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20世纪以来的孟学史研究


    20世纪以来的孟子研究可分为孟学、孟学史两大部分:前者数量多、水平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后者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如果能够做到多学科结合、史论结合、宏观微观结合、古今结合,重视文献学对其他学科的基础作用、哲学—观念史进路对历史—思想史进路的理论支持、宏观视野对个案研究的整体通观、传统资源对当代社会的人文提升,有史料、有观点、有主线、有关切,则有望成为学术研究新的亮点,出现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一、孟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受多方面原因影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20世纪以来的孟学研究以港、台尤其是台湾地区为代表,名家荟萃,佳作纷呈。其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陈大齐为代表,重概念、名理,较少主观预设,持论平和,代表作有《孟子的名理思想及其辨说实况》(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孟子待解录》(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孔孟荀学说》(见《陈百年先生文集》第1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等;二是以港台新儒家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人为代表,强调生命的学问,对孟学有较多价值的体认和认同,但又不乏学术的严谨和深度。牟宗三的三卷本《心体与性体》(正中书局1968年版)以及晚年的《圆善论》(学生书局1985年版),借鉴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以道德自主性、道德形上学等概念解释孟学,奠定了新儒家孟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试图将儒学尤其是孟学与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相融合,提出了著名的“双重主体性”命题——孔孟儒家一方面在现实中承认君为政治主体,另一方面又在精神理念上以民为价值主体,并以此分析历史上儒者对君王的规劝与抗争。对于我们理解孟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原性篇》(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对孟子人性论尤其是生、性关系的阐释,发前人所未发,值得关注。
    唐、牟、徐之后,牟门弟子李明辉的《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4年版)、《孟子重探》(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延续其师的研究方法,对康德与孟子做了进一步的融通。李明辉主编的《孟子思想的哲学探讨》(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版)收录杜维明、安乐哲、刘述先等学者的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袁保新的《孟子三辨之学的历史省察与现代诠释》(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黄俊杰的《孟子思想史论》第1卷(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版)也是重要的孟学研究专著,有一定影响。
    大陆方面,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影响了几代人。上个世纪80年代,王兴业所编《孟子研究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收录了民国初年以来有代表性的孟子研究论文,王其俊则著有《孟学新探》(济南出版社1989年版)。90年代后,大陆的孟子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版专著多部,其中较为重要的有:翟廷晋著《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王其俊著《亚圣智慧——孟子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刘鄂培著《孟子大传》(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蒙培元著《蒙培元讲孟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吴小如著《吴小如讲〈孟子〉》(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杨国荣著《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杨海文著《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齐鲁书社2012年版)等。
    杨泽波是大陆学术界研究孟子较为突出的学者。1994年他出版《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又出了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书一反新儒家的研究范式,对孟子性善论等问题提出新见,是一部高水平之作。杨泽波还著有《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孟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998年郭店竹简正式公布,其中的子思佚文引起学界对思孟学派的关注。梁涛历经十年之久,撰著《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另有杜维明主编的《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编《儒家思孟学派论集》(齐鲁书社2008年版)。由出土文献引发的新一波孟学研究热潮中,大陆学者走在前列。
    在西方,史华兹的《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强调孟子心的“易堕失性”,倪德威的《儒家之道》(Chicago : Open Court, c1996)重视《孟子》文本的分析,各具特色。信广来(Kwong-Loi Shun)的Mencius and Early Chinese Though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是英文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孟学著作。李耶理(LeeH.Yearley)著、施忠连译的《孟子与阿奎那——美德理论与勇敢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属于比较研究的孟子成果。Alan K.L.Chan主编的论文集Mencius : contexts and interpretations(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c2002)收集了西方学者孟子研究的重要论文,是一部重要的孟学研究参考资料。金谷治的《孟子》(朝日新闻社1966年版)代表了日本学者的研究水平,此书已有李君奭的中文译本(台湾彰化专心企业有限公司1974年版)。
    孟子研究的全面发展,不仅依赖于人们已经驾轻就熟的“哲学—观念史进路”,而且离不开相对冷落得多的“历史—思想史进路”。20世纪以来海内外的孟学研究,以哲学—观念史为进路。它既是优点,即有利于深度开发孟子思想的义理之维;同时也潜藏不足,即未能全幅敞开孟学沉浮的历史之维。这一不足,得靠以历史—思想史为进路的孟学史研究来弥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