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立冬:庭前木叶半青黄


    在甲骨文中,“冬”是一个象形字,像在用于纪事的线绳两端各打一结,表示某一事件记录的终结,引申为末端、终点。在描述季节时,“冬”便成为最后一个季节的代称,表示四季的“终了”,所以《说文解字》就说:“冬,四时尽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冬”为终,“立”为始,四季虽已轮转至最后,一年即将结束,但此时仅仅是冬季的开始,水面未冰封,土地未凝冻。这就是说,此时节气意义上已入冬,但距离气象学上那种气温降至冰点、身体感到严寒的冬天仍尚有时日。
    古籍中常以“闭”指代立秋与立冬。《左传·僖公五年》记载:“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杜预注曰:“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古人实际上是以时令的阴阳变化作为解释的依据,他们认为,春生夏长,阳气盛,故以立春、立夏为“启”;秋收冬藏,阴气盛,故以立秋、立冬为“闭”。梁启超先生曾言:“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古时对于季节转换之时的云色、物候变化,史官都会进行详细记录,正是这种史学传统的一种体现。 
    分、至、启、闭还是中国古代氏族建构制度的依据。鲁昭公十七年(前525),郯国国君郯子朝拜鲁君,宴会上,鲁国大夫叔孙昭子询问郯子祖先少皞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子进行了详细解释,他说:“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凤鸟氏为历正,其下依据分、至、启、闭的不同而立四个属官,其中丹鸟氏主管“闭”。在这里,“闭”也是指立秋和立冬。孔颖达认为,丹鸟即鷩雉,它立秋来、立冬去,正与“闭”相合,故以丹鸟氏为官名,使之主理立秋、立冬。据《左传》记载,这一年孔子27岁,他听闻此事后,又见于郯子而学之。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在立冬这样一个阴阳之气转换的重要时刻,祭祀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据《礼记·月令》载,立冬之日要在北郊举行迎冬典礼。立冬前三天,太史上奏天子:“某日立冬,盛德在水”。于是,天子开始斋戒。到立冬这一天,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在北郊举行迎冬典礼。祭祀结束返朝后,还要奖赐为国捐躯的烈士,抚恤烈士的家属子女。
    《礼记·月令》还提到,周天子从立冬开始就要入居玄堂左室,乘坐黑色的车子,驾黑马,竖黑旗,身穿黑色的衣服,佩戴玄玉,食用猪肉与黍米。这是由于人们将四季与五行相对应,冬季属于水,而水正对应黑色,所以古人往往在冬季以黑色为尚。这与《后汉书·祭祀志》的记载类似:“立春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央,祭黄帝、后土;立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青、赤、黄、白、黑五帝为主神,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五神为辅佐神。立冬之日需要祭祀的黑帝为颛顼,玄冥名禺强,是北方之神,也是冬季之神。
    
    “朔风始起,万物境藏”,“藏”无疑是立冬的关键词。从立冬开始,天地间万物就开始进入了休养生息的状态。“粮入仓,菜入窖”,冬季万物凋敝,藏“物”是必须的,陆游在其《书壁》中就写到:“炊粟犹支日,藏蔬可御冬。”人们藏纳食物以渡过漫长冬日也正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个人记忆力依稀还存有儿时帮父母存储白菜的情景,即使现在生活条件有很大提高,每到此时,母亲还会准备一些时蔬,以酱油等腌制,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美味终成,是大家下饭的利器。“立冬补冬,补嘴空”。人们辛苦劳作了一年,会在立冬日之日好好犒劳自己,多吃些驱寒的食物,以补充元气,调节身体,以饱满的状态迎接冬日的严寒。可见,“补冬”实际上恰是人“身”之藏。
    除了藏“物”与藏“身”,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放松与抚慰也非常关键。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热衷于举行立冬宴饮的“暖炉会”,宴饮、吟诗、唱曲、听戏、观舞等等,正是一种休闲的好方法。当然,藏“心”不意味着“躺平”,而是要对下一个年度的工作生活做好规划和准备。毕竟,立冬虽然临近四季的终了,却又是下一春季的伏笔,入冬的蛰伏何尝不是为了再次爆发出持久的力量。
    立冬物候有三,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后,气温下降更加明显,水面开始结冰;接着,土地也开始出现了冰冻。“雉”是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则为大蛤,由于蛤蜊的花纹与雉鸟的羽毛颜色相似,古人便充满想象地认为雉进入水里变成了蛤蜊。
    时光走过之处,遍地都是五彩的帘幕。立冬将开启四季中最后一季的征程,人间迎来送往,岁月变幻无声无息。在沉寂和冷清中,人们还怀抱着对未来的期冀,相时而动,相机而动,不惧迎寒前行,终会有温暖相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