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早期编纂及儒家《书》教观的初步形成(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2:11:54 中国孔子网 马士远 参加讨论
四、孟子对《书》的整理与孟子的《书》教观 王蒨在其《论梅本古文〈尚书〉的渊源》一文中曾认为,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是孔子所编《尚书》的残本,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所呈现的思想与孟子的历史观极吻合,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当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之手的润色与加工,是孟子整理加工《尚书》的残本。这是目前把伪古文二十五篇与孟子相联接起来的较早的说法,其说符不符合历史事实呢?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最大代表,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曾: 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就《尚书》而言,这则文献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为孟子所序之《书》来源于孔氏家学,其所传之《书》当为孔子曾经整理加工过的《书》;二为孟子与万章之徒曾经“序”过《书》。 对今人而言,问题是如何理解司马迁所用的“序”字,假设司马迁所用的“序”字之义是为《书》作序,那么,有一个问题就难以理解,司马迁既然已经说过孔子曾“序”过《书》,孟子“述仲尼之意”,就没有必要再“序”。笔者认为,司马迁所用的“序”字,无论是对孔子而言,还是对孟子所说,其意都是整理、编次之义。 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一文中曾批评孟子云: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词而袛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这段文辞与《尚书》的整理加工有关,“略法先王”是符合孟子思想的,“闻见博杂,案往旧造说”也是符合孟子实际的,尤其是“案往旧造说”一语更值得注意,王蒨先生认为“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便是孟子‘案往旧造说’产生出来的”,“‘案饰其词而袛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是多么符合二十五篇古文《尚书》的实际。‘饰其词’,是说二十五篇古文的语言是经过‘修饰’的。而且孟子把经过自己修饰的古文,的确是当作‘此真先君子之言也’而‘袛敬之’的”。 王蒨将这段文辞与孟子整理《尚书》联系起来,确有一定的道理,孟子所整理加工的《尚书》之“经”来源于子思之门人,子思之门人所传《尚书》之“经”来源于子思,子思所传《尚书》之“经”当来源于曾由孔子亲手整理过的《尚书》,无论是子思、子思之门人还是孟子,按理说可能对孔子的《书》说进行发展,但都不应该对孔子所传之《书》“经”进行改动。但事实并非如此,《孟子·尽心下》有孟子论《书》的一段记载: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武成》原为《书》之一篇,在孟子看来,其可信度是很低的,因为其言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不符合儒家学说的“仁”。由《武成》一例来看,孟子是按其改造了的儒家学说来审视由孔子“述而不作”“无征不信”所传下来的《书》的,并进而得出了《书》不可全信的《书》教观点。由“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来看,孟子为了使先王之言取信于时人,不免将其主张、学说、观点融化到历史史实之中。孟子同孔子一样,都是以天下为己责的人,《书》对他们而言,绝不是一堆历史文献,而是蕴含着圣人之道的可用于时下政治教化的工具,在对《书》的态度上,二者都不是为了保存《书》的真实性,而是根据各自的主张对《书》篇和内容进行整理加工,使之更适合于教化。不过由于孟子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发展,而且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已经与孔子的时代有所不同,故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尚书》再一次进行了整理加工,便是自然之事。 孟子的《书》教观已与孔子的《书》教思想有所不同,孟子对孔子所强调的《书》之“疏通知远”的观点采取了怀疑的态度,而进一步加强了《书》的政治教化作用,这是由于孟子不仅仅看到了孔子传流下来的《书》,而且还看到了一些与孔子所传之《书》“经”不尽相同的其它一些《书》篇的原因,即荀子所说的“闻见博杂”,据刘起紆统计,《孟子》称引《尚书》今文二十八篇凡12次6篇,古文十六篇凡5次3篇,难以考定的逸《书》凡15次;也就是说,《孟子》引《书》见于今存本的和不见于今存本的各占一半。由于孟子所见不在孔子所传《书》之内的《书》篇,没有经过儒家学说的改造,极易与儒家之《书》相悖反,不利于《书》的教化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作为以儒宗自居的孟子,自然不会任儒家《书》之外的篇目流传以混淆民信,故孟子亦有必要重新对《书》加以增删、整理、加工。 无论是从《孟子》一书称引《书》的情况来看,还是从荀子所论孟子之说、司马迁所述孟子“序”《书》的史实来讲,孟子及其弟子们确曾对《尚书》进行过整理加工,其对《书》的整理加工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次使《尚书》儒学化的重要之举。其整理加工的过程,同样也包含了以是否符合儒家思想,特别是是否符合孟子所发展了的儒家思想为标准进行的取舍,这种取舍同样也有文学选本批评的思想在起作用;另外,孔孟之间相距一百多年,而那个时代又是语言迅速发展丰富的黄金时代,孟子在对《尚书》的整理加工的过程中,由于其不太重视保持文献的原貌而强调其政治教化之用,进行必要的语言语义的转换是可能的,这种语言语义的转换,正同我们将古文转化为白话文一样,其间蕴含了文学意义上的润色。 总之,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先圣,曾相继按照各自的思想主张对《书》进行过两次整理加工,孟子的整理加工又是在孔子整理加工的基础上展开的,其间体现了《书》之儒学化的早期嬗变,孔孟各自整理的《尚书》版本在后世的传播中又时有交叉,是造成汉代《尚书》版本复杂现象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