版权归出版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