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组织 > 历代书院 >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因为商丘在唐代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
    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当时有邑人杨悫“乐于教育”,在将军赵直的支持下,聚徒讲学。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楚丘人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培养出诸如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等后来都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也出自这所学校。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戚同文病逝,学校一度关闭。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应天府民曹诚家资雄厚,藏书丰富,慨然继承戚同文的办学事业。由他筹资三百万,增建校舍一百五十问,聚书数千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大中祥府二年(1009),曹诚呈请朝廷,以学入官,得到了宋真宗的赞许,并正式赐匾额为“应天府书院”,以曹诚为书院助教。从此,应天府书院使由应天府幕职官直接“提举”的官方书院。
    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聘请著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应天府书院在他主持下“其名声著天下”。仁宗景祐二年(1035),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任教期间,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题名记》。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中州的一大学府,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其地位也高于其他一般书院。宋哲宗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幼弟曾肇知应天府,更是“积公帑之余,大兴学校,亲加训导,养成人材为多”。应天府书院历经北宋一百余年而不衰,在宋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舒星摘自庞朴《中国儒学》卷二,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