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中山大学可提倡读更好的经典 而非《弟子规》


    时至今日,无论贤愚不肖,都认识到教育出了大问题。一言以蔽之,症结就在过于注重工具理性,忽视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中山大学要求新生入学之前做社工、“悦”读经典,旨在增加新生的社会实践、亲近经典,初衷极好。然而中山大学指定《弟子规》为书目,将一本旧时蒙学读物定为大学新生的经典读本,则未免有格调不高之嫌。社会上对此众声喧哗,赞成者固然轻狂浅薄、反对者同样成见过深,都不得要领。在此不能不略陈管见,以正本清源。
    孔门的教育宗旨是养成君子人格,步骤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以诗歌来激发人的性情,使人怀有善善恶恶之心;感情不能放荡无皈依,需要用礼来节制,使人得以自立;礼的约束过于严格,需要用音乐来颐养调和,达到中和的境界。诗、礼都有待于乐的熏陶,才能尽善尽美,充满着张扬的生命气息,突显了人的主体精神。
    《弟子规》为康熙年间老儒生李毓秀依照“立于礼”的原则,杂取《礼记》中的《曲礼》等篇章,用三字句押韵的形式,写成给小孩发蒙的读物,所教事亲要孝、事长要敬、泛爱亲仁之类,本是传统社会人人需知的基本人伦规范。然而今日家教尽失、社会礼仪失范,以致家长不知怎么教小孩,小孩更是吵吵闹闹毫无教养,以致大家都觉得有问题而反求诸传统经典,诚然反映出今日恢复礼仪教化的紧迫性。但要不求甚解、不加变通地将《弟子规》定为今日孩童行为规范,甚至大学生的阅读经典,就显得有点不太合适了。
    《弟子规》的总纲出自《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原意是孔子教导乡党中后生晚辈“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有爱兄弟,为人严谨诚信,亲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达到了以上的要求,如果还有能力,就要学习五经六艺等文学”。人由亲亲的感情,形成孝悌之心,进而立身有道,见贤思齐。学文,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荀子说的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君子讲求学问,闻道则谨记于心,以此滋润身心,表现在行为之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榜样。无论是孝悌之心、还是学文之力,都源于人天生的感情,源于对自身的要求,源于向上的动力,而不是外加的逼迫、规定。人如果不能从学习之中感受到乐趣,即不能深入、主动探寻学问。新闻中看到许多大学生从网上复制粘贴以应付之,其原因也在此。
    因此,《弟子规》中的规矩由经典而来,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现在人们阅读、宣传之,也反映出人们对回归传统的渴望,但将其作为孩子认字读物则可,上升到行为宝典、国学智慧则不可。毕竟《弟子规》行文只是押韵而没有美感,既不能引起人阅读的兴趣,更不能使人有所感动与启发,非死记硬背不可。读书要求人苦苦节制,即使圣人也难以做到,对普通人而言,更是不近人情的,实践起来,难于登天。孟子说:“教者必意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看到儿子不能正确的道理行事,父亲接着就会动怒。父亲动怒,就会伤害父子之间的感情。人们必然发出疑问:你要求我们这样做,但是你自己并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我们做到呢?因此,也必然引起相互责备,影响感情。前不久发生的一件惨案:哥哥以《弟子规》要求弟弟,弟弟做不到,哥哥想教训弟弟,失手将其打死。极端事情反映出《弟子规》之戕害人性,不是没有根据。
    古人云:学其上者得其中。我向往圣先贤学习,尚且害怕挂一漏万,未能体会学问之乐趣。舍弃《论语》、诗书礼乐、唐宋诗词等真正的经典不读,反而要求向《弟子规》看齐,不是等而下之,自甘堕落吗?其实,经典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困难,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而实在是“为长者折枝”,静下心来,慢慢去读就是了,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当我们读到孔子与学生畅谈志向,曾点说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来时,一定会向往其风流倜傥;当我们读到孔子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仍然弹琴唱歌,不改其乐时,一定会为夫子的刚强不屈、矢志不渝、乐天知命而感动;当我们读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时,一定回想起父母辛勤养育之恩……真正的经典是引导、激发内在感情,令人欲罢不能。
    大学者龚鹏程教授回忆在台湾办学的经历时,提到某年开学典礼,组织学生排演古时入学之礼仪,在雅乐之中进退揖让周旋,然后由其开讲“大学之道”。观之者无不感慨动容,沉浸在礼乐的陶冶之中,以为古风重现于世——移风易俗,化育人心,莫善于礼乐。而中山大学作为华南第一高等学府,如果能高屋建翎,跳出浅俗的圈子,直接引导学生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原典,于社会、个人均功莫大焉,也定然卓然特立,不同凡响。
    (腾讯儒学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