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杨朝明︱用优秀传统文化为新发展铸魂赋能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令无数中华儿女骄傲自豪、欢欣鼓舞的重大事件,此次党代会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在关键时刻举行的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守正创新,处乱不惊,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忠待人,以德治国,致力于加强自身建设,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中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 历史将会证明,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整理好行装,开始续写新的历史,开启新的征程。中国坚持“两个结合”,吸纳包括历史上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给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极大地拓宽了路径选择,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加明晰清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为中国的新发展铸魂赋能。   一、守正创新,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   二十大报告中重点提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体现了从十八大、十九大到二十大,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渐进过程,而从现在开始,我们如何建设新时代的文化,一个尤为关键的词是——守正创新。 守正,就是要我们立足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在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与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二十大报告重申这一重要论述,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了解中华文明的长度和宽度、高度和深度,没有这样一种认识,就很难建立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没有自信怎么谈自强?如何真的“强起来”? 能够看见多远的过去,才能看清多远的未来。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其意味可谓深长。 无论是此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还是现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都特别有意义。中华文明的源头在至少五千年以前,孔子距离我们才两千五百余年。孔子对在他之前的中华文化进行了继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说,他的思想学说又指导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中华文化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指导下,我们守正创新、温故知新、返本开新,一定能开辟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新境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遗址——西坡遗址 二十大报告对我们今天、对今天的山东文化“两创”实践,可以说也给出了很多重要的启示。在落地方面,公民道德工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道德”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 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山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孔孟故乡,是儒学的故乡,我们要自觉承担起建设家庭美德、传承家风、弘扬家国情怀的担当。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从家庭、学校开始做起,读经典,育人心,涵养道德。我们只有讲好自己的历史故事,讲好儒学的故事,讲好文化发展的故事,才能让“两个结合”更好落地、传承。山东做好了,可以辐射到全国,可以影响到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哲学是关于“家”的哲学,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特色之一,家风家训要落实到点滴生活中去。爱和敬可谓至德要道。爱和敬从哪里来?就从家里来,从孝、悌中来,以孝培育爱,以悌培育敬。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家庭伦理变成一种社会政治伦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发扬光大。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自己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掌握和利用好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才能走向世界。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这几个方面是统一的。我们这么多的人要共同富裕,要追求高度的物质文明,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与之相适应。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正如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正确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才能在行动中不偏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在以往的历史中,尤其近百年的历史中,我们聚精会神抓经济,有时候会忽略精神文化的重要意义。从文化的概念而言,文化可以分成不同的层级。它可以分为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从文化各个层级的互动关系而言,深层的精神文化或观念形态的文化、哲学形态的文化,一定决定着表层的物质文化和中层的制度文化。或者说,精神文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也在自身发展中承担起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任。中华文化讲人道,讲人道效法天地之道。中国人研究人性、研究人的价值。人不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方向,而且提出了新命题。中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思考“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探究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学者们讨论了人类文化发展及其“可大可久之道”,认为中国道路将开中国未来千年之新局。在2022年的论坛中,专家学者们围绕“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展开讨论,认识到文明多样性维系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平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思想资源。 2022尼山中希古典文明对话 在人类文明研究中的共识,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必然是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我们应当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追求共同性,在维系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前提下推动文明多样性向着积极、健康、光明的方向发展,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巨大意义。 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从中华文明长期历史实践提炼出来的,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经验中总结而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成功实践的例证,中华文明蕴含的核心价值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意涵。任何文明的形成都会思考人的发展,都会从人自身出发。但出发点一样,最终方向未必一致。当一个民族能思考人类共同命运的时候,也就选择了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最佳路径。   三、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二十大号召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人的底色,是一个人的素养。孔子说:“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孔子家语·王言解》)道德与价值是文化的深层,对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起到决定作用。因此,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对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本质有一个准确把握。 《孔子家语通解》书影 与《老子》被称为《道德经》相似,《论语》《孔子家语》可以说是孔子的“道德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总结其前几千年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特别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以天下为公为最高理想,这是中国人追求的大道。孔子最为看重的就是“道”,他一生为求道而奔波,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创立的儒学是治世的学问,所以儒学“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中庸》说“道前定则不穷”。“道”是一切行为的准则和引领,知识就是力量,力量需要方向。儒家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它所培养的是社会的栋梁,也就是“大人”“君子”,他们是知是非、明荣辱、会引领、肯担当、能奉献的人。儒学就是成人之学、成德之学、大人之学。孔子有完备的施教体系,最终目标也是“成之以文德”(《孔子家语·弟子行》)。我们都要修道明德。要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培养明道修德、循礼而动的人。这样的人,有高远笃定的信念,能够看见远处的自己;有尊道明礼的自觉,能够走向远处的自己;有至诚无息的坚守,因而能成为理想中的远处的自己。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蓝图,山东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儒家思想学说的形成地,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更应有自己特有的担当、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兴看山东,读经典到尼山。”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界常听到这句话。这不是一句空话。大家这样说,一方面是称赞山东做得好、影响大,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鞭策和期待,我们山东人应该有这样的担当,要当弘扬传统文化的排头兵。 第一,要在思想认识上真正理解山东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理解以孔孟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贡献,理解儒学在先秦时的区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又由区域文化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的内在特质。就因为有了孔孟等思想家,山东在历史上才有“为学慕齐鲁”的美誉。 第二,要利用好丰厚的文化资源,发挥优势,一起凝筑中华民族时代新文化的丰碑。比如,要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讲述中国故事,以经典为抓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君子之道培育青少年的君子品格,以深厚富庶的家教文化滋润家国情怀,以传统师道尊严挺立中华民族信仰,这都是我们可以用力的抓手。 第三,我们必须思考用什么来筑牢中华民族的根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场。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在立德树人上集中精力。因此,我们尤其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三进”(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上下功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