诂经精舍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9:11:42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诂经精舍,是清代嘉庆时期的著名书院。 诂经精舍地处浙江杭州府治孤山之阳,左三忠祠,右照胆台,面对西湖。它是由清代阮元于嘉庆六年(1801)正式创建。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是一位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生平著述宏富,著名的著作有《十三经注疏并释文校勘记》二百四十五卷,《经籍篡诂》一百零六卷。嘉庆二年(1797),阮元督学浙江,他遴选浙江能够从事经学研究的人,构屋五十间,聚居于孤山之阳,编撰《经籍篡诂》一书。次年八月书成,阮元擢兵部侍郎入都。不久,又奉命抚浙,于嘉庆六年(1801)正月,在原来修书旧地,建为书院,取名“诂经精舍”,招收历年由浙江十一郡所选拔的优秀生员来精舍读书。同时又在西偏筑第一楼,为生徒游息之所。 阮元创办诂经精舍,与当时浙江的敷文、紫阳两书院以科举考试为日的办学原则不同,而是提倡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材为主,指导学生研究经义,旁及词赋,多攻古体。精舍所署楹帖有云:“公羊传经,司马著史。白虎德沦,雕龙文心。”说明其办学宗旨是崇尚汉学,培养经史学术人才。精舍设有掌教,亦称主讲、山长或院长,又或称讲教,一般由巡抚聘任。下设监院,职长教课,亦称学长,一般也是由巡抚委任。书院开创之初,主讲者自阮元后,有王昶、孙星衍二:人。王昶字德甫,号兰泉,青浦人,著有《金石萃编》。孙星衍字伯渊,又字渊如,江苏阳湖人,著作极富,有《尚书今古注疏》、《续古文苑》、《平津馆藏书记》等。王昶和孙星衍都是乾嘉之际的著名汉学家。精舍主讲、监院的任期,少则一年,多则十年,而俞樾担承山长为时最久,竞蝉联了三十一年。肄业生徒,初定三十二人,遴选十一郡诸生中经学修明,通于一艺者充之。道光十年(1830),巡抚富呢扬阿改定额为三十六人,内外课各半。光绪三年(1877),巡抚梅启照又增其额,人数无考。其后又增至六十名,内外课亦各半。外课又有附课生,亦称备课生,人无定,其名目亦不知始于何时。同治时,徐树铭督浙江学政时,特置超等六人,以异内外课生。精舍的课试,每月一次,一般由主讲命题。内容是问十三经、三史疑义,旁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词章,各听搜讨书传条对,以此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书院又先后编刻课艺八集。初编由阮元手订,共十八卷,书名《诂经精舍文集》。以后由罗文俊、俞樾编订至八集,其中共收经史、词赋二千余篇,推动了当时的学术交流和文化的传播。诂经精舍在办学期间,培养了大批著名学者,如黄以周、朱一新、章炳麟、陈澧等都是诂经精舍出来的佼佼者。李元度《阮文达公事略》说:“不十年,上舍士致身通显及撰述成一家言,不可殚述。东南人才,称极盛焉。”清咸丰年间,诂经精舍毁于战乱。直到清同治五年(1866),才由布政使蒋益澧发起重建,山长俞樾撰有重建精舍记。光绪十二二年(1886)十月,第一楼遭火灾焚毁,次年改建许郑祠,并于旧址增建式古堂,作为诸生讲习之所。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巡抚廖寿丰奏将杭州的敷文、崇文、紫阳、诂经、学海、东城等六书院,改为专课中西实学之“求是书院”。当时诂经精舍办学经费短缺,又因掌教俞樾辞聘而去。后来由谭献、汪鸣銮相继主讲,延至光绪三十年(1904)正式停办。 (舒星摘自庞朴《中国儒学》卷二,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