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4)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季塔连科:习近平主席关于如何处理好革新和传承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吸收利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建设关系的论述非常重要。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过去毛主席就说过马列主义应该跟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并且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苏联解体之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经济、文化各方面遭受特别大损失的教训,证明了不考虑自己国家具体的情况,盲目从外国引进来人家用得很好或已经不用了的东西,是要吃大亏的。普京担任总统之后,强调说苏联时期虽然有错误,虽然有值得批评的东西,可是也有很多值得我们保存下来,值得我们弘扬光大的宝贵遗产。今天的俄罗斯正在一步一步地恢复苏联时期的好传统。我希望中国朋友们以此为鉴。
    张立文:当代中华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怎样中国化?我想这是很大的问题。中国历史上,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典范,它找到了一个和中国文化的切合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需要找到和中国文化的切合点。这是习主席给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今后怎么发展?应该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与中华文明相结合,这个方向应该明确。
    布洛夫(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关系,清华大学的钱逊教授写了一篇文章,我翻译成俄文,在《哲学问题》杂志上全文发表了,在俄罗斯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儒学对于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还是很有价值的。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没有儒学,你们就发展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罗亚娜(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教授、汉学系主任):从儒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来看,二者有很多可以结合的地方。儒学里面许多好的观点,是跟社会主义思想相通的。至于二者的理论根据,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毕竟是基于唯物主义的典范,儒学、中国传统的哲学是基于主体意识的一种典范,要结合这两种典范并不容易。我觉得作为学者,应该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能得到新的启发,找出新的途径,那么不但会解决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结合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西方和东方文化之间对话当中的问题。
    张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习主席在讲话中两次谈到经世致用的观点,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儒学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实用,学以致用,发挥实效,而不仅仅是空谈。儒学不能高高在上,局限于学者的书斋里和讲台上。要研究与普及并重。
    王大千(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是一个社会组织,刚刚庆祝了成立30周年。在庆祝会上由我们发起,联合全国40多个城市的儒学组织,形成了一个“曲阜共识”,聚焦在儒学的时代担当问题,致力于习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地。我们的目标,是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社会化、生活化,使普通的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我们还准备与国际儒联一起设立国际普及传播奖,来推动整个儒学的发展研究。
    苏费翔(德国特里尔大学教授、汉学系主任):我们德国有一个德国儒学学会,希望把儒家思想传播给德国人。这个学会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方面,这个没有很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另一方面,即儒学的普及化,与一般的老百姓交流、传播儒学。我看儒学在国际上传播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怎样处理好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我认为,一方面在中国国内必须强调儒学是中国的,但是在国外,刚好相反,要强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不管西方人能不能接受,他们还是需要接受这个东西。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而且会越来越重要,西方人即使暂时不能接受儒学,最起码要了解一下,这个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于建福(中国国家教育行政院教授):习主席的讲话蕴含着丰富的教化之道。我们当代的教育应该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来获得丰厚的滋养。习主席一年多来连续几次讲话中都强调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沃土,一个是滋养,这个滋养说的就是教化,就是要树立传统文化教育的根和魂。我们现在教育中的很多问题恐怕还是出在这个地方,缺乏自己本民族的根和魂,所以立不住。很多乱象,包括社会上的很多乱象,跟我们教育当中缺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滋养有很大关系。那么这种滋养来自什么地方?来自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当中。也就是说,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有内涵的东西,其实都在经典当中。所以我们需要进行经典研读、经典教育,通过学习经典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来获得丰厚的滋养。我们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习主席提出的教化思想,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