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人间十乐在心头


    文/儒风大家
    
    
    知足常乐(资料图 图源网络)
    知足常乐

    宋代慧开禅师有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首诗说的是只要心中不计较、不分别,以知足心和平常心过活,就是“日日是好日”,也就是通常说的知足常乐。
    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古代格言说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知足常乐”意味着我们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且能够在这个位置尽最大能力地找到自己的快乐。所以,“知足常乐”并不是一种消极,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正确地反映,而且提倡一种积极的“敬业精神”。
    近代的弘一法师,淡泊物质,随缘生活。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几载,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他却说:“还可以穿用,还可以穿用。”
    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又脏乱、又窄小,臭虫又多,有人建议说:“换一间吧!臭虫那么多。”他如如不动地说:“没有关系,只有几只而已。”
    平常吃饭佐菜的只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指的是山代表一种仁者的人格。做一个仁者,绝对不是悲催的事情,而是其乐无穷!
    《论语》里面“侍坐”一章中孔子问弟子的志向,曾皙说:“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们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在舞雩台上乘凉,然后唱着歌回家。)
    曾皙的一段话引起了孔子的赞叹:“吾与点也。”(我赞同点的看法。曾皙名点,字子皙。)
    曾皙的话体现了一种仁者的胸怀和乐趣。后来王阳明诗曰:“铿然鼓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歌咏的正是这种仁者与天地万物遨游的儒者情怀。
    “智者乐水”指的是水代表一种智者的人格。做一个智者,达观地看待生活,必定能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这都是智者的作为。
    智者能在危难之时全身而退,处微贱之时不会冒险行事谋取富贵,身处高位不会忘乎所以,而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谦恭待人,自然能得人生平安之乐趣。
    
    天伦之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天伦之乐
    亲情是人生最重要的感情。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重视家庭和天伦之乐。男耕女织,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娇妻爱子,高堂在上,是传统中国的生活画面。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把村居生活、天伦之乐写得生动感人。
    今天虽然乡村中国早已变成城镇中国,但是亲情本是出于自然天性,加上儒家文化的基因,可以说中国人是最重人伦和天伦之乐的民族。
    
    读书之乐(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读书之乐
    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把读书功利化了,其实读书主要是一种雅趣,若变成功利,反而增加了劳苦。古人云:闲居足以养志,至乐莫如读书。
    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描写了读书之乐:“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办完公务之后的余暇,身披鹤氅,头戴华阳巾,手捧《周易》阅读,读书感到疲倦之后,有时焚香静坐,忘却世间思虑。)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快乐到忘了吃饭的程度。
    左宗棠有一副自题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读好书就是和古代的先贤对话,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正是有了读书之乐,很多人愿意做一个“书虫”、“书痴”,同时也有人爱上了书籍本身,就有了藏书之乐。
    近代藏书家叶德辉藏书近30万卷,他爱书,也爱开玩笑,在书房门口贴上一条大标语曰:“老婆和书都不外借。”
    他的藏书中夹有春宫画,用来防火。他说火神是女性,看了春宫画会不好意思,所以就不会来烧书了。虽然都是戏谑语,却体现了他爱书的真性情,有点自私地享受着藏书之乐。
    
    红袖添香之乐(资料图 图源网络)
    红袖添香之乐
    “红袖添香”的典故出自宋代词人赵彦端《鹊桥仙·送路勉道赴长乐》:“留花翠幕,添香红袖,常恨情长春浅。南风吹酒玉虹翻,便忍听、离弦声断。乘鸾宝扇,凌波微步,好在清池凉馆。直饶书与荔枝来,问纤手、谁传冰碗。”
    后世以“红袖添香”来形容男女之间和谐的爱情。清代女诗人席佩兰有诗句“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由此又衍化出“红袖添香夜读书”,古人以此为艳福。
    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情结,其中之快乐自然无与伦比,郑板桥在《怀扬州故居》一诗中描写了这种理想生活:“楼上佳人架上书,烛光微冷月来初。偷开绣帐看云鬓,擘开牙签拂蠹鱼。”
    当今“红袖添香”的表现形式虽然发生变化,但是其精神实质不变。读书或者加班至深夜,头脑昏昏,浑身疲倦,至此之时,若有佳人送上一杯咖啡,其快乐和古人的“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感觉是一样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