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厚德载物”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其中,“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对自然规律和人文社会的客观认识和阐述。“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广大无垠的大地包含着柔顺的美德,君子要不断修养自己的道德,像大地一样包容和承载万物。“厚德载物”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并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滋润人们的心灵,激励人们不断明德立志、进德修身。 要厚植忠诚为民的大德。《周易》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是说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生命的延续。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这个大德就是让全体人民幸福。在近200年前,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写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选择职业时所遵循的两点:我们自身的完美就是“厚德”,人类的幸福就是“载物”。古人还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是说天下最大的德就是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诸葛亮的“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来说明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极端重要性。传承弘扬“厚德载物”精神,就是要树立为千百万人奋斗的决心,对党忠诚,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厚植忠诚为民的大德。 要厚植严于律己的品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道德修养对于为官从政的作用。《战国策》记载秦惠文王说:“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意思是为官者如果没有道德修养,就没有资格领导和管理人民。正是因为秦惠文王厚德重民,才使秦国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于,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人讲:“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论语》中就说要“修身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传承弘扬“厚德载物”精神,就是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要厚植宽以待人的美德。中国古人经常强调要宽厚待人,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厚道”,其实厚道就是厚德。《论语》记载,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其实就是“忠”和“恕”罢了,这个“恕”就有宽恕的内涵。《论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这里强调了“恕”是可以毕生去实践和努力的道德品质,其内涵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方法在于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容人载物、宽以待人的精神。传承弘扬“厚德载物”精神,就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人待物,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在传统社会,“厚德载物”被尊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和信念。在当代社会,我们更要善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道德力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