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本的精髓《论语·里仁》浅解(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6:11:44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孔子看来,唯有以“仁”为根本,人们才能虚怀若谷,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勇于践行、不尚空言的素质,具备难能可贵的自我反省意识,从而懂得礼让谦退,懂得中庸适度。“仁者”谦逊虚心,既不会因暂时的困难、暂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自暴自弃,也不会因一时的成功,一时的通达而踌躇满志,忘乎所以。而总是能够反躬自问,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们不羡慕出人头地,不追求名利双收,“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所以总是能少说多干,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致力践行,所谓“但问耕耘,莫问收获”。《里仁》篇对这种“仁者”的高尚人格有非常精到的揭示,反映了孔子对“仁者”的最大期许:“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应该说,孔子的“仁者”人格期许在今天还是有警示意义的。这样的“仁者”才是鲁迅先生所称道的“中国人的脊梁”。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不缺乏头脑精明、手段高超的“智者”与“能者”,所稀罕的是自甘淡泊、勇于任事、低调处世的“仁者”。一个人取得成功、赢得荣耀也许值得欣赏,但一个人能够“讷于言而敏于行”更值得嘉许。只有整个社会真正形成“耻躬之不逮”的高尚氛围,能够真正做到“仁者安仁”“志于道”,以“礼让为国”,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会拥有远大的希望,伟大的未来。 当然,孔子也知道,这样的境界要达成是非常困难的。“仁者”的造就,“仁义”的弘扬乃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尽管有难度,尽管很遥远,信念却不能放弃,立场却不能动摇,一定要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从而一步步接近目标,一点点积累成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这是王阳明的气象,然而,穷本溯源,它其实就是孔子“君子人格”“仁者之道”的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为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贡献
- 下一篇: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红利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