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中国古人的“疯狂动物城”


    文/掌上历史
    
    中国古人的“疯狂动物城” (资料图 图源网络)
    相对于城市里多几只燕雀都能成新闻的今天,古人面对的自然环境实在强了不少。先秦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时候,说不定还能对着远方湿地里的大象、犀牛指指点点;武松回趟清河县探亲都能遇上个吊睛白额大虫。
    但是,那时候毕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学,更谈不上什么学术标准、命名规范,所以古人虽然时不时要面对那些上窜下跳的野兽,但是对它们的认知十分有限。不仅常识匮乏,很多观点压根就是无厘头。
    今天,小编就来谈一谈古人在这方面上闹出的一些笑话。
    一:虎、彪傻傻分不清
    唐朝有个武林高手,名叫裴旻。此人号称剑圣,是李白的剑术教练。据说他能够一手将剑丢到十几丈高,然后另一只手伸出剑鞘,剑随着自由落体就能回到鞘中,而且从不失手。
    然而,这样一个高手,却在一件事上闹出了笑话。
    裴旻长期在军中任职,有次随军驻扎在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那时候的北京不仅没有雾霾,还山清水秀,植被茂密。而在丛林掩映之中,还生活着很多老虎。
    放在现在,哪怕就是发现老虎的粪便足迹都足以搞个自然保护区,开发下旅游资源。可是在古代,老虎却是不折不扣的害兽。西汉时,李广在北平驻军,就曾经为当地百姓打虎除害。
    裴旻将军自认自己武艺超群,于是打算效仿李广,独自一人骑着马,挎着弓箭上山打虎。他在山上呆了整整一天,下山的时候,拖了三十一只老虎的尸体。
    当年李广射虎,只打死了一只,最后老虎弥留之际还弄伤了李广。裴旻一天之内拖着三十一具老虎的尸体下山,那更是可了劲儿地烧包,在山下的各个村庄四处招摇。
    可是,有一位当地老人看了一眼,不屑地说道:“将军,这不是老虎,而是彪。跟老虎差远了,您要是见到真老虎,可就不行咯。”
    裴旻此时正是膨胀的时候,哪听得进去劝,非要问出真老虎在哪。老人就往北一指:“往北走个三十里,那儿时不时能见到老虎。”
    裴旻一路向北,只见森林稀疏,草丛茂盛。他在一处茂密的草丛中潜伏,果然等到了一只老虎。这只老虎尚未成年,但是气势已经难以名状,裴旻心里已经惧怕了三分。随后它震天一吼,裴旻的马受惊后退,山上的石头几乎都要被震碎,裴旻一紧张,弓箭都丢了,要不是上马的快,估计这只老虎就能加餐了。
    这个故事记载于唐朝人的一部笔记《唐国史补》,虽然具体事实难以考究,但是足以说明,很多古人分不清彪和虎。
    根据当代的一些研究,古人所谓的彪,学名叫亚洲金猫,体型和形态确实似虎,但是比虎小很多,只有二三十斤重。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裴旻能一人一马拖着三十一具尸体招摇过市。
    
    古人所谓的彪,学名叫亚洲金猫(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虎可不得了,体重四百多斤的洪荒巨兽。更重要的是,虎是大型猛兽,能够发出让其他动物战栗的大声吼叫,这的确是亚洲金猫没有的能力。
    
    虎是大型猛兽(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过古人也有明白人的,比如那个老头。除了虎和彪,还有豹和貙,这四者经常经常弄混。但是根据一些靠谱的记载来看,豹就是今天说的金钱豹,貙就是云豹。
    还有的动物名词古人实在难以区分,所以干脆并称,比如说猿猴。到底是猿还是猴,谁也搞不清。
    《西游记》的孙悟空,里一会儿说是猴,一会儿说是猿。一般来说,古人把有文人情怀一点的叫猿。气质平凡一点的,就叫猴。
    比如这幅明宣宗御制的《戏猿图》:
    
    《戏猿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画中所绘的猿,按照今天的生物学划分,称之为白颊长臂猿,确实是猿类。但是,有的古画中的猿,其实是猴。比如宋代毛松所绘的《猿图》:
    
    宋代毛松所绘的《猿图》其实是一只短尾猴(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其实是一只短尾猴。
    但是它们要么灵气逼人,要么气质阴郁,颇有文人情怀,所以称为猿。
    而称之为猴的,一般都是活蹦乱跳的萌萌哒形象,甚至略显逗逼。比如这幅北宋易元吉所绘《猫猴图》。
    
    北宋易元吉所绘《猫猴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图中所绘,确实是一只猕猴。瞧这谜一般的小眼神……
    除了猿、猴以外,古书中还常出现猱、狨之类的像猴的动物。按照宋代人的考证,猱、狨其实是一种动物,像猴,善于攀爬树木,尾巴很长而且是金色的,出产地在四川、三峡一带。按照这个描述,古人说的猱、狨应该指的是今天说的金丝猴。
    类似的还有熊和罴,古人很多时候也是干脆连称熊罴,不加以区分。但是熊罴的区别比猿猴的区别明确。一般而言,熊指的是今天说的黑熊,一般都记载为体型如猪、冬天冬眠,并不是一种特别可怕的猛兽。
    比如《女史箴图》中画的《冯媛挡熊》,画的就很清楚,虽然比实际的黑熊小了一些。
    
    《冯媛挡熊》(资料图 图源网络)
    罴指的是棕熊,两脚站起来姚明一样高的巨兽,在文艺作品中常常以不可一世的猛兽形象出现,甚至还有披头散发,直立行走一类的灵异色彩。不过,棕熊确实喜欢双腿直立行走,披头散发自然是无稽之谈。
    柳宗元写过一篇短文叫《罴说》,其中的罴就是以比虎还要勇猛可怕的形象出现:
    楚地南方有个人善于用竹笛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一天,他带着竹笛和弓箭、火种之类的武器上山。先模仿鹿的叫声,打算吸引鹿然后将其捕猎。没想到,鹿来是来了,但是后面引来了一只貙(云豹),于是他又模仿虎的叫声,打算吓走貙。貙吓跑了,老虎又来了。于是他模仿罴的叫声,吓走了老虎,却引来了罴。罴本来想找同类的,结果见到个人,暴怒之下将这个人撕成碎片吃掉了……
    既然提到了熊类,怎么能不提一提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呢?关于熊猫,古人则是彻底的糊涂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